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碧柳
摘 要:兴趣作为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实现数学高效课堂学习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展开和课后应用三个环节提出了教师要转变观念,肯定学生主体性;巧用课堂导入,抓住学生注意力、联系数学与生活,拉近高中生与数学的距离;创设悬疑让数学兴趣更持久等数学兴趣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兴趣;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策略研究,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往往是泛泛之谈,可操作性不强。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展开和课后应用等数学课堂的三个环节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兴趣培养策略,希望能对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有所裨益。
课前:教师要转变观念,肯定学生主体性
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厌学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数学学科难度大、逻辑性强的原因,我们数学教师落伍僵化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君不见,“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已经深入开展的现在,仍然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横行”。从根本上讲,这是落伍的教学观在作祟。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师中心”,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肯定教师对课堂的主导性作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界刺激的过程,或者说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中介”和“组织者”。可见,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时候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见,传统的完全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数学教师总在抱怨:“我那么拼命地讲,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仍然不理想?”。
所以我们教师首先一定要在意识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切实地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增强数学学科知识之外,努力去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如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等。其次,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探究性与合作性教学方式。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还要避免这个误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否则,数学课堂将流于“热闹”的形式。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不应忽视教师的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课中:巧用课堂导入、联系数学与生活
(一)巧用课堂导入,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般地,数学教学技能由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述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技能等技能构成。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方面,导入技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按不同的导入形式,导入技巧具体可以劃分为:讲述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和活动导入法。数学教师只要恰当且灵活的运用上述导入技巧,均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数学。比如笔者在讲授《等差数列》这一课的时候,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儿歌《数青蛙》的视频作为导入,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欢快氛围中,学生们抑制住了与课堂无关的兴奋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为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做好了心理准备,同时,还将生硬的等差数列这个知识点形象化、立体化,从而为突破这个难点做了铺垫。
(二)联系数学与生活,拉近高中生与数学的距离
理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理论知识既是从生活实践中诞生的,这是其经验性的一面;同时,理论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其抽象性的一面。数学知识作为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必然具有上述特性。且数学知识因其逻辑性强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学科知识其难度性更大。导致很多高中生在面对数学学科的时候往往变现出畏难情绪,缺乏对于其它学科的自信,表示听不懂,学不会。自信心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成就动机的缺乏,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便荡然无存。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是解决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策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让高中生亲身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节水、环保、储蓄、游戏等,让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概率统计知识的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必然不好。教师应该在平时注意积累,精心挑选一些概率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例题。如:通过学习古典概型,解决分房问题、通过学习二项分布,解决机器故障问题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尝试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课堂结束:创设悬疑让数学兴趣更持久
课堂结束意味着某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因此数学教师要么直接忽视,要么布置一些巩固练习草草了事。其实,课堂结束环节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方面大有可为。数学教师既可以在这个环节布置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相关巩固练习,既能为下节课的新知做铺垫,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着对数学的兴趣。这与说书人在一场结束后,为了让听众在下场继续捧场所留下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笔者在“三角函数公式”一系列课时结束之时,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同学们,山与楼这么高,通过常规的测量方法很难测量他们的高度。那么,我们怎样利用数学知识来测量楼或者山的高度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悬疑设置,为“正余弦定理”这个新知做了铺垫的同时,也让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下节课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兴趣是有多种策略的。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恰当的培养策略。从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上述种种策略如果选择得当运用灵活的话,是能够取得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扎实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郁祖权.中国古算趣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树禾.数学演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贾旷.《高中数困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成因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王逢贤:《教与学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