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记清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数学课程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是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更加严格,基于此,需要数学教师积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尽可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
引言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依然沿用着固化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将自己建立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直接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加深记忆,不断加强训练,导致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出现了厌烦心理,降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于浅表,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教师指明的具体的教学方向,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迎合新课改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性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科学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
基于小学生角度而言,数学课程可谓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学科,其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倘若教师无法营造出轻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氛围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则会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十分枯燥无趣,同时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如何开展生动、充满趣味性且深受学生青睐的数学课堂,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并非单单为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进行教学。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情境教学有助于将抽象化、不予理解的相关数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生活问题,透彻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商场购物的生活化情景,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如不同面额的零钱以及不同价格生活物品,然后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组成1-1的小组展开买賣练习,一部分小组扮演卖方角色,另一部分小组扮演买方角色,为学生提供固定的钱,促进学生自主进货、定价以及销售,最后让学生分析和总结自己究竟是赚钱还是赔钱了。这一教学阶段,小学生拥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活动自由,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够加深人民币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
二、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拥有一定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是有效学习的一项关键因素。为了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优化教学观念,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科学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保证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的有效性。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利用情感因素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进一步形成强劲的学习动力,进而积极主动融入到数学课堂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在“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三角形相关特征知识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边长和角度,正确区分和辨认三角形的类型。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生活中存在的三角形物体,并动手实践绘制出相应的图像。然后,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提高数学课堂的参与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现阶段的新课程不断改革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可谓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任何一位学生均是以独立形式存在的个体,其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班级学生展开科学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展开互动和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通过小组学习其他成员的优点,借助相互学习以及合作有效弥补自身的缺陷,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置身事外,应当积极融入学生群体,对学生讨论的深度以及广度加以观察,层层递进地为学生提出问题,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展开深层次的解析,在学生发生偏差现象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例如,在“可能性”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展开小组划分,组织“抛硬币”主题的数学实验,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落实责任划分,让学生分别担任抛硬币、记录正面、记录反面以及统计等责任,在这一环节中,所有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让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到了最大化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体会合作学习的无限乐趣。在学生结束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给予合理评价,并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小组,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优化学生的综合能力。[2]
四、安排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深化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在考试中拿下优异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和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然而在学生结束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之后,安排课后作业可谓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后作业,进而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扇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细致化讲解统计的一系列知识,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统计。然后,教师可以引进生活实例,让学生加深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安排课后作业:学生借助课余时间对自己家庭最近一个月的具体用水情况进行调查以及统计,并做出归纳和整理,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统计结果,进而帮助学生加深统计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情景,加强小组合作教学,注重课后作业的安排,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文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上),2019(03):174.
[2]安树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