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艳丽的奇葩

2020-09-10 12:23王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牡丹亭

摘要:元明清既是小说发展期,也是戏曲蓬勃发展高潮,这一时期戏曲点评理论家也人才辈出。本文重点论述了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历史地位、以及三妇点评《牡丹亭》的特点与意义。

关键词:吴吴山;牡丹亭;评注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281

三妇评点的《牡丹亭》是站在女性的角度细致入微来诠释文意的,或评点人物的心理,或解说主旨大意、结构布局,或抒发自己的情怀,不仅有助于后世读者对《牡丹亭》名曲精髓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后世读者与学者了解古代闺阁妇女的生活态度与思想水准。三妇评点《牡丹亭》在中国戏曲评点史上平添了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

一、填补戏曲理论史上女性评点戏曲的空白

我国明代无论小说还是诗词,其评点者绝大多数是以男性为主,如四大名著中评点《三国演义》的毛宗岗、评点《水浒传》的金圣叹、评点《西游记》的李卓吾等都是男性,更不用说戏剧评点了;但《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以男性为主的文学批评队伍,她们站在女性的角度对戏曲《牡丹亭》的方方面面进行细微地评点,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发出了女性的呼唤,这声音虽然微细,但一经出现便像一丝钢丝抛向空中,向世人昭示她们的存在。如果我们深入到中国戏曲评天地里去看一下,就会发现她们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戏曲史上女性评点戏曲的空白,丰富了中国戏曲评论史。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这三女子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凭借自己的感觉与思考,通过形像的语言来暗暗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思想。明代,程朱理学窒息着人生的思想与生命,自《牡丹亭》出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剧中由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所体现出来的对“情”的坚定执著和不懈追求精神,尤其是女主人公杜丽娘所代表的要求性灵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主题,仿佛是茫茫暗夜中的一盏明灯,为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妇女们指出了一条奔向光明新生的道路。《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出现,一直受世人的推崇,曾教钱宜学习诗文的李淑即云:“合评中诠疏文义,解脱名理,足使幽客启疑,枯禅生悟,恨古人不及见之,洵古人之不幸耳。” 吴家是世戚、自称“睹评最早”的女戏曲家林以宁亦说:“今得吴氏三夫人本,读之妙解入神,虽起玉茗主人于九原,不能自写至此。异人异书,使我惊绝。”钱塘女子顾姒也认为三妇评点“使书中文情毕出,無纤毫遗憾;引而伸之,转在行墨之外,岂非是书之大幸耶”。三位女性评论家在曲体作品的冲击下,发现了使她们心灵震颤的东西,倍感如骨鲤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她们三个虽互未谋面,却不约而同地相继提起了笔,以白纸黑字证明了女性也并没有为高智力角逐的“批评”竞技场所放逐。她们一经出现,便为中国戏曲评论史上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戏曲中人物评点细致、准确、透彻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重点,自然是她们供奉于心灵神臭上的“情”之至者杜丽娘她们将杜丽娘的心理分析得十分细致透彻,请看第七出《闺塾》一条批语:“丽娘责认春香,便已心许其言,只无奈先生在前耳。故后陈老一去,即问花园也。”这条评语从女主人翁丽娘千金的身份出发,分析得很有道理,如果是男性批评家,也许光凭对女性心理的揣摩、想象很难办到的。大家都周知,《寻梦》是《牡丹亭》全剧的重头戏,汤显祖对杜丽娘的女儿情怀竭尽描述之能事,那里名句倍出。山三妇对这一出分析也竭尽了细腻之能事,请看:“前次游园,浓妆艳饰;今番寻梦,草草梳头,极有神理。”“池亭俨然,可知眼前心上,都是梦境。”“寻字是笃于情者之所为,后《冥判》随风跟寻,止了此寻梦之案。”这些是以场景和人物动作来分析人物心理,无不切中肯肇。又如:“暂遇天姿岂偶然,濡毫摹写当留仙。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可见,她以及陈同、谈则端的是与《牡丹亭》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戏曲中的其他人的评点也是丰富而多姿的,如像对柳梦梅这样情痴情深、志诚无欺、始终如一的男子,她们是爱和歌颂的。这不仅是女曲家创作的主旋律,也是她们进行批评活动时的出发点。除了男女主角,吴吴山三妇对春香和老夫人等配角也有很生动、细致的分析,如她们在第七出《闺塾》,即后世改编为《春香闹学》的那一折戏里,随着汤显祖对春香的着煮摹写,也作了多处恰当精妙的分析,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加一一评论了。

三、提纲挈领评点戏曲的主旨与线索

在对人物点评的同时,三妇对剧本的主旨也进行了提纲掣领式的评析和概括。她们把《牡丹亭》称作“一部痴缘”(第二出《言怀》批语),把丽娘、梦梅叫作“千古一对痴人”(第二十六出《玩真》批语),突出了一个“痴”字;又说,“儿女、英雄,同一情也”,“情不独儿女也,惟儿女之情最难告人”(第一出《标目》批语),突出了一个“情”字。她们以这“痴”、“情”二字热烈地歌颂了纯洁坚贞美好的“爱”,表达了自己对于爱与被爱的渴望和信念。同时,她们也将评论之笔触伸向了社会生活,发表了她们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观点,如:“今人以选择门第及磅财嫁睦不备,耽阁良缘者,不知凡几,风移俗易何时见桃天之化也。”(第十出《惊梦》批语)“悠悠世上多是怕过一生了与韶光无涉,不独锦屏人也;若锦屏人园亭虽丽不解赏心乐事,又不如断井颓垣动人低回也。”(第十出《惊梦》批语)这是吴吴山三妇重情不重财的情操在批语中的折射。

综上所述,三妇这些批语对《牡丹亭》全剧人物点评,主旨分析,艺术构思剖析,从折与折之间的照应、细节的安排、人物的设置、叙述的次序到收束的方法等等方面,都作了极为详细周到的评价和分析。无疑,若无精到的戏剧知识造诣,若无对作品的了如指掌,是断断写不出来的。三个妇女,共同的兴趣,相同的情怀,从女性的角度完成了这部名剧的点评,不仅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从她们的点评中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妇女的生活态度,有助于认识这出戏剧在后世的接受之广与传播之深。

参考文献

陈同谈则钱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

作者:王艳,女(1981-),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之化用唐诗现象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
评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