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摘要】针对小学语文小说类课文教学忽视高阶思维发展的现状,笔者将“发展高阶思维”作为教学理念,根据统编六上小说类课文的特点,以思维可视化,发展高阶思维的形式,通过设疑、对话等策略方法,开展小说类课文教学的实践,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说教学 语文要素 高阶思维
统编教材中的小说教学与人教版教材不同,它第一次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第一次以單元组合的方式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小说教学时更要树立文体意识,让语文要素落地。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如何在小说类课文教学时,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笔者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时,做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问题,给思维空间
在小说类课文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好的问题设计得,有助于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小说类课文的特点,围绕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展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要搭建学习支架,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给予他们思维的空间。
(一)设疑情节
一波三折的情节是小说推动故事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段。因此,教学时,要抓住矛盾冲突、悬念等的情节来设计问题,这样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笔者执教《桥》一课时,先让学生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情节谈老汉形象。接着,让学生聚焦矛盾冲突点:小伙子插队时老汉的一“揪”,洪水即将把桥冲垮时老汉的一“推”,说一说从“揪” 和“推”这两个动作中看到的老汉形象。随着对情节的细致分析,老汉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逐渐丰满起来。
(二)设疑环境
环境描写在渲染故事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教学时,根据环境描写设疑,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表现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对语言的感受、表达能力,给予其思维的空间,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笔者执教《桥》一课时,结合课后习题三抓住环境描写来设疑,让学生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联系老汉在洪水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根据小说的特点,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感受到老汉的人物形象,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三)设疑人物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人物的矛盾张力设疑,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品读描写人物活动的句子,感悟人物鲜活的形象。
笔者在执教《穷人》时,紧抓主角的桑娜心理战设疑,让学生走进桑娜的内心,感知人物形象。教学时,先与学生浅谈:桑娜给你什么印象?接着让学生圈画桑娜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走进桑娜的矛盾、挣扎、坚定的内心世界,感知桑娜善良的形象。
二、展开对话,激思维火花
小说类课文有其文体特点,认知点、悬念点、矛盾冲突点都是可供发散思维的设疑处,通过对话,激发思维火花,让思维真实可见,促进高阶思维能力提升。
(一)放大认知点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放大认知点,在课堂的对话、交流中,让每个版块之间层层深入。
笔者执教《在柏林》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抓住环境描写,圈画出战争残酷的语句,随后进行全班交流。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法,结尾处戛然而止的特色。
(二)点燃悬念点
该单元的三篇小说《桥》、《穷人》、《在柏林》都在情节中设置了悬念,《桥》一课最后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穷人》一课一开始就层层铺垫两个孩子是否能被收养,《在柏林》一课老妇人嘴里不停数着数。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抓住悬念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思考,激发思维火花。
(三)深挖矛盾点
《桥》和《穷人》这两篇课文的情节发展都在人物矛盾冲突中推进。教学时,聚焦矛盾冲突点展开对话,可以引发学生的冲突认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让他们在辩中思考,在辩中获得知识,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提高核心素养。
笔者执教《桥》时,聚焦主要情节——老汉的两个动作“揪”和“推”,引发认知冲突。这里是极大的矛盾点,从共产党员的角度,老汉大公无私地揪出小伙子;站在父亲的角度,把亲骨肉推上了木桥给了一条生路。笔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质疑,理解“揪” 与“推”背后的复杂内心世界。
三、品鉴语言,显思维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维表达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发展思维的。在小说教学时,更要让学生关注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中,发现思维的特点。
(一)诵读,由表及里品位语言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由表及里,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感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体会思维的特点,还可以感受小说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笔者在执教《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在交流展示后,抓住长短句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学生自然而然读出紧张的气氛、恶劣的环境,从而感受到人的慌乱,老汉的忠于职守。
(二)揣摩,由浅入深感悟品质
该单元小说的语言表达都很有特点,《桥》一课不仅用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穷人》一课多处用多个省略号来展现桑娜矛盾的内心,《在柏林》一课结尾处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由浅入深感悟人物品质,发现思维的特点,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三)体验,从点到面体会内涵
在学习小说时,体验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情节给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从点到面体会文本的内涵,落实语文要素。教学《在柏林》时,师生先聊战争,再想形容词,甚至选取几个战争镜头展播,全班交流,再说说假如美国来攻打我们沿海地区了?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得到体验。
四、运用习题,升思维能力
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编者不仅将语文要素出示在篇章页上,更融入在课后习题中。我们要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落实语言训练
在小说单元教学时,要结合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在思考、探究、实践中发展高阶思维。笔者执教《穷人》时,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笔者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抓住时、地、人、事,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故事情节,落实语言训练。
(二)发展语言能力
课后的“小练笔”给学生创设了语言发展的平台。小练笔以教材为凭借,形式可参,语言可仿,大大减小了学生写话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对发展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有很大作用。在初练笔之后,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语言特点自创小练笔。
关注高阶思维,其目的绝不是追求“热热闹闹”一堂课,而是为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性的提升,以及对文本内涵更深刻的解读。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终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玛丽·凯·里琪著 《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8 年 8 月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J〕龙源期刊,2018 年 6 月
3.《活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提高教学效果》〔J〕学术期刊,2019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