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林生
摘要:从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出发,聚焦核心素养,让课堂教学有智慧的对话、多角度的探究、科学的解读和创造性的意义建构。教师要运用教育情怀和智慧,去激发、点拨、引导、唤醒、鼓舞学生,用坚守更用遵循,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扎实有序、灵动智慧、高效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本文着眼于智慧课堂有效课堂的创建,重点论述教师如何运用高效的方法和技巧,以期课堂生成从宏观统领到中观把握到微观操作都能遵循教育规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深度解读;有效学习;智慧生成;科学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教材注重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品质的提升,这为师生的创新性解读提供了契机。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生成创新,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立足“思维修炼”,强化个性品质,引导他们对文本发表真知灼见,鼓励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一、道而弗牵,学贵有疑
1.巧铺台阶,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说过:“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1】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尽可能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让生活外延与文本巧妙融合,促进深度学习。
我在上《杨修之死》一文时,我让学生自查资料谈谈《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是否就是历史上的曹操并陈述理由,由学生认为不能等同,因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称霸中原足见其雄才大略,《观沧海》《龟虽寿》中的诗句流传千古,而小说中的曹操是嫉贤妒能的奸臣。有学生认为小说是根据历史塑造的,多少有一点真实的成分,曹操就是奸臣等等,课堂上热闹纷呈,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积极投身探求知识的过程,学会查找学习资料,使资源共享,有共享就有高效。
2.善于激疑,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是一个“无疑— --生疑— --解疑— --领会”的过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在无疑中生疑,去攻克疑难,逾越障碍,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刚开始学生的疑问往往只能提一些粗浅的问题,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的示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他们对文中言简意赅处、言简意深处、言简意丰处,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和解答,从而养成提出问题、发现真理的习惯。在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学生认真阅读了几遍课文后,就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么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等等。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彼此纠正错误,互相补充,这可以使观点更精细。
有些课文乍看似乎难以质疑,要引导他们深入到文本中去,把文章的字字节节,段段落落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质疑问难有进展时,教师再拓展他们的思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发现,解决这些疑问,并对学生提出有见地的问题予以点赞鼓励,创造的潜能被激发出来,提问题的质量大大提高,发现能力也在迅速增强,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我在教《孔乙己》一文结尾时,学生突然有学生问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孔乙己什么时候死的?我对学生灵机一问兴奋不已。因为经过课文的层層铺垫,孔乙己曲尽人终散,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肉体被摧残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与将死的蝼蚁无异。可课文没有明确讲孔乙己死了,学生只能从最后一“我到现在总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刻意闪烁其词的句子引发思考,判断孔乙己已死,故有第一问,问得很有水平。至于第二问则更胜一筹,因为这个问题更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联系全文从生命科学、心理学、精神死亡角度来思考才能回答。
二、愤悱启发,学贵有得
1.相机诱导,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
当学生的思路阻塞,不知该怎样去思考问题,或是学生的思路阻滞,不知从哪里去思考的时候,教师要精心点拨,帮助学生选好突破口,化难为易,化疑为悟,越过疑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文言文,它以简洁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在组织教学时有学生说太行王屋两座山,高万仞方圆几百里,靠愚公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即使挖山不止累死累活,也不知到几辈子,老愚公是不是太蠢?学生议论纷纷,一时争持不下,显然,“山重水复疑无路”,于是我问他们愚公移山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你有没有运用发展眼光来分析?你认为怎样才能算是聪明人?经我这么一提醒学生茅塞顿开,很快认识到: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人力无穷,总有一天,能开辟一条通天的捷径。我看学生们意犹未尽,就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愚人取得成功的故事吗?这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他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说出自己的实例,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高效的学习过程,教师的点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能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对文本的精确理解,对准关键的地方猛“砍几板斧”, 点石成金,用智慧启迪学生开悟,就能以一当十。
有时侯学生回答问题,认识肤浅,或认识达不到应有范围或深度,这是常见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路径有问题。诸如:不知道朝着什么方向思考,不知道沿着什么路线思考,除此之外,还有思维卡壳难以为继、思路混乱表达含糊其辞、不得要领理不出头绪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不少同学对阿长“元旦的古怪仪式”和“教给我的道理”的看法截然不同。有的认为阿长观念滞后,有迷信成分,觉得可笑;有则认为是当地的民俗风情,是民间文化,很多今天仍值得提倡。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大致达成这样的共识:阿长作为旧社会的妇女,她是个没文化的粗人,身上不免有迷信成分,如“死了人,生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但她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爱劳动成果;不从晒裤子用的竹杆下钻过去,这是注重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等等。
作为教师既要能横向拓宽知识面,爬梳剔抉从宏观作整体把握,深入理解主题,又要能培养思维能力于微观处反复把玩语言文字,直抵思想内核,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生成智慧。
2.运用教学机智,引领智慧生成。
不塞不流,不行不止。水流没有阻塞的地方,就没有停止,就不会奔流。同理,要想让学生产生饱满的激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利用人们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的心理,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吊一吊他们的胃口,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如在学《陋室铭》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生活与今天这个处处充满竞争、时时有风险的社会是否有抵触?我没有和盘托出,而是反问学生我们是否应像古人那样逃避现实呢?不轻易给学生答案,而是适时加以点拨,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契机和空间,让其展开思维的翅膀,以他山之石来攻玉,使学生的思维顿悟,他就会有成就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后会更想去成功,更积极主动地去作为。
适时巧妙的反问、插问、曲问能够引领学生走出思维的歧途,曲径可以通幽,借启发性的提问这颗“金针”来打通思维“穴道”,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路径”,与正面启发引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皇帝新装》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学生纷纷陷入沉思,我便灵机一动,借力打力,问他们“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皇帝大臣老百姓纷纷中枪?为什么没人来解套而让一个小孩来揭穿骗局?”学生受到启发,思路变得豁然开朗:原来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这些个大人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违心地说假话无不源于自私自利。皇帝唯恐失去宝座;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 ,为保住自己的官位;百姓或出于安全考虑,或受世风影响,他们都说了假话,说假话能获利,得好处。只有小孩,天真单纯,无私无畏敢于捅破那层窗户纸,说了大实话。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悟。
我深知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能动的生命体,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因而聪明的教师要善于留白,也要适时抓住教育教学时机,以自己的智慧和从容的心态,灵活的驾驭课堂,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广的天地。
三、人文建构,贵在创新。
搭建师生、生生、生活、文本互动对话平台,让学生既做提问者,又做建构者,拥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破立结合中达到对文本的不断叩问,诱导逆向思维思维,激发创造的内驱动力,敢于颠覆传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贡献自己的思想能量,体悟涵咏语文学科的人文品格,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能看到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统一关系中,寄寓着超越时代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可谓境界奇绝;学习散文《月迹》,要看到贾平凹一反传统的“写月”,把月亮看作是“我们挂在天上的印章”,可谓想象奇特,空前绝后;学习程海的《三颗枸杞豆》,从“我”由一个出名的“淘气鬼”成长为一个著名的植物学家,看到作者解读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多元智能和情商理论,可谓立意新奇;学习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要看到“人称错位”的手法,以人物性格组织材料的章法,可以说结构新奇,等等。这样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自然是“发前人所未发,扩前人所已发”,这种建构充满个性和灵气,也很有情趣,真是空間有多大创造力就有多大。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实践,我感觉到,由于智慧课堂有效课堂的实施,真的能够点燃阅读激情,彰显阅读个性,增强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养成阅读习惯,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四、学贵得法,贵在有效
阅读教学应是对文本的一次再创造的过程,过程可以别具一格,学生可以互动讨论,甚至是激烈地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掀起课堂的一个又一个高潮,但有效阅读还产应该遵循规则,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逻辑性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性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1.走进“文本”,引导个性解读。
教师要会读才能善教,要“入”得教材,只有经过几轮上下求索,才能既进得去文本又出得来真材实料。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能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个性价值及情感,尤其是能“品咂出语言的味儿来”,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便如风行水上般自然惬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并实现终极目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走进“生本”,引领智能学习。
有效阅读应建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立足于“生本”实际,切不可脱离目标,随意发挥。学生要认真体验作品中的感情,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批文入情,“会读”“善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相反过分扩大内涵,无限拓展外延,会把对文本的再创造变成过度解读。
3. 走进“人本”,引发智慧驾驭。
教师要能把握动态生成的节奏,科学有效地调节好课堂对话的火候和度。或“跟帖”以“推波助澜”,或幽默以活跃气氛扭转“话语霸权”,或“一语点醒梦中人”,或要言归纳。总之,只有做到对“人本”“胸中有丘壑”,才能将“曲调”弹奏得时而“千转不穷”,时而委婉动听,时而铿锵激昂。
当然,要真正达到语文课堂的智慧和有效,前面的路还很长。但努力实现以激情点燃激情,以智慧激发智慧,以方法激活方法,以习惯养成习惯,以人格熏陶人格,也许更能够凸显语文的本真。
参考文献
冯善亮。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