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敏
摘 要:司马迁在《滑稽列传》这篇文章中有关史学时代方面的误差,与其说是他的无意疏忽,放在文学方面,倒毋如说是大师的刻意选择,匠心独运。从文学角度来看,所谓的误差,其实无关紧要,反而恰恰耦合了一位儒家学者对儒学博大精深地掌握和贯穿。
关键词:耦合、春秋笔法、张弛有度、开宗明义、儒学梯度
在司马迁的《滑稽列传》中,有一处明显的时间错误“其后百余年,楚有优孟”。优孟所处的时代,其实比淳于髡要早200多年。这成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交代人物年代上的又一处错误。而就这一个史家的误差却恰恰成全了文学家的美谈,将错就错,匠心独运。
一、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司马迁对于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他也拿自己编撰《史记》与孔子述作《春秋》相提并论。而《春秋》正是“礼义之大宗”。有关这个“义”的重要性,在司马迁自述“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的创作体例分类之时,也还是“扶义”先于“俶傥”。同样,司马迁作《滑稽列传》,也还是将道义放在首位,认为滑稽之徒们“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有助于治化。
如此,淳于髡必然要优先于优孟,尽管后者明明比前者要早200年,但他就是不能上位,因为优孟的身份是个乐人,与后文的优旃同属于伶官。自古以来,正直的大臣们都很恨那些伶官,认为他们导帝为非。欧阳修直接在他的《伶官传》中提出“伶人误国论”。可见,伶人参政,不管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再怎么曲折委婉,用心良苦,都隐含着“僭越”两个字,都是为儒家道义所不容的。
但是,滑稽之徒们确实又以不登大雅之堂的伶人们居多,有些伶人又确实在参政议政方面贡献巨大、成就斐然,并且德行和智慧都无可厚非,只是身份尴尬。怎么处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对于“僭越”言政,不应该得到推崇。那么,就把伶人们往后排放。虽然淳于髡是个赘婿,但他是齐威王的卿大夫、诸侯主客,放在《滑稽列传》的前面,体现出司马迁作为一个儒生的取舍、褒贬。
二、张弛有度、详略得当
《滑稽列传》的时间维度非常弱化,在切换背景、推动情节、酝酿情绪等各个方面都不必需,是个无关紧要的存在。从文学性方面来看,时代误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隐去时间存在。不同时代的滑稽之徒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的人。这个人有一张正脸,必须给个大特写,正脸就是淳于髡;这个人还有几个侧面,需要给几个镜头,左右转动,侧脸也很生动,侧脸就由优孟、优旃等来完成塑造。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淳于髡的材料最丰富,其后的优孟稍略,再后的优旃最略。重点在淳于髡身上,用赋笔手法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最后一则材料——赐酒罢饮,淳于髡讽谏的一席长篇大论,如同拉了个满弓,绷得很紧。这个时候,善于布局的巧匠司马迁,戛然而止,切换侧脸优孟上场。叙事的节奏变得缓慢,紧绷的弦松弛了,热烈的气氛冷淡了。继续展示的材料不疾不徐,锦上添花即可。最为可贵的是,随后的优孟第一则材料——贱人贵马,正好紧承淳于髡材料所言的最后一句话“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淳于髡和优孟二人的材料在一前一后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衔接、补充、协调、平衡作用,搭配完美。
《滑稽列传》这篇文章铺展开来,就像一条江流,从淳于髡处的波涛滚滚、泥沙俱下,一路奔涌向前,在优孟处慢慢地变为暗流涌动,到优旃处已是涓涓细流。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布局精巧。
三、主旨突出、层次分明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道出了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等这类出身卑微,却有着机智聪明、能言善辩的才能,更可贵的是还能做到“不流”、“不争”,精神品质合于儒家之道。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所以,《滑稽列传》写滑稽之徒,但开首却从六艺入笔,可谓开宗明义。取其身份相对最高者淳于髡,让他来打头阵,最合适不过了。
下文緊扣主旨,“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首先出场的淳于髡激励了王者的勇气,不断推动王者的伟大事业,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惊天动地,符合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政通人和则是儒家最高理想。第二位优孟知恩图报,带着点节侠士的操行之风,而传统的感恩更多是以“孝”为核心展开的,符合儒家孝悌之道。到了第三位优旃则富有同情心,体现出善良本性和仁爱精神,即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纵观文中三位人物,他们的出场其实是按照儒家的思想科条折中于夫子,以儒学梯度来安置顺序的,层次分明。第一位淳于髡为的是国家,第二位优孟为的是恩人,第三位优旃为的是陌生人。从国家到恩人到陌生人,体现了司马迁这位儒家学者对儒家精神的多角度深入思考。从政通人和到孝悌之道再到恻隐之心,从儒家的最高理想回环到儒家“仁”的精神发端,这个闭合式的回路体现出大匠心精巧的构思。
所谓太史公在时代方面的误差,与其说是无意疏忽,放在文学方面,倒毋如说是刻意选择,匠心独运,恰恰耦合了一位儒家学者对儒学博大精深地掌握和贯穿。此为美谈。
参考文献
[1]陈桐生. 《史记·滑稽列传》四论[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1996(5):37-42.
[2]司马迁. 滑稽列传(节选)[J]. 高中生之友:高一高二年级版, 201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