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

2020-09-10 07:22赵文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4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网络民众

摘要:本文从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出发,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理论的阐述,梳理当前疫情防控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策略。

關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民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正在与更多的行业加强融合,不断推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工作、交流、思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影响着意识形态生存的空间环境,而作为国家如何控制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我党在十八大后专门召开了一次意识形态工作的会议,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疫情的突然来袭,疫情在全球快速扩散、蔓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随之,全球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各行各业纷纷面临倒闭,世界经济贸易大幅度缩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顾疫情的严重,不加管控的进行经济生产,造成本国感染数量急剧增加,最后

经济下滑凸显,国家内部矛盾频出,冲击政府事件、游行抗议活动不断,西方国家为了转移民众视线,妄图把焦点和矛盾引入中国,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和话语权不断给中国施压,大打意识形态牌。面对西方的压力和疫情的严重,并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治理舆情的经验,党和国家必须对网络舆情,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整治,这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做实做细一切防控工作,千万名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奔赴防疫一线,多省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各个企业各个领域捐钱捐物,为疫情防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西方媒体及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却趁乱抬头,利用网络攻击中国政府、污蔑中国人民,对一些小事件刻意放大、夸大宣传,在网络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削弱了国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理论阐述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包含网络意识形态与话语权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国家在互联网领域用来鉴别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意识形态冲击,积极维护国家内部团结,保障自身文化存续和发展的行为和言论,其多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有关。从微观上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在互联网领域拥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带有解释、维护、管理网络功能,以达到思想引领、管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行为和言论。总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互联网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生产资格,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引导、调控意识形态的话语,以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和言论。

(二)相关理论的探究

无论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还是哲学家的理论,其内涵都涉及意识形态或文化话语权的问题,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即使现在仍可以从哲学家的理论中找到痕迹。马克思主义最早从否定意义上提到了意识形态一词,马恩通过对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剥削性、欺骗性进行剖析,批判了整个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性、阶级性,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诉求,可以保障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权力、话语权力;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主要是以意大利无产阶级的实际作为出发点,主要研究文化、意识形态、政党之间权利关系的权力理论,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需要构建能反映大众权益的文化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让其成为各个利益阶层的物质力量;阿尔都塞受葛兰西影响较深,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他认为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机器中,主要以物质实体为载体存在于各种实践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存在的物质基础;法国著名的后结构主义学者米歇尔﹒福柯指出,权力话语思想揭示了话语的功能和特征,话语表述的方式传递着主体价值意图与利益诉求,其过程包含传递思想情感、阐述价值观念和掌控舆论。

(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特点和功能

在网络传递过程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着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特殊的话语表述规则,社会与网络的结合,促使二者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话语表述规则,这样的规则是网络和主体更好适应网络平台的结果,他们既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又要反过来影响网络,使网络成为一种别样的“社会”;二是网络逻辑的话语权,网络由于准入门槛低、开放性强、社交主体平等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要想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就必须尊重网络自由、平等、共享等逻辑规则;三是多领域跨界,网络中的参与者由于自身文化、语言的差异性会对网络产生不同的理解,要想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就必须充分考虑网络对象的理解情况,通过强化沟通技巧、更改沟通方式寻求最大的共识。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功能可以帮助网络管理者分析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必要性,是认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的前提,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其本质是对价值的认同,网络参与者对某一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是对其背后隐含文化属性的认同;二是规范行为,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上需要遵守网络交往规则和制度,逐步形成网络规范的行为;三是维护稳定,网络意识形态的稳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思想保障,网络参与者通过被引导、说服等方式逐步接受国家的教化,消除抵触情绪,逐渐获得认可与追随,从而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二、防控疫情视角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防控疫情视角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机遇

1.丰富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全面。从最早的论坛发帖、回帖、到博客的兴起,再到“推特”、“脸书”、“微博”、“人人网”,逐步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而腾讯QQ、微信的出现更是占据了我国社交的半壁江山,人們的交往方式被彻底改变了。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网络时代大数据的出现使传播的策略发生了变化,精细化的分析更有利于传播话语说服力的加强。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社交软件及短视频APP快速传递着信息,这种传播不仅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更是便捷了信息双方的互通性,网络早已成为广泛应用的传播媒介。党和政府掌握网络的发言权势必可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更好的展示党和国家的形象,了解民生民意,而人民群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极大的方便了双方的联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2.利用网络拓展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使接收者更容易接纳。网络的开放性

一方面可以使信息发布者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自己的信息,另一方可以使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被分享、传播,较低的网络准入门槛可以使每个普通民众都成为信息的发布、浏览、分享者,不断拓展着人们交往的范围。网络传播极大压缩了时间、空间,提高了交往的效率,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言论的自由,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在网络上传播,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值得思考,网络不仅成为知识和思想的交锋地,更是意识形态的博弈场,各种思想在这里进行碰撞,各个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在这里通过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互动,既对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3.网络意识形态的快捷传播使传播效果更加凸显。网络的出现早已打破了国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不同国家地域、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处于网络中心的人们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成为了信息源。大量信息在网络上被分享与传播,在无形中强化了信息传播的效果,也使信息发布者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也拥有自选海量信息的选择权。全球的意识形态冲击着网络中的每个个体,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对与错、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人类发展方向都会产生思考。我国主要采用网络平台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官方论坛、政府网站、两微一端等渠道实现与群众的互动,针对民生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不断巩固国家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同时,向往输出我国的文化价值,展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打牢我国在国际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

(二)防控疫情视角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1.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舆论和技术污蔑中国。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区别,尤其是在信息资源掌控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国家的生活理论、价值方式、文化习俗在中国极有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垄断国际传播,这些都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创造了条件。我国疫情爆发初期,我国政府就迅速做出反应,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通报了新冠肺炎的情况,随后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并把病毒的基因序列上传、通报、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并把整个基因序列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共享数据平台。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网络信息霸权的优势抹黑中国,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就曾宣传病毒始于中国武汉,美国司法部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德默斯认为中俄的虚假信息活动会加剧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国内混乱和分裂,他们利用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控制网络舆论,动摇民心,在抹黑中国的同时把自己塑造成为“救世主”“和平使者”的标杆,凸显自身文化的优越感。

2.接收者受网络多元化思想冲击严重。随着网络在全球的普及,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网络中,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想进行碰撞、交融,影响着网络意识形态的方向。西方发达国家多以西方文明中心论来解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大肆鼓吹西方文明,以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更是把中国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观看成西方文化的推演,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信息爆炸的出现带来的是各种虚无主义的登场,开始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不断侵占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各种粉墨登场的闹剧纷纷登场,其目的就是不断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干扰其传播力量。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使网络的意识形态格局更加复杂,不断挑战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地位。

3.面对网络虚拟性目前治理仍十分困难。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在网络上有着自己的虚拟身份和形象,其发布的信息和言论都是通过虚拟的身份和形象完成的,由于身份的虚拟性使得网民可以放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想法,推动了言论的自由,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传递消极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民众,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挑拨民众情绪,干扰政府言论。事实上,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比真相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被接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人都是发声者,网民有着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信息传播不受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网络治理的难度,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地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的虚拟性在疫情期间发布虚假信息,煽动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慌乱,给网络治理带来困难。

三、防控疫情视角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策略

(一)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长效机制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意识形态对一个政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关系着一个党派,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的创新,相关的讲话精神更是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体现。习近平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为民初衷,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想引领,并逐步凝聚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在网络时代更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切实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要让民众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的感召力,最大限度上释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力量,使理论真正转化为指导实践发展的动力,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也为促进世界和平提供全新的方案。

2.建立联防联动的网络意识形态机制。要形成联防联动的网络意识形态机制首先要强化领导机制,做好统筹规划。从领导层面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既要做好事前预警、事中引导、事后反馈,又要及时把握趋势,做好前瞻性工作。要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预案,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从信息源入手,尽早将不良信息过滤,还网络纯净的环境,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要及时进行批判引导,指出其错误之处,通过标示危险信息和不良信息,合理疏导民众对信息的认知,建立绿色网站,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影响力。还要发挥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激励举措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用网络思维和网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话语权。

3.加强网络法律的完善和监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应用管理以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多次出台相关互联网的法律条文,不断完善网络立法进程。面对国外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必须筑牢网络防线,坚定抵制西方国家有意识的传递的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做好境外反动势力对我国网络的渗透和颠覆活动,可以通过网络警察进行全天候检测,方便在第一时间对威胁国家主权、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反应,争取将违法行为消灭在摇篮里。同时,还要将网络治理纳入到法治化进程中,坚持党对网络的领导,既要确保网民在网络上的合法权利得到维护和保证,又要约束、制约、打击网络不当言行。将以德治网与以法治网相结合,较好的平衡道德的教化作用与法律的警示作用,提高网络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底线意识。

(二)提高政府网络宣传的能力

1.转变宣传策略,提升宣传能力。要提升宣传能力就要组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专业化的宣传平台。党和政府要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重视网络的学习和传播,及时适应网络化的舆论宣传,要懂网、用网,主动占领传播高地。加强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的维护管理工作,及时传递国内外重要新闻资讯,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宣传作用,注重专家与民众的互动,提高政府与民众的粘性。还要及时更新网络宣传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以贴近民众实际的视觉展示丰富多样的内容,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的多样化需要。更要不断培养思想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的新生代人才,既可以革新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又可以为宣传部门输送新鲜血液,以新时代党的理论成果为武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帮助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实现政治功能。

2.优化话语结构,提高政府公信力。在网络时代,要想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不断优化话语环境,做好内外兼修。政府要认真关注群众意愿,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改变陈旧的政治叙事风格,汲取大众用语环境,贴近大众语言,增进政府的亲和力。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一方面要契合群众需要,一方面要合理使用中华语言,回应国际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面对丰富多元化的思想,要善于去粗存精提炼符合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样既可以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可以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亲和力、影响力,维护中国的大国形象。针对西方国家话语权的強势地位,我国除了不断增加自身的综合国力外,还要将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意识形态话语中,不断消解西方所宣称的中国威胁论,最终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3.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消除影响。网络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大,辐射面广,民众对网络事件有着迫切了解的心理,政府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比如在第一时间把疫情现状传递给民众,打击虚假报道,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要注意突发事件的时效性,一旦事件报道滞后将很难提高新闻事件的热度,无法使官方消息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针对突发事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事情的进展,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尽最大可能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民众,面对突发事件不滞后、不失语、不迷茫,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作用,做第一新闻“发言人”。还要不断创新处理形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对民众进行全方位宣传教育,使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在突发事件中发出强有力的声音,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全方位提高政府的形象,把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内。

(三)强化民众网络综合素养

1.加强网络引导,形成主流价值观。网络有着自身的自由性,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但由于网络监管难、自由度高,使的网络引导十分困难。网络的多样化功能和多重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关键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尊重客观规律,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网络文化的价值观标准。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权,用核心价值观来掌控网络的话语权,通过手机、媒体等渠道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民众的头脑中,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共同理想。针对网络文化领域的渗透行为要敢于“亮剑”,善于同网络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言行作斗争。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尽快适应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不断转换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利用自身技能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强化阵地意识,敢于同网络上的各种错误行为和思潮进行交锋,掌握主动权,打好网络仗。

2.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国情怀。网络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家庭教育,通过首因效应推动子女的道德、文化、情怀的养成,父母要借助数字化的多媒体工具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技术优势生动还原红色历史事件,孕育子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父母还要把好网络信息关,监护子女健康合理的适应网络,推动子女三观的养成。学校要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网络纳入到学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环境和载体中,既要发挥网络环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又要利用网络工具强化爱情情怀教育,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将爱国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寓教于乐,推进教学新发展。社会要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红色网站、全媒体解读国家时政热点,强化民众参政议政热情,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线下要通过多渠道普及官方资讯,全面覆盖民众。

3.发动群众力量,强化监督机制。在我国,人民群众的民众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基础,网络空间也不例外。近年来,民众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行为的事件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着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形象。这就需要政府最大程度上发动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的网络监督,通过搭建的网络监督平台知民情、了民意,同时强化网络发言人制度,推动政府部门办公公开化,让热心的群众参与到纠错监督的队伍中,通过网络信访举报制度、群众检举保护制度打消民众的后顾之忧。对于网络舆情关注度高的网站或APP,要设立一键举报方式,方便民众第一时间进行检举,针对网络论坛的发帖要及时回复,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举报制度实名制,确保举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举报有贡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对于虚假举报的给予严厉打击,确保举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4-18.

[2]单啸洋,范举.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1):84-86.

[3]陈娜.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纬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6):75-81。

[4]王天楠.碎片化网络舆情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1):36-42.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20年度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20—708)成果。

作者简介:赵文超(1983.8-),男,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工作单位为郑州科技学院,讲师职称。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网络民众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