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玭
摘要: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个人意志和情思的方式,或有对人生的憧憬与追求,或有对现实世界的感悟与思考,或有对河山景色的向往与赞叹,诗人将思想情感凝练为语言文字,为我们留下了象征智慧与美好的精神文明。古诗词以其典雅精妙、意境悠远的特点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学的意蕴美、语言美和音律美,不仅象征着言微义丰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出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凝练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为此,教师可从通过开辟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悟、情感理解与文学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0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的精神文化,是我国古人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为后人提供的宝贵精神食粮。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智慧成为重要教育目标。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着中国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宏图壮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夺目的明珠。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理解概括大意,更要通过审美鉴赏体会古诗词在背景、语言、情感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含义。
一、赏析诗词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感知和领会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浅薄,对古诗词中所述内容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为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消除学生认知与古诗词的时代隔阂,带领学生进入诗词创作背景中去探析作者笔下的文字与其生平经历有着何种关系。在赏析诗词背景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致了解作者的成长环境、思想性格、处事态度,将这些元素纳入诗词内容中进行整体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感知和领会能力。
例如:在赏析《望岳》这首诗时,笔者从诗词创作背景出发,带领学生认识作者为诗词赋予的情思。诗人杜甫到洛阳应进士,却落第而归,在漫游途中所作此诗,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整首诗透露着磅礴气势与蓬勃朝气,可以表现出作者胸怀壮志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的气概。通过解读诗词背景可知,作者虽然科举落地,却依然怀揣壮志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得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注入形成更准确地解读。
二、赏析诗词语言,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和鉴赏能力
古诗词以精炼的字数描绘出一幕幕真切动人的情境,同时还蕴藏着深邃的情感与悠远的意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炼字方面带领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使之在解读词句关系的过程中增强语言理解与建构能力。古诗词中的“诗眼”是统领整篇诗词意境和内容的关键要素,以诗眼入手带领学生揣摩关键字词和诗词结构,可以深化他们对诗词的意境理解与鉴赏能力,并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仍以《望岳》这首诗为例,诗词以“望”为题目,但通篇却没有运用“望”字,但通过解读诗词的内容和结构可知,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都是作者通过“望”而感知的。前两句以设问的手法表达对泰山的慕名赞叹;三四句写出了泰山的延绵不绝、雄伟壮阔;五六句以由远望到近望的顺序写出了泰山令人震撼的壮丽;后两句则借泰山的巍峨表达诗人的壮志。诗词层次分明地描写了作者通过“望岳”在视觉和心理上的体会,展现了作者的研词炼句。
三、赏析诗词情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洞悉和体悟能力
古诗词以精妙的语言藝术映射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且古诗词中蕴藏的思想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古诗词将情感蕴藏在古诗内容与意象中,其经过诗人的熔铸与酝酿,折射出作者的精神世界。为了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情感中汲取自身成长发展所需的必要品质,使得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构建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精神世界,进而提升情感洞悉和体悟能力。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为好友而作,意在寄托慰藉、抒发愤慨,以表达对好友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诗词前两句渲染凄楚氛围,以扬花和子规为意象营造悲凉之意,后两句则寄情于景,以明月和风为意象编制梦境,叙述对好友的宽慰与友谊的真挚。从诗词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共鸣,可以使他们在情感的赏析与理解中强化体悟能力,并在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悠久历史的优秀思想文化,呈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学魅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发展观指导下,初中语文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技能教学,而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诗词的表层含义,更要带领学生从审美鉴赏视角去体会诗词的意境意象、思想情感、内涵底蕴,使得他们从宏观层面对诗词主旨形成更透彻地理解。为此,教师可从创作背景、语言艺术、情感内涵三方面入手,综合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与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明.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11):25-26.
[2]赵瑞刚.基于审美经验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分析[J].中华少年,2018(3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