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2020-09-10 07:22王琴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渗透初中数学

王琴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社会价值、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和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养成劳动习惯、感知劳动乐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劳动教育;渗透

引言

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初中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合理地利用初中数学课程当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

1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初二数学学习“勾股定理”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个定理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周时期,而在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要比西方国家早500多年。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人们的智慧,了解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很多文明,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2通过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刚上初中的时候接触的《丰富的图形世界》中,学生接触了非常多的图形,而通过正方体展开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不断创造出更多丰富的图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图形的创作,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建筑、食物等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劳动中感觉到快乐,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3利用数学中的美学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几何图形的学习,最简单的就是直线和线段。在学习线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两点之间不同的线,有弯曲的线、有折线、也有线段,让学生直接说出那条线段最短。根据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我们经常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是走线段,这样最短,也可以节省时间。再比如,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有的同学会说,在老家盖房子的时候,发现房梁是三角形。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将房梁做成三角形的样子,从而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性质。通过这些数学中美好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与数学的联系。

4通过在初中数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智慧的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个由讲解到接受、再到熟练的程序性学习过程,启迪智慧需要紧密伴随积极的数学思考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数学教学应渗透劳动教育,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丰富数学思考,开启数学智慧。在初一数学《有理数》这章最后,有一节课是探索规律,而在找规律学习过程中,面对周期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劳动教育。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实际情境出发,首先设计了“美化校园”这一劳动情境: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后勤老师准备用彩旗装饰我们的校园,这串彩旗是由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子组成的,你们看,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猜猜第六面呢?情境图中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劳动创造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规律。在用多种方式表示规律、创作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集体创造和表演的过程中,充分与他人交流,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第39面应该挂什么颜色呢?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有的学生选择画图找到答案,而有的学生发现画图很慢,特别是当数量比较大时,于是联系到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4面为一组,39里面有9组,还剩3面,那么第3面就是蓝色了。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当总数比较多的时候,用除法比较方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与智慧密不可分,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时,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长了数学智慧。

结束语

从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劳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劳动帮助了人类认识世界。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改变过去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劳动课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人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劳动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44.

[2]王小锋.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J].考试周刊,2020(92):47-48.

[3]王峥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0(22):40-41.

(潜江市园林二中)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渗透初中数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