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作为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工匠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优化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路,将其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目前如何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思路
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落实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深度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优化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
一、强化价值认同
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不论是从人才培养角度还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新的标准,需要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工匠精神是就业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而高素质劳动者则是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应该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工匠精神为指向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在科技服务、日常教学、社团活动、学生管理等方面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工匠精神,做到将其外化于行、内化为心。
二、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积极拓展创新,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对适合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此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活动时,应该深化教学改革,对相关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与完善,进而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通常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构建,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其中理论课程的教学强调服务性的突出,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托,借助小班教学、项目化教学来帮助学生适应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综合素质课程的教学强调利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实现学生在身心健康、精神价值、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三、优化评估形式
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衡量的依据之一就是教学评估,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要求的基本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沿袭分数制,即:利用高考分数划分学生,这也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评估方式。分数值的教学评估方式相对单一,极易造成学生认知层面的偏差,比如:部分学生有着优异的成绩,但由于人际交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找到称心的工作。鉴于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应该创新优化教学评估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分数制或学分制评估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换言之,高职院校要在职业素质教育中适当引入工匠精神,对教学评估形式加以优化,采用教师评估、生生评估、自我评估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或者是实施“职业素养银行”的构建形式,即:将银行作为评估的初始依据,具体量化学生的行为,使其达到“贷款”“提取”“存储”等功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衡量。
四、建設校园文化
作为行为过程的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是内化和升华职业能力、职业意识的过程。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时,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此有效融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实际需要。例如:院校教师可以对本校的典型案例进行充分挖掘,大力宣传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素质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意义,主动培养和发扬工匠精神。另外,校园文化的构建是在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得以完善,涉及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其中精神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难度,需要高职院校与时俱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从制度、精神、环境等方面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为职业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五、深化校企合作
针对现代教育而言,深度融合实践与理论的有效方式就是校企合作,即:通过产教融合,从院校和企业等层面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以完善,根据开展的专业课程,选择联系程度高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或者是在合作的企业内构建实训基地,共同搭建学习竞赛平台,如岗位练兵、擂台比武、技能竞赛等,以便师生更好地革新相关工艺。此外,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同商讨学生实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工匠精神为重要目标和基本方向,优化设计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相关要求纳入到培养计划中,以此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综上言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应该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积极优化教育思路,如强化价值认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评估形式、建设校园文化、深化校企合作等。这样才能有效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敏[1],.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9,0(18)
[2]徐旭宁[1],崔秀娟[1],.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路径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2)
[3]郑义,朱其志,徐燕,.“工匠精神”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新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资助课题(YZ2019094)和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2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