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州市七里河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在接下来的创建工作中还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政府、中间社会组织、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创建路径,进一步夯实七里河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成果。
关键词:兰州市七里河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评选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为了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国家民委每年都会选出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区,以发挥其模范和带头作用。兰州市七里河区于2018年12月28日正式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七里河区在创建过程中,坚决落实国家政策,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九大工程”“十进”“六个一”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创建成果,开创了民族工作新局面。但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虽然兰州市七里河区已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还应继续探索新局面下的創建路径,进一步夯实创建成果。结合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兰州市七里河区民族历史基础与社会实际,应从多维度、多视角继续加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路径。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路径探索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并非一人之功,而是需要多方主体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更好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深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有“国家在场”的行为,组织相关力量,形成相关制度。中间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民众的缓冲地带,应该同国家政策同频同步,并发挥组织本身的优势,加强创建工作。七里河区的民众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加强民族互动,以一股合力推动多民族和谐相处局面的形成。
第一,政府层面。首先,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指导,以街道办、社区为创建基础,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加强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要依托街道办、社区继续组织多彩的民族活动,营造多民族交往的氛围,在交往的过程中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其次,要突出发挥先进榜样的力量。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长期多民族共生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总结相关经验,挖掘更多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向上对接街道办、社区相关工作的开展,向下对接七里河区多民族日常生活,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最后,应继续落实国家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以制度优势开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新局面。同时,也要吸取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并充分考虑七里河区多民族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实际,做到“取其精华”“因地制宜”。
第二,中间社会组织层面。作为连接政府与个人的中间社会组织,在宣讲民族政策、调适民族矛盾、加强民族互动、解决民族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中间社会组织也有着自身的组织优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民众的认可与支持,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更是大有可为。首先,在七里河当地“土生土长”的草根社会组织,解决了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西湖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全面,极大的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棘手问题。特色的“四点半课堂”为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儿童补习功课,提升学习成绩;妇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使少数民族妇女掌握了计算机、缝纫等实用技能,增加了就业资本;西园街道图书馆可为辖区内所有居民免费借阅图书,丰富精神世界……其他草根社会组织如善泉城乡发展中心、崇德文化服务中心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尤其是小学应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机制,从小铸牢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应反哺到家庭,加强家长们对新一代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解,形成“学校—家庭”的民族团结教育互动模式。最后,其他中间社会组织如寺院、“两新组织”等应主动做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宣讲者与践行者,提供多民族交往互动的场域,加强对社会的引导与调节,助力兰州市七里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继续建设。
第三,个人层面。兰州市七里河区以其位于兰州市“南大门”的地缘优势,吸引了一大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兰州,来经营小本生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主体是“人”,其建设的终极服务群体也是“人”。因此,个人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意义重大。基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对于民族团结政策的宣讲不能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他们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理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小西湖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呈现出一个“镜中我”。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交流,通过“镜中我”去重新认识他人,更是重新认识自己,以更尊重的态度、更包容的心胸加强民族交流与互动,开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交往局面。
三、总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人之功,而是以文化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多个主体形成一股合力的结果。在已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的基础上实现路径创新并非易事,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创建活动的组织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和创建路径应加强重视,以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郝时远.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部蒙古论坛,2020(03):3-10+126.
[2]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3):9-13.
作者简介:张怀鑫,河北唐山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民族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