摘要:我国大学出版社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且成绩理想。为实现与时俱进与稳中求进的目标,必须在认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紧抓时代发展机遇,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推动大学出版学的高质量与现代化发展,确保大学出版社为教学科研服务与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17-0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出版社创新路径,不能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互联网环境下的融媒发展态势等要素分离。唯有整合品牌、数字化及国际化等新时代发展方向,高校出版社才会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此积极构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业态。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首先,高校出版社可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社会主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科研政策等红利,进一步拓展了出版社的发展空间与渠道,这主要体现在全民阅读工程的推进与图书供给侧改革、双创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立足过去,应当从长远发展眼光入手,着重考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期待,做好内外部要素的分析调研工作,在文化复兴等方面增强主观能动性,在中国文化复兴道路上发挥独特优势,最终准确定位,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其次,高校出版社可以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等工程契机,在明确大学学科教研特色优势的同时,借助品牌、学者及知识密集等资源优势,重新研发学院教材,重新规划发展路径与战略。尤其是在出版社协会与教育部的组织领导下,高校出版社可以利用行业专家、学术指导及教学指导等委员会的官方力量,以及民间学术机构的力量组建联盟,通过资源优势的整合与协同合作,进一步打造与完善精品出版体系。
(二)发展挑战
首先,大众的阅读习惯与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发生转变,新时代下的信息生产机制与获取途径日益多元化,读者碎片化的时间逐渐被各阅读终端占领。大众阅读纸媒出版物的习惯,逐渐向阅读数字出版物的习惯转变,阅读媒介发展变化后,各种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逐年提高。图书阅读率逐渐被手机与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挤占,网络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网络在信息搜索与整理等方面也更具优势,这都是纸质出版物等阅读产品不能比拟的。大众阅读书籍的时间明显短于每天接触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时间,可见大众对传统纸媒的好感度逐渐降低,高校出版社不得不向新业态与新出版格局发展转变。
其次,出版传媒集团的业务在全国书报刊出版发行主管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垄断趋势愈发明显。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育出版机构,掌握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资源,都是高校出版社不能比拟的。地方性与全国性的出版传媒集团,在各地域性市场上的优势更是难以取代,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区域图书出版社与发行市场的整合,这种产业重组兼并的融合发展方式,逐步提高了出版社发行市场的地位,也逐渐挤占了高校出版社的生存空间。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坚守出版发行主阵地
高校出版社不能将责任义务抛掷脑后,应当积极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文化与大学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整合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始终实现正轨发展,保持高校出版社的高端性与纯正性等本质。
(二)完善体制机制
高校出版社应当紧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发展契机,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摸索性地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在实践中逐步优化薪酬体系与激励体制,实现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改进[1]。
(三)发挥出版品牌力量
首先,利用母体大学的人才与学术等资源优势,立足自身发展现状,加强教育与学术等出版品牌的建设,并不忘初心,始终为大学教学教研服务,推动母体大学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改革创新。其次,借助大学与出版品牌的影响力,加大内外部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并积极引入国内外战略合作者与投资者形成集团,以理工、少儿及计算机等学科分社或主体联合子公司,围绕内涵式发展原则扩大规模,最终实现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在精品工程的引导下,积极建设品牌群。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出版社应尽快优化图书出版质量保障体系,突出传统出版特色,发挥优质板块效应,在出版领域做精、做专、做强,积极推动品牌图书建设产品群。积极维护与优化作者资源及内容资源,不断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出版项目的投入,选择新颖的选题,积极打造精品图书,打造以高层次大学精品教材为基础的出版合作基地。相对于经济效益,高校出版社应当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协同发展各效益,在选题与质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在实践中完善出版物質量检测方法等规章制度,从而推动精品工程的积极落实。
(四)打造数字化发展格局
积极打造“互联网+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模式,重新规划与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用内容服务商逐步取代以往的内容提供商角色。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强与纸质出版社的合作互动,依托纸质出版优质资源,与纸质出版同步开发二次数字产品,推动出版社核心业务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2]。
(五)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首先,高校应当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做好教育成果与改革发展的传播者,做好中华文化与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成为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地位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次,高校出版社应当积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原则,加强对版权贸易与国际合作的重视,与国际著名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深入合作,实现版权资源的优化与高效利用,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出版市场占有率及产品影响力,走立体化与多元化的发展新道路。最后,通过高质量期刊群的建设,提高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的水平、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及表现力。高校出版社应当加强对学术期刊的建设,迎合高水平建设的要求,精心谋划布局,打造与其相匹配的一流学术期刊群。加大对期刊中心成立的投入与关注,积极拓展英文等期刊种类,切实发挥期刊中心的建设价值。
(六)加强出版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高校出版社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设高素质与专业性的出版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储备,是推动高校出版社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但实际上建设高素质与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过程复杂烦琐,不仅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做好整体布局,做好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环节的工作,还需在内部管理方面积极改革人事制度,分析了解出版社人才的发展规律与特征,搭建员工成长平台,并积极做到以下幾点。
首先,积极贯彻文化发展战略,并围绕战略狠抓“四力”,重构编辑队伍建设布局。加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积极借鉴其他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的优秀经验,突出自身的发展特色,进行适度调整,从而为人才梯队的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与鼓励。
其次,拓宽人才引进路径。在实践中逐步优化用人机制,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夯实高校出版社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优秀人才聚集是动态化的发展过程,而优秀人才也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编辑岗位人员与高层人员等,促使人才体系结构更具层次[3]。
同时,尽可能地完善薪酬激励与人才评价等机制,增强优秀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为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活力。为提高编辑室主任的工作能力,可摸索性地设立相关编辑室主任配备执行编辑规定等制度;为提高策划编辑能力,可摸索性地设立相关首席策划编辑实施办法等制度;进一步细化工作细则,通过完善性与针对性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切实调动工作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发挥优秀人才的工作潜能,推动编辑室与事业部等各部门高效发展。各部门应当加强沟通交流与协作联动,实现相辅相成的持续性发展。
最后,高校出版社要加强自身业务调整要求与业务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迎合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培训教育途径,让工作人员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态度中脱离出来,促使其积极转变职责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推动高校出版社的创新发展。营造出图书与期刊编辑积极参与数字化与网络化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促使工作人员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享受“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优势,从而实现能力的持续发展与快速成长。数字化项目的实行是系统性工程,编辑等工作人员随着项目的推进,会学习到更多数字化产品内容结构化与资源整合等方法,有利于推动编辑工作人员逐步向复合型人才过渡,从而尽快完善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推动了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各文化机构处于最优或高级的发展状态。但高校出版社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很广,但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出版社应当深入了解改革创新发展内涵,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特色化与协同发展、供给与需求、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同时,高校出版社不能故步自封,还需深入联系内部的人才升级、业态升级,以及外部的文化引领与文化供给等影响因素,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龙,李忠红.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扩张型”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33-138.
[2] 曾明君.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二)[J].发展,2019(03):63-67.
[3] 贺静.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18(20):6+8.
作者简介:郜毅(198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出版、传播、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