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换儿
摘 要:朗读在高中课堂中是不可或缺的,指导同学们进行朗读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的感情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关键词:指导;诗歌;朗读
阅读是学习的开始,朗读是阅读中的“精度”。
高中阶段的同学,大都喜欢默读。就平常的早读自习,很少听到学生大声朗读的声音,除非要求集体朗读。高中课堂中进行朗读,有人觉得不可行,更有人觉得没必要。
的确,高中课程紧,时间有限,课文内容比较多,很难进行朗读。但是,语文课中的有些文章就要进行朗读,不朗读还真没有那种韵味。钱理群在《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一文中说:“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读,非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有千回百转的情感,那里面有可意会但不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
中国传统教育,启蒙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想象奇特,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学诗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尤其要提倡朗读。朗读,快慢疾徐,抑扬顿挫,更能体现诗歌的音乐韵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音韵味。”古代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拍和押韵方面,我们朗读《诗经》时,把重点放在对诗中节拍和韵脚的把握上,因为《诗经》大多数是四言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读每句诗,要两字一停顿。而且《诗经》中的诗大多用复沓回环的方式组织章节,所以在朗读时,尤其要读出一种节奏美,音韵美。对唐以前的五言诗、七言诗,每一句、每一联内部的平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读。如《蜀道难》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噫吁唏,危乎高哉”,这样的句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其气势。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两句宜读得平缓,“日暮苍山远”的“远”字,朗读时应稍微拖长一点,以表现路途之遥远。“天寒白屋贫”的“贫”字应重读,以突出山中主人生活之艰辛。第二句,第三句之间,停顿应长一些,方能显示出跳跃,画面的变换。第三句语速加快,且“闻”字要读得重,传达出对有人回来的惊觉;第四句应比第三句稍慢,以表达诗中对深夜冒雪而归者的感叹。
再如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夜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此诗对仗工稳,音节整齐,诵读时要深情、顿挫。第一句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得平缓,而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吭高歌,第三联写野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也应转为悲抑,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
词曲的朗读因词牌、曲牌而异。由于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必须更好地配合。遇到分阕处,要作适当的停顿,更应注意词中的“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读。古典诗词,作者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感影响较大。韵脚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現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我们指导朗读时,要充分尊重古诗词音韵的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在朗读诗歌时,除了应该掌握诗歌本身的声律特点,更应该细心揣摩诗歌中词句声音上的感情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换,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充分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
其实,高中选修课就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教学单元,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单元中列举了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阁夜》、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诗歌,而且“课后练习”对这些经典诗歌都有“诵读提示”。便于同学们朗读,从朗读中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从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歌的实际出发,从培养语文学科素养的总体目标出发,我们都不能忽视高中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愿朗读做同学们的好朋友,能够在同学和优秀的诗文名家、名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同学们既感到有浓厚的兴味,又有探胜取宝的眼光,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国名家名篇,读出中国好声音。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6年11月第
[2]钱理群《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吟诵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