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新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课程愈发注重劳动课、劳动技术课,通过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和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简要探讨了劳技课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劳技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教师要准确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培养全新精神
1、兴趣是动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 思考、发现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不断提高。如教学《电线的连接》时,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连接,对他们做法,教师不要直接说对或不对,而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连接方法是否合理,有无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充满好奇的去观察与实践, 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实践。这时孩子们就会发现:这样连接容易断,那样连接不美观等等,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营造一种自主活泼的学习气氛。
2、创造思维是基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切,是推动进步的源泉”。教育部教基[2001]3号文件(2001年1月31日)中也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 劳技课占有重要阵地,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授,如:示范、观察、讨论研究、实践操作等,充分合理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实现师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双向交流, 形成心灵的沟通,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工艺制作》纸工类教学中 ,教师拿着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学生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张正方形的纸在你眼中可以变成什么呢?”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到折青蛙、折小兔、 折小船……也会想到剪窗花、做拉花等,学生的思维开阔,答案多种多样。当讲授折纸的简单立体造型知识后 ,教师的启示学生按照相关的折纸知识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折叠出各种物体,这样学生就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还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二、激发创造欲望
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广泛进入课堂,这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能突破时间、空间局限的优势,声画并用,充分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风采各异的作品,也能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贺卡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直观教具,恩师卡、贺年卡、圣诞卡等,诱发学生动手欲望,再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对贺卡制作的基本步骤有了整体的了解,教师再对画面构图、剪切材料、选配颜色、和谐搭配等重难点问题加以讲述,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学生每逢教师节,母亲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就会亲手创作既美观又饱含自己内心情感的贺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创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三、提升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面为主的表扬,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如电子技术一课中,组装音乐电子门铃。学生根据配套的实验材料,按照实物接线图的顺序完成制作,在展示作品的环节中,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展、互评,然后再把成功的作品与失败的作品进行全班比较评价,共同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创新本身的乐趣,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劳技教育要以创新为综合目标.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创造思维的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劳技课中,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