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舒婷
摘要:2007年,教育部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辅之各种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和公众号与学生实现实时交互。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过多投入精力在词句分析与阅读考试,无法有效阅读。同时阅读材料缺乏真实性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融媒体;真实性;阅读语篇;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其中学生阅读能力排在大学生英语能力的首位,可见英语阅读能力之重要。然而,在笔者上课的真实阅读课堂中,大学生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总结后具有以下三大问题:第一、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多侧重在课文阅读与考试阅读,学生花在课外英语阅读上的时间少。真实阅读需要大量接触课外读物,如阅读英文报刊、小说、科普读物等(严凯、高玉辉2012)。第二、学生阅读过程中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学生海量的学习资源与技术辅助。网络、人工智能与翻译笔的运用使部分学生过度依赖其功能,被动思考,缺乏阅读主观能动性。第三、融媒体环境下,随着自媒体公众号与短视频网站的迅猛发展,学生更习惯于碎片式的获取资讯,缺乏对阅读材料真实性的思考与对美文的鉴赏能力。本研究将探究英语阅读语篇材料的真实性新定义。同时,在融媒体环境下探究阅读语篇真实性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增效。
英语阅读语篇材料的真实性新定义
首先,英语阅读中“真实性”定义是William & Moran(1989)提出“真实性”主要指真实的文本和真实的语境。Morrow(1991)认为真实的文本就是现实中由真实的说话人或作者为真实的听众或读者说的或写的、用于传达某种真实信息的文本。因此真实的阅读材料必须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在英语阅读中,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的阅读语篇,传达真实的信息才能实现真正交际的目的。
其次,“真实性”的阅读材料与“真实性”的閱读教材是不同的。阅读材料应使读者主动进行阅读或者带有某种目的进行阅读。“真实性”阅读材料特指是源自真实交际活动的语言而不是为教学而编纂的材料(Nunan1989:54),阅读材料的语言应当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难度适宜,让读者在阅读中游刃有余并有所反思。换言之,在课堂阅读中,学生由于阅读教材中的语言要求高,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词句学习而忽略了阅读技巧的应用与情感态度的反馈。
第三,“真实性”的阅读材料是通过学生课外阅读大量摄取的。许明欣(2016)实证研究中总结出“利用移动设备和技术,师生间可以很轻易的创造出虚拟的外语学习环境”。在融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真实性阅读材料,进行不同目的的阅读如查找资源,休闲娱乐,浏览新闻、学习工作等。
最后,Widdowson在1990年呼吁在阅读教学中区分真实的材料和材料的真实。真实的材料顾名思义指的是来自真实的语境或者母语人士创造的阅读材料。而材料的真实是指读者真实的反应。它包含了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认知与情感的独特体验,是读者对文章主动的建构意义的过程。Widdowson认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是与语篇进行真实互动的必要条件”。阅读材料是否有真实性不仅仅是由其来源决定的,也需要看它能否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和交流。
阅读语篇真实性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融媒体环境下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真实性”的阅读材料呼唤“真实性”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或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与词句分析中解放出来,更偏重于学生实用性与欣赏性阅读。
2.重视真实的阅读材料,更应关注阅读材料的真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的阅读情感。主动地运用阅读策略来帮助自身理解阅读材料,产生良性的阅读互动。
3.融媒体环境下,新形态的教材与海量的阅读材料均来源于互联网。阅读课堂不可避免地会采用一些电子版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电子文档的效率有待提升。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打开电子产品阅读过程容易受外界干扰,导致阅读效率底下。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新形态教材过程中,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如:如何利用一些笔记App应用软件如印象笔记、one note等做电子笔记与评论等。
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融媒体环境下英语阅读语篇真实性探究(项目编号:FG2020262)。
参考文献:
[1]Morrow, K. Evaluating communicative tests [M].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91: 111 -118.
[2]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Widdowson,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许明欣.移动学习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6]严凯、高玉辉.2012.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与阅读材料适合性探究[J].外语界(6):47-55.
(浙江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