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先英
摘要:情境教育是一种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育所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初中生物教育效果的提升带来了不小的帮助。情景剧教育是历经长时间的实践所得来的教育方式,借助其独特的优势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充分带动学生课堂主动性与兴趣,借此确保初中生活课堂教育中的知识讲解效果以及初中学生们的汲取效果。可是,当前对于情境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育中的实践仍不够完整,针对于此,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教育中有效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物教育;有效应用
前言
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生物课程开展课堂教育不单单从生物本身着手,还应当教导学生们生物生存的环境等等,这导致初中生物存在许多极为抽象的记忆点。学生们需要在没有实际物体参照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想象而开展背诵,这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育中过于抽象的特征,将生活情境运用到教育过程中这一方式的采用极大程度上有助于初中生物老师们工作压力的减少。论文针对以下生活情境在生物课堂教育中的运用开展深入探究。
一、引导学生们进行想象沉浸情境
任何教育的开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大家從课本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最终都会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那么科学的引导学生们对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课程内容以及相应知识点产生更加科学且充分的想象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比如:在七年级“地面上的植物”这一章节教育过程中,身为老师应当在课前为学生们设计作业,引导学生们观察自己家中的植物、周围公园中或者小区中的绿色植物等,如此多种类的植物,学生对其中一种一定会深刻的记忆,这一情况有利于生物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开展回忆,学生们的所见所闻都是进行充分想象极为关键的资源,极大程度上给初中生物课堂教育采用生活情境带来了帮助。再通过生物老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们在玩闹过程中,发现一棵高大的数,那棵树特别的挺拔,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借此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促进记忆点的构成,除此之外,还可以凭借问题对学生们设计新的记忆点,例如“什么树的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同时事先准备几片树叶以及草叶给学生们观察,引导学生步入新的记忆点。借此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接纳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凭借生活情境对初中生物课堂开展较为具象的教育模式[1]。
二、角色扮演落实情境教育
学生们怎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育中更加有效的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扮演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理解与汲取的目的,针对于此可以进行以下探索。比如:在给学生们讲解动物的分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依据自己所喜爱的动物进行扮演,可以事先设计内容许可学生们自己准备道具进行较为形象的表演,充分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对自己所扮演的动物进行划分,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自发进行课本的阅读,与此同时老师开展相应的讲解,每一位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身份更加充分的将自己代入到课本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开展想象与记忆,这类方式有着较高的代入性,能够有效加深学生们对于自己所扮演的动物角色的了解程度,同时对周围同学所扮演的角色开展相关的想象,甚至有可能在日常课堂教育中再一次被引导出来,从而有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育效果的提升[2]。
三、多媒体开展情境教育
对学生开展课堂教育,单单只依靠书本与生物老师的一张嘴是完全不够的,假如再加上板书学生们就能够更加专注板书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开展巩固复习,这一教育方法无法实现给学生们展示丰富多彩课堂教育的目的,针对于此,能够采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电影短视频等方式对学生们开展教育,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学生们对于生物课堂教育内容的汲取与认知。比如,生物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短视频就此对学生们开展课堂导入,不但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凭借这一方式牢牢把握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生们进行观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疑惑,那么这些疑惑都将成为生物课堂教育中的核心,在课程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持续开展相应学习,在确保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与热情的同时充分联系实际情况阐述事物本质。在对光合作用以及吸收作用开展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对这一情况进行绘画,有效促使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出现探究欲望,人类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总是格外注意。
结语
上述是论文对于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课堂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探索的几点想法,希望能够有一些参考作用,除此之外,希望在接下来初中生物课堂教育中,老师能够更多的进行想象,多样化的进行情境教育,更加有效的指导学生们将生活情境与抽象的课本内容进行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深记忆点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蕾. 探讨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考试周刊, 2020, 000(038):109-110.
[2]付婉冬. 试论生活情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研究(2630-4686), 2020, 003(004):P.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