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知识学习的进步。然而,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没有结合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找到任务驱动法的特点,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步缓慢,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对此,本文综合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并结合当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展开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55
前言
任務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将知识通过任务的形式来进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完成相关任务,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创设任务教学课堂,合理结合信息技术,紧抓任务驱动法的实践,老师应结合教材,从教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为目的,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为响应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老师对当下信息技术课堂进行改革,创新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公,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取得全面的进步。然而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首先老师没有在课堂中坚持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以及探究,并且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反而让整个课堂没有纪律、缺少学习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二、任务驱动法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下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现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学习者,让学生在通过任务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不仅如此,任务驱动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于学、勤于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鼓励、互相进步。除此以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三、活用任务驱动法,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发掘教材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落实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此,老师应将教材内容与任务相结合,合理设置任务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老师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目标的设置,通过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像画规矩图形、画不规矩图形的教学中,合理设置任务目标,利用规矩图形和不规矩图形来画一辆自行车、汽车之类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课堂知识,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规矩、不规矩图形的画法,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二)引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多思考等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老师还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信息技术课本中去发现新的技术,多和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以及表达能力,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在课堂中观察其他同学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多问老师,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任务驱动教学,让整个课堂更加自由和灵活,这就增加了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难度。因此,老师应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总结自身在学习过程的不足以及错误,并通过自主探究或询问老师、同学的方式来进行解决,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进步。
(四)将教材和游戏教学相结合
老师应该深入分析当下教材内容,将教学任务和游戏相结合,以教材为引导进行教学,发掘游戏教学的趣味性、益智性,发掘信息技术知识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老师深入探究教材,深入研究任务驱动和游戏教学的结合,全面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四、总结
合理设置教学任务,用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对此,信息技术老师应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蓓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小学信息技术《画图》教学反思[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1.
[2]王明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上).2018.
[3]高长霞.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尝试[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