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

2020-09-10 07:22姜继先
绿洲 2020年6期

姜继先,祖籍山东曹县,在一个叫托托的地方生活工作了30余年,兵团文艺“双优”作家,入选“兵团英才”培训工程。著有长篇小说《夹面滩》《生死局》、散文集《高的是玉米矮的是棉花》《苍茫的呼唤》。现供职于兵团第五师双河市文联。

姜蒙,80后,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当代兵团》杂志社记者、编辑。有多首(篇)诗文发表。

遥远的水

在1841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一年的7月14日,林则徐踏上了西行的路。

如今,已无法考证林则徐远赴伊犁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想来,心中一定甚是忧郁。此一去,要翻大山、穿沙漠、越戈壁,何时返回?能否返回?皆为未知,所以,他不由地泪眼朦胧,不胜感慨:“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似乎,坐骑也知道,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坎坷不定,起伏难料,行走得也就无精打采。林则徐回望来途,不由地想起自己这大半生的经历,4岁开蒙,14岁考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入仕后,宏愿在胸,发奋图强。在京城,他提出“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受到同僚认可;在浙江,他甄拔人才,兴修海塘水利,整顿盐政,颇有建树;于河南,他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并身体力行。更有紧急受命,赴广东钦差,查办“烟害”,于虎门滩点燃了一把大火,映亮了中国的近代史……

然,国运的衰削,难以支撑国家体面,鸦片战争失败,朝廷归咎前任,一道圣旨,林则徐被充军伊犁。是非功过,自己不能自话,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但,为了朝廷,自己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最終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心中多少有些不平。所以,在西行的路上,心绪复杂,而一路上的黄沙漫漫,戈壁连天,气候恶劣,更增添了许多忧烦,情绪一直提不起来。然而,行至今天的一个叫做博尔塔拉的地方,境内竟然遇到一个奇大的湖泊——赛里木湖,不由地激动起来,连天碧水激起兴致,一时间忘却了心中淤烦,从马上跳下,奔向湖边。时值11月,天已寒,但他却忍着寒冷,撩水濯面,发了好一阵子“少年狂”。

入夜,这种情绪还没有缓减,抑制不住,在一团虑弱灯火下,提笔记录:“又四十里三台宿。四面环山,诸山水汇巨泽,俗呼‘海子’,考前人记载,所谓赛里木诺尔是也。东西宽约十里,南北倍之,波浪涌激,似洪泽湖,向无舟楫,亦无鱼鲔之利。士人言,中有神物如青羊,见则雨雹。水不可饮,饮将手足疲软,意雪水性寒故耳。”

水能孕育万物,亦能爽人心境。

但是,水对于中亚腹地而言,是不公平的。在这个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方富至无穷,有的地方却少的可怜,生产生活都难以保障。中亚腹地就属于后者,从这方广大的陆地,向东、向西、向南、向北都远离诸如海、洋这样辽阔的水域,水极为稀缺,不足以成为向外标展、炫示的资本。

可事情往往又与固有认识不相一致。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时常出差内地,与初次谋面的人叙谈,他们常常会问到一个问题:在何处工作?我说,在博尔塔拉,在新疆兵团第五师。这样回答之后,他们大多还会追问一句,博尔塔拉在什么地方?我就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述博尔塔拉的地理位置,博尔塔拉的概貌。虽然我费尽口舌,他们还是听得云里雾里,始终弄不明白博尔塔拉到底在何处。

也难怪,用“博尔塔拉”这四个字称呼一个地方,在汉语语系中,显得十分怪异,不作解释,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自然也就不被看重。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上它处于地理概念上的偏远。人们常把中国的版图形象地比为“雄鸡”,博尔塔拉就处在“鸡尾”上,西北以北,到此,也就无路可走了,再走就是另外一个国度了。因此,当年林则徐赶往伊犁,到达博尔塔拉,整整走了四个多月。当然,在那时,行路靠腿脚和车马,不足为奇。而在现代,同样要耗费许多时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中原地区坐火车,到达乌鲁木齐,需要三天三夜,从乌鲁木齐坐汽车至博尔塔拉,又需两天余。就算是当下,坐高铁从兰州到乌鲁木齐,需要12个小时,乘飞机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也需要近5个小时,而从乌鲁木齐到博尔塔拉,坐火车要一整夜,坐汽车要六个多小时。

博尔塔拉,乃新疆的一个自治州。的确够远。

地处偏远,加之经济不发达,自然导致了博尔塔拉在声名上的尴尬。所以,每次见人们对博尔塔拉一无所知,我时常会产生一丝悲憾,但我并不愿就此罢休,我不相信偌大的一块国家版图,我们辛辛苦苦建设、工作、生活的地方,就这样被人忽视和遗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剑走偏锋,向他们说,知道艾比湖和赛里木湖吧。对于这两个湖泊,很多人是知道的,看他们点头示来,我就会说,艾比湖和赛里木湖就在博尔塔拉境内。听了这样的介绍,他们才会恍然大悟。

博尔塔拉少水缺水,反而因水而让人知晓。这水与地的伦理,如何来理清?

回答这个问题,显得十分困难。但有一点不困难,博乐在向外扬名时,水成了重头,古今诗文可为一证。

《地史学》札记有言:“海西运动,系发生在距今三亿至两亿五千万年前于我国西部一陆海升迁之地壳变化。”所谓“海西运动”,所说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变迁。那时的中亚地区,那时的新疆、那时博尔塔拉,是一个辽阔的大海,浩浩荡荡,横无际涯,那是一种什么景象,水多到什么程度,考验着人的想象。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声名远播,一生中,他讨伐征战,任人廉能,兴农振商,复兴文教,平定外患,稳固边疆,文治武功颇为显赫,开创了闻名天下的“贞观之治”。他留于后世的文诗并不丰厚,就在这有限的诗文中,却涉及到了博尔塔拉的水。诗名为《执契静三边》,诗云:“……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乳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乳海”指的就是赛里木湖。“双河”指的是博尔塔拉河和大河沿子河。

清朝名士祁韵士,乾隆年间曾受命担任国史馆纂修官,编纂《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一书,撰写出了《皇朝藩部要略》二十二卷等,是清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创者。后来,他因揭露鞭挞官场的贪污舞弊之风,遂成朝廷上层官僚集团的眼中钉,被陷入狱,发配伊犁。在赴戍途中,成《赛里木海子》一诗,曰:“澄波不鲜产鱼虾,饮马何曾问水涯。碧草青松看倒影,蔚蓝天远有人家。”针对赛里木湖的吟咏,成为绝唱。

当代著名作家蒋子龙,河北沧县人,走出原籍,除了几年的当兵生涯,上学、工作都在天津。天津临渤海,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海河,水在他眼里,是为平常,不足为奇。但就是这样一位在丰沛水环境中生活的人,见到赛里木湖,竟然不由地大发感慨:“谁料想的到在大戈壁的尽头会有这般奇境,美景,这里海拔两千多米,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450平方公里的湖面一碧如洗,晶莹澈底,微风轻掠,绿波涟涟……”

与蒋子龙一样,汪曾祺先生,见到赛里木湖,不由地惊呼:真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

……

博尔塔拉水不多,可经这些文人名士的描写吟唱,博尔塔拉有限的水,得到了极大的宣扬,如此一来,水,俨然成了博尔塔拉的一个名头。

不难看出,文人心仪的多为赛里木湖。的确,在博尔塔拉最负盛名也是这个湖了。

赛里木湖,蒙古语称“赛喇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又称“三台海子”,因清代在湖的东岸设第三个驿站鄂勒著图博木军台而得名。其位于北天山西部,湖东西长29.5公里,南北宽23.4公里,周长86.5公里,湖水面积42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1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2073米,是著名的高山湖泊。

赛里木湖最美的时节,是在每年的五六月份。

新疆的春天总是慢半拍到来,五月的北疆终于挣脱了寒冷的纠缠,就像一个初长成的驹子,咴咴嘶鸣,似乎精力积蓄得太多太多,释放的力量蓬勃异常,树绿到极致,草翠到至臻,花艳到空前,就连不善用生机张扬的戈壁,也摇曳着一抹抹绿意。经过一场细雨的的洗浴,高等级公路如一把出鞘的宝剑,指向明确,直插远方的蓝天。汽车似乎也受到万物繁荣的启示,奔驰起来亦信心十足,车驶过四台的连续漫坡,转过几道山峦,眼前豁然开朗,赛里木湖出现在眼前,如悬天而挂,以明亮的水光炫耀着无穷魅力。

经过了一冬冰冻的赛里木湖开化融解,或许还没有完全摆脱寒气,湖水极为纯净,清澈湛蓝,像一块明镜镶嵌于天地之间。湖面四周高耸的山峦,更是留恋于冬的寒俊苍茫,不愿意让雪更早地退去,把洁白的雪冠高高地戴在头顶。天空如同洗涤过一般,蓝得失真,让人怀疑,世上还真有这样纯净的色彩?蓝天中白云静浮,像是有意化象,那云如羊如驼、似棉似绒、若谷若峰。蓝天、白云、雪峰倒映于碧水,遂成仙镜。大山与湖水对冬的着意挽留,并没有影响草萌花开,花与草天生依恋,难解难分,它们互携着、簇拥着沿湖恣意生长,终了,草的色彩单一被花的色彩丰富而压制,在五六月到这里,往往不见草茂,只见花艳,白连着红,红连着紫,紫接着黄,像锦绣一般铺向天际。如果只有这些景象,也许并不为奇,其它灵性的加入,更增添了湖的精美,雄鹰天上翔、天鹅水中戏、牛羊坡上走,雄浑中透着纤巧,粗犷露出精细,世间独有,美不胜收。

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林公来到赛里木湖,历经艰难,一路行来,数月时光流逝,乘骑的马早已掉膘,毛色暗淡,而脚下并无路,所谓的路,也是在戈壁黄沙中踩踏出来的,沟坎坂梁,荒草野蒿,均为障碍,行得艰难。人困马乏,自然情绪低落,所以见到赛里木湖,才长了精神。一个半余世纪过去了,现在通往赛里木湖的道路已修成了高等级公路,乘车赴赛里木湖,已不再是难事。而赛里木湖已是国家4A景区,为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沿湖修建了环湖公路,休闲赏景十分便利,沿湖而行,看激浪拥堤、锦缎镶边,观绿海珍珠、乌孙古冢,去天鹅保护区拍照,在西夏王宫影城留影,可谓悠哉美哉。并且,林公当年所载无舟楫,无鱼鲔亦成往事,当地经多年研发,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和凹目白鲑鱼卵,孵化成功投入湖中,2003年即成商品效益,目前,已形成高白天鲑、凹目白鲑、金鳟、红鳟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体系。现下,湖岸上骏马奔腾、牛羊闲行,湖水里网浮闪动,鲑游鳟跃,又成一美丽趣景……

还有,艾比湖。

艾比湖,古称“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又称“布勒哈齐淖尔”,亦称“盐湖”。艾比湖,蒙古语意为“向阳之湖”,距离博乐市城区五十二公里。据史证,此湖形成于第四纪高山冰雪融化丰沛时期。在艾比湖鼎盛期,面积在3000至350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九十米,贮水量为700至1000亿立方米。

“艾比湖,那可是一个优秀的湖呀。”发出这样感叹的,都是一些老人,他们所感慨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象。

那时的艾比湖,湖水澄清碧绿,清澈见底,经风一吹,泛起微波,荡漾着簇拥着,如有无形的犁铧在水中犁动。湖的四周生长着茂密的植物,胡杨枝繁叶茂,郁郁蓊蓊;红柳赤杆朱花,如火在炫;芨芨草纤腰轻摇,姿态万千;梭梭虬龙盘根,憨实敦厚……早年在艾比湖南部及大河沿子河下游,还生长着大片芦苇,面积多达70余万亩。芦苇生长得密密匝匝,连风都吹不进去。特别是在秋天,芦花全部变成了白色,西风骤起之时,芦絮如雪一般飘在天空,轻柔洁白,装点着大地。更让人感动的,是艾比湖的另一番景象:灰鹤亮翅、天鹅嬉戏,大雁畅游,鹭鸟对鸣……当年,在艾比湖水域,有各种野生动物117种,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湖畔成了飞禽的乐园,每年四五月份和八九月份,在鸟类繁殖和候鸟迁飞季节,鸟类聚集高达百万只以上,万鸟齐飞,鸣声震天。

听闻的多了,便于心中形成概念,艾比湖就如仙境一般。许多年来,我一直想走近此湖,领略其独有景色,可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缘,直到我从团场调到城里工作,当了一名记者,才和艾比湖有了亲密接触。那是一个五月,当我走进艾比湖时,却让我异常地失望了。我所看到的,是沿湖一个连一个的沙丘和土包,丘之上包之中生长着稀疏、枯黄、衰败的野草,湖畔四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偶尔在荒灘上看到几株胡杨,却枯败颓废,扭曲着身体作挣扎状,看不到一丝传说中的魁伟与魅力。站在高丘上极目远望,能看到西北湖岸水退后而裸露出来的大片碱滩。可水却难见着。我站在极高处,在远方才隐约眺见一线白光。有人说,在湖的北面和东面可以看到大片水域。当时,我不曾至,也就没有直感。就这样,艾比湖在我脑海中的美好印象,荡然无存,迫使我重新对艾比湖进行认识,那也只能用萎缩、凹陷、荒蛮、贫瘠来述说了。后来,有资料表明,艾比湖水域最少时,缩至到362平方公里,不足鼎盛期的零头。

一个优秀的湖,何以变得如此不堪?其实,答案明了,那就是过度开发所致,近几十年,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大量河水被提取,就连地下水也需打200多米的深井才能满足生产,“源”无了,或“源”减少了,湖自然也就难以丰盈。可以肯定地判定,这种掠夺式的索取,严重危及生态。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做出另外一种释解。 1949年,博尔塔拉的人口不足5万人,而现今,人口已达50万余,整整增长了10倍多。面对人口的增长,艾比湖大度地礼让了,献出水以泽绿洲,奉出精气以养人类。由此,我想到了母亲。母亲在育儿之初,是那么的青春勃发,乌黑的头发如墨染,洁白的皮肤如白绸,身体健壮。可是在以后的岁月中,母亲把伟大的繁衍托举成壮丽的山峰,付出精力,献出乳汁,奉出心血,养育着儿女,待儿女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了,母亲的心血也就如残留的灯油抚慰着生命的火苗,于是,背驼了,发白了,腿曲了,光彩照人的面容被沟壑横呈,绰约秀逸的风姿被老态所替,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出了,只剩下一个变形的老体,用混浊眼睛看夕阳西下,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艾比湖便似母亲。

我把艾比湖比作母亲,左右不了别人,在人们的眼里,艾比湖终究已变得不堪入目,忧心忡忡:终有一天,艾比湖会像罗布泊、艾丁湖一样,彻底干涸,“湖”仅为书面和口头上的表达。

近时,有一次出差乌鲁木齐,乘坐飞机“飞”回博乐,一登机,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从高空中看看艾比湖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想法让我异常激动,所以,近一个小时的航程,我没干别的事情,就是从舷窗处高空眺望。我终于如愿以偿,俯看到了艾比湖,一大片不规则的水域,如同一块明镜,镶嵌在大地之上,蔚蓝清明。

难道艾比湖的水增多了?果然,近时有报道说,曾濒临干涸的艾比湖,水面得到了恢复,新疆环境监测总站监测信息表明,截至2017年7月,艾比湖湖面恢复到805平方公里,达到了2003年的水平。看来,这些年对艾比湖的保护,见到了成效。人们可以放心了,可以不再为艾比湖将要枯竭而担忧……

说遥远的博尔塔拉的水,不能不说一条河:博尔塔拉河。

博尔塔拉河河水,是由涓涓泉水、雪山融水汇集起来。这种汇集需要极大的耐心,充满艰辛。

人们喜欢把细小的道路,称为“羊肠小道”。而在阿拉套山深处的卡咎,所见到融化的雪水,我以为那是“羊肠小溪”。水流如筷子一般,一股股地流向一条深沟。在一个名叫苏鲁别珍地方,有一片湿地,长满了类似藻类的绿草,绿草间有许多泉眼,涌出泉水,无声无息地浸渗,终于形成几股小溪,流向河沟。就这样,河沟一路向前延伸,一路收集水流,数十公里后,才形成像样的水面,可以称作河了。

也许是得到水太为困难,博尔塔拉河历来都显得底气不足,在流淌的过程中,显得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从来就不敢张扬,就那么静静地流着,也就难以形成喧腾咆哮之势。

然而,博尔塔拉河流进自治州首府博乐市市区后,却一改前面的谦虚,集成了几片大水域,被称为“五一水库”“ 七一水库”“八一水库”。当然这种让水大面积地积聚,是人工的功劳,筑坝建堤蓄积而成。尽管是人为,让水开阔起来,也就有了气象,爬上水库的坝坡,蓄水汪洋恣肆,在眼前展现,水天一色,波光粼粼,原来,在极度干旱的西北边陲也可以这么温润。

博尔塔拉河,流经博乐市区的河段,处在城市的南方,其上,除却水库和小型发电站之外,并无别的建筑。多少年来,它就是一条荒河,河两岸生长着芦苇、蒿子、“狗尾巴草”、毛蜡、苦菜等,一些野树胡乱生长,自荣自枯。原先,这里除了垂钓爱好者,在休闲时前来钓鱼外,并不被人看好,很少有人无故来到这里。

生活在博乐市的人都还记得,有一天,南城的博河河段,突然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大型机械在河道上挥舞巨臂,日夜作业,疏浚河道;所有的空地都被植上了树木,种上了花草;原先沿河岸生长的树木,被间伐,使之高矮有致,疏密有序;依着河岸和地势,修建了数条曲径小道,混凝土筑就,平整光洁。此外,还沿河修建了广场、平台、亭塔、雕塑、“水车”、曲桥、斜拉桥、木栈道等,如此一番规划修整,妙笔生花,原先被人严重忽视的荒河,变成一个魅力独具的景观带,草木葱郁,亭塔相望,石径相连,曲桥通幽,当地人休闲外地人游览,这是必去之地。

博尔塔拉河严格遵循着自然法则,在开春后的三月,冰层开始融化,然后,经历夏秋的丰盈后,把各大水库都蓄满了水,开始等待着冬天的到来。冬季的寒冷无疑是对水的最大伤害,一入冬,河里的水就小了,几场寒风吹来,几场大雪下过、河水开始结冰,先是在临岸处结出冰凌,慢慢地增厚,向着河中央推进。但天气无论再寒,力量终究有限,水的流动阻缓了结冰的进程,冰结着结着,就结不动了,最终遗下了窄窄的一道河道和几个不大的水面。常人想来,冬季的博尔塔拉河,除了天寒地冻,一派肃杀外,肯定没有很好的景致。却大谬,因为天鹅莅临,冬天的博尔塔拉河非但没有失去精彩,反而更具魅力。

大约是在2014年11月份,人们在博尔塔拉河景观带散步,突然发现湖中多了新的野禽,红嘴长颈,洁白身姿,雍容高雅。这不是天鹅吗?见到天鹅,人们甚是惊喜。先是一两只,后是五六只,再后来,竟然有几十只天鹅飞来。人们不敢相信,这些生活在传说与童话、戏曲和舞蹈中的精灵,能在博乐长久地住下来。然而,这几年,每到11月份,天鹅都会如期到来,在博乐度过漫漫冬日,几个月后,天暖时才离开,由此,天鹅栖息水域被称为“天鹅湖”。天鹅在人们的心中,被奉为至高,悉心呵护,凡是去看天鹅的人,都不会空手,或饼干、或果蔬、或馕饼,给天鹅喂食。为此,有关部门还发出告示,进行提醒,给天鹅喂食,要精心选择,须严格遵守。人类的友好与善意,天鹅是有感知的,不再设防,开始亲近人,于是,飞临博乐的天鹅数量不断增加,竟达到了100余只。

我多次前往观赏天鹅。来到“天鵝湖”,向水中撒一把食物,只见天鹅并不急着去抢食,只是缓缓地向前游动,接近食物时,伸出长长的脖颈,用嘴含一坨,咽下去。而有的天鹅根本就不动,静静地站在水中,等食物飘到身边,才张嘴而食。欣赏天鹅,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河岸上银装素裹,河道内水汽蒸腾,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天鹅们或在湖洲上歇栖,或在水中游弋,有的振翅起舞,有的梳理羽毛,有的引颈高歌,有的曲项低吟,鸟鸣声和人们的说笑声,融汇在一起,演奏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乐章。

在博乐市区,除了博尔塔拉河外,还有青得里河。

我在博乐居住多年,并不知道,青得里河还有名字,因为博州、博乐市政府对河道进行整理改造才得知。青得里河,俗称“黄渠”,是博乐北城区中心的一条老河道,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居民叫它“黄渠”,也并非大家对河流不尊重,它的状况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河两岸环境杂乱,垃圾遍布,污水横流,浊气冲天,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美丽景致,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两岸居民都热切地盼望着对这条河进行改造。

为政,通下情为急。从来治国者,皆不忘渔樵。2011年9月,博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年快起步、三年翻一番、五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要求作为州府的博乐市打造一座清新秀美、舒展大气、水系环绕、宜业宜居的现代文明新城。2012年5月,青得里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目标是将老“黄渠”建成集市民健身、休闲、纳凉、娱乐和生态绿化于一体的景观。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修造,青得里河彻底变了个样,水系和绿化带相环抱,河岸两侧的杂乱建筑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疏浚拓宽的河道,原先河道里的垃圾杂物不复存在,河水清澈,微波翻涌。

说来,青得里河不论是叫“黄渠”,还是叫“青得里”,至少,人们还知道有这么一道河沟,有这样一股水流。但是提起开屏河,人们就不知在说什么了,开屏河?在哪呀?在如今的开屏河处,原来就是一片戈壁滩,谁都不曾记得,这里有过河沟,有过水流。也许有,那也只是雨水的汇集、洪水的突临,雨停后,洪水过后,即刻,这里就恢复原样,铁色的戈壁,枯萎的荒草。

可博乐人就有这种气魄,无中生有,利用五一水库的水,硬生生地造出了一条“河”来。除了把水引来外,和博尔塔拉河、青得里河一样,在河两岸进行了绿化,修建了景观带。在开屏河上,引人入胜的当属开屏湖了,24万平方米的水域,足可以承载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各种树木耸立在河两岸,有高有低,有粗有细,风吹来,枝叶摇曳,沙沙作响,美妙动听。各式鲜花盛开在滨水旁,有紫有红,有黄有白,霞光里,争奇斗艳,蜂飞蝶舞,煞是好看。在湖的北岸,有人利用湖水,做起了生意,购来游览小船,供人娱乐,鸭形的,蝶形的,龙形的,都装饰的十分艳丽,荡舟湖上,孩子们高声呼喊,情侣们窃窃私语,让湖又精致了许多。

仅仅是江河湖泽的平常水流,似乎并不为奇。河上悬桥,应当是必要的配备。有了桥,才能让水更为出色,更加出名。如杭州西湖上的断桥,如南京长江段上的南京长江大桥,如上海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

博尔塔拉河上也建起了桥。“三河九桥”已成了博乐向外展示的一张名片。

每次来到博尔塔拉河景观处,我总会在池边寻一石墩坐下,那座名为“金水桥”的大桥映入眼帘。大桥横跨博尔塔拉河河道,在河水的映衬下,高大壮观。傍晚时,天色暗下来,桥身被各色灯光映亮,五彩纷呈,桥上的塔柱就像一支支火炬,擎天燃烧。灯光倒映在水中,浮光跃金,七彩荡漾,加之桥边的风帆雕塑和景观“水车”的映衬,让人顿生如临仙境的感觉。

金水桥设计为三跨钢架拱桥结构,桥梁上部采用“八塔望柱”外立面造形。大桥设计者可谓慧眼匠心,为“八塔”倾注了历史情缘,以此代表博尔塔拉蒙古族“八旗”。眼望“八塔”,眼前的一切很快就会被历史烟云所笼罩,有一个古老的蒙古部落“察哈尔”就会渐渐清晰起来。

察哈爾是一个有着显赫声威的部落,勇武剽悍,英勇善战,曾被称为“利剑之锋刃,盔甲之侧西”,并在历史上显示过“蒙古中央万户”的辉煌地位。当年,清王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填补西蒙古准噶尔部被削弱而出现的边疆力量空缺和抵御沙俄扩张的形势,1762年至1764年,清王朝先后选用两批共两千名察哈尔官兵,从张家口一带携眷西迁,部分到博尔塔拉驻防,直到百余年后的1938年,察哈尔部的军事编制才被取消,纳入地方编制——远离故土、守国戍边,把民族承担和国家命运无缝融合,其忠勇如山峰耸立。

要说蒙古勇士的忠勇,另外一个部落土尔扈特不得不提,这个曾是我国西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的部落,在17世纪20年代游牧到伏尔加河一带,前后历时140余年。进入18世纪,俄罗斯逐渐强大起来,并四处扩张,土尔扈特部落受到沙俄排挤、欺凌,处于困苦中的土尔扈特族人由此心向东方,向往祖国,于是在1771年,在汗王渥巴锡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率17万众踏上了东归之路。一路上说不尽的凄雨冷风、饥病交加,道不完的围追堵截、寻茬刁难,冒着枪林弹雨,义无反顾地前行,历时半年之久,以损耗10万余众的代价,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部分落户博尔塔拉,生产戍守——也只有以祖国为依靠,方可安居乐业,繁荣强盛。

如此说来,这桥便不单单是桥了,它所承载的太多太多。勇者坚韧不拔,战士骁勇善战,表现的是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而塔的挺胸相望,紧密团结,更是一种力量的展演和呈现。

从金水桥沿河道向西而行,要经过一座斜拉桥、一座“吊桥”,就来到“鸿雁桥”上。当年,在工程建设中,我也无数次来到这里,看到鸿雁桥上斜出的钢架结构,对其设计不甚理解,总是将此桥和不远处的金水桥相比,以为鸿雁桥的造型过于简洁了,觉着如此建造浪费了一段美好的水域,破坏了一处优秀的地段。

改变这个印象是源自一次登高。那是一个星期天,午后闲来无事,和妻一道出门,提前去“散步”,由于时间充裕,来到文化旅游景区,与草木、石径、曲桥、亭塔相伴,慢慢而行,穿过鸿雁桥下的人行通道,看到建在桥西南方不远处高坡上的一座塔,心想,何不爬上高坡上到塔上,观看一下眼前的这座桥。身处高处,放眼而望,此桥尽收眼底,不由心中一动,桥身上横斜逸出的蓝色钢架结构,变成了一双巨大的双翼。那分明是一只大雁在凌空高翔,飞过绿水,飞过绿野,飞向更为广阔的原野和遥远的天际。至此,我才明白了这座桥取名“鸿雁” 的用意。

飞翔是什么?飞翔,就是不断升高,就是奋勇前行,就是向着目标的义无反顾。凌空放眼山河小,只要展开了翅膀,再远的路程都会变短,迎接的将是峻美的河山、灿烂的鲜花和如火的霞光。

在博乐,最负盛名的当属“北京桥”。先前,从北京桥往北行是街心公园,通青得里大街;往南行接博州客运站,连兵团第五师师部;西侧是博乐商场,东侧是赛里木酒店,处于市区的中心地带,一年四季车流人流不断,只要提到北京桥,几乎无人不知。

但多少年来,北京桥除了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外,它的桥体简单,桥身简陋,桥面狭窄,并不被人们看好称道。青得里河在重新疏浚绿化时,老桥被拆除了,建了新桥。新建的北京桥,桥孔如练,似在飘动,桥栏如波,像在奔流,几根灯柱耸立,高擎着的灯盏如莲含苞待放,桥头塑有骏马雕像,剽悍孔武。那马,举头向天,扬鬃奋蹄,咴咴嘶鸣。

桥头塑马,想来也一定有着深刻的用意。马的职责是负载,无论是拉车、载物还是乘骑,只要方向已定,就会放开四蹄,奔腾向前,一生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即便是遇到艰难困苦,也一往无前,任劳任怨。如是,品桥和品马,都是一种享受,也将获得无尽的启发。

迎宾桥端庄大方。

开屏桥通达开畅。

秀水桥清新秀丽。

清河桥姿态万千。

昌乐桥拙中见秀……

让我们静下心来,凝望博尔塔拉大桥。

博尔塔拉大桥全长704米,横跨 “七一”水库,由团结路向前延伸,如一条纽带连接南城和北城,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条巨龙,在激流中击水,大气磅礴。资料表明,博尔塔拉大桥主桥结构为钢拱混凝土梁系杆拱桥形式,引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变连续小箱梁结构形式。桥体两侧设计为对称的七个大小不一的拱肋。那些拱肋犹如连绵的山峰、飘动的哈达,于刚毅雄浑中透出柔和,像一首节奏明快的乐曲在深情演奏。

但我更愿意把那些拱肋,看成是丝绸飘扬。

站在博尔塔拉大桥之上,南望天山,北眺阿拉套山,仿佛听到长风浩荡,驼铃悠悠,似见历史的车轮缓缓驶来。公元前138年,西汉使臣张骞,率领士卒,身染沙土烟尘,奉诏出使西域。朔风鼓荡,雨水洗刷,使得浆染一新的朝服很快就褪色破旧。路途迢远,戈壁石坚,优良的马蹄铁被磨损消耗,换了一副又一副。但使命在肩,无论是大漠横呈,还是大山阻隔,哪怕是受凌辱、遭囹圄,他都没有停下脚步,一路前行,凿空西域,持汉节不失,成就了“丝绸之路”通向天际。“丝绸之路”是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对促进沿途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流和和平,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功莫大焉,历代王朝都高度重视,极力发扬广大,唐王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新北道,博尔塔拉处在其枢纽地段,一直融在其中,辽远深刻。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此乃丝路精神的精髓所在。实现国家复兴筑就“中国梦”,国家顶层设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桥在脚下,路在延伸。从博尔塔拉大桥向南,行二十余公里,便与奎赛高等级公路相连,东进西行,全是康庄通衢……

眼前这座山

风像是深奥的谶语,漫天袭来,草木似乎对其着意验证,纷纷吐出芽苞,把心中的秘密透露出来。随着一场场暖风吹过,大地绿了。在这个时节,农人们心怀生计,全都走出家门,向闲置了整整一冬的田地走去——去劳作。至于干什么并不重要,不论是耕田、打药、播种,还是清渠、浇水、栽树,人们感受最为强烈的是要出力受累。腰弯得久了,就隐隐作痛,这时,便会直起身来,伸展一下腰身,缓缓疼痛。每当起身抬头,那座山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挡在眼前。

有十余年的时间,我往复地从事着这种劳作,每次劳作时都会看见那座大山。如今,我早已远离了农耕生产,眼下我又走进農田里,是不用出力的,自谓体验和感受。感受却很少,反而遥望着横亘于眼前的大山愣起神来。

眼前这座山,名叫天山。天山,依着我的理解,并不是单单指向它的刺破青天,高耸入云,而应该有更多的涵盖,不论是它的景色、它的物产、它的厚重,都可以对“天”进行一番注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山过于遥远,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一般都不会抵达。但不论人们对天山造访的多与寡,都丝毫影响不了它的高大与宏阔,以及它无垠的演迹和深厚的历史。那些石泥、那些峰峦,那些草木、那些河池……甚至于兽禽虫蝇、霞霓云雾,无不都在进行着述说,像木卡姆舞动的激情、阿肯弹奏的深情和长调绵延的真情,悠悠传过千百岁月,醉人心扉。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之类的文典,显然对于西部的大山情有独钟,那些美妙无比的传说和神通广大的神怪,很多源于大山的峰谷和池水,让天山增添了无尽的传奇和神秘;如今,我们已无法得知,当年的细君、解忧远嫁,与这座万仞高山邂逅后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定然是一路愁容,潸然不禁;那位大唐高僧玄奘,怀着一腔虔诚,身肩包裹,脚登芒鞋,一路西行,当他来到天山脚下,一定是悲悯大发,禁不住盘腿打坐,念佛诵经,感激上苍恩赐,祝福万民福祉……传说与历史相互交织,锻造了天山以及它俯瞰的大地苍茫深邃,尽管很多事情难以详解,但只要细心,就一定能寻觅到其辙迹,愈发清晰。于是我们就清楚地看见,西汉使臣张骞,率领士卒,身染两千多年前的烟尘,奉诏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大道连接新疆,连接中亚、西亚,成就了“丝绸之路”通向天际,对促进沿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流和和平,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功莫大焉。更兼班超戍边、蒙元神话、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林则徐贬谪伊犁、左宗棠收复新疆……天山都以松树和山峰的名义做了见证,让大德大功大仁大义昭然天下。

此一刻,我作为记者前往做采访。时值四月,树木吐翠,春光正在四处漫漶,在春播的耕地里,大马力机车高大威武,它高傲地驶过,身后铺设下条条地膜,如写在大地上的诗行,意境清新恬淡。怎么就想到了诗?就天山而言,当是诗最为丰富的拥有者:“一山横亘界南北,万古奇雄塞大荒”“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山天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一声声一句句,如吼如喊,天山的高峻与奇伟,让无数的文人骚客和戍边将士折腰。当代诗人杨牧,更是仰视天山,豪情诵道:“它是月光抚爱的娇子/披清辉而立/举雪冠而站/于南北栈道送东西往还/爱和憎都明澈透亮/拒绝凶险也藐视苍黄/在海的日子里没有波光/无海的日子它就是涛响/划雪岸为线,开雪花为莲/坠雪碎为崩,辟雪道为川/养针茅养芒刺养苜蓿为草/养独活养当归养荆介为药/养落果松为凌然正气/养天马龙种于浩浩草原……”受诗歌和春光的感染,我不觉神驰,想起几次投入眼前这座大山的经历来。

1994年,我还在农场工作,就职的小型化工厂因经营不善,产品滞销,厂子被迫停产,近百名职工生活没有了着落。那个时节,有一家外贸公司,来到农场收购药材,一公斤干贝母可卖到三四十元。于是在工友的撺掇下,我随着他们进山去挖贝母。要去的山是北天山一麓,名叫博乐霍洛山。山中塔松参天,草地如毯,溪流欢唱,是农场的夏牧场。我们来到山中,恰逢下雨,因为我无经验,正不知如何是好时,是工友的行动给了我启示,大家齐心协力,在一座山崖底下扯起塑料布,搭起一个棚来,于是山崖就成了我们避风挡雨的保障。那时我就想,山是伟岸的,崖是宽厚的,因为有山的存在,一切都可以不用惧怕。那一次,我们共在山上待了五天,我挖的贝母最少,但也有十余公斤。山中的劳作十分辛苦,加之没有菜吃,整天吃干粮,大家开始思念贫困却温暖的家来,第五天的下午时分,没有任何提前商量,大家突然决定回家去。刚刚离开栖身的山崖,太阳就隐入了山中,天渐渐黑了下来,没多久我们便迷了路,我提议,再在山中住一夜,第二天天亮后再回。我的提议没有得到响应,有一位年岁略长生活经验丰富者,说不打紧,只要沿着山中小溪往山下走,就一定能回到家。在他的指挥下,我们循听起流水声,然后,沿着山溪向山下而去。一开始,水就薄薄一溪,流水声也很小,渐渐地,水就大了起来,走出一个叫“石门”的山口,水便有了咆哮之势,而这些水,供给着两个小型水电站,滋养着的是数万亩良田,和水流一样让人激动的还有粮棉的馨香。

当年年底,我调离了化工厂,到农场机关工作。时隔两年后的1996年,兵团第五师文联组织了一次采风活动,取名就叫“天山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在拜访了天山北麓阿拉套山的卡昝河后,便深入到了天山腹地,穿越果子沟,沿着伊犁河谷一路前行,经阿力麻里、那拉提,到巴音布鲁克,然后东进,抵达巴伦台。一路上,奇峰峻岭林立,原始森林葳蕤,百花盛开艳丽,草原碧绿如砥,河流时激时缓,鸟翔蓝天欢鸣,人如进入到诗画之中。沿途时常可以看到有人身跨骏马,赶着牛羊在路边行进。他们这是要去干什么?是放牧?是转场?还是去交易?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他们对公路上急驰的汽车都视而不见,有时牛羊跑到公路上,他们也不去轰赶,任汽车喇叭连声催促都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这显然是一种态度——草原山地赋予苍生,大家都有份,你走你的,我行我的,凭什么我要为你让路。更何况,许多年前,这里是不通汽车的,汽车的闯进,是对牛羊领地的侵入,理应汽车礼让牛羊才对。这更是一种人生状态,苍穹无际,草原无垠,什么东西都大不过天地,草木、河流、牛羊、车马以及人类,无论眼前多么生机盎然,都会在漫长的岁月里消陨,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稳步前行,走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没必要那么急匆匆的,失魂落魄的一般。此行,我们要从巴伦台翻越胜利大坂,去往乌鲁木齐。那是一条山中路,劈山石沿山崖建成,在这条路上行驶,只见群山起伏,重峦叠嶂,路的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深壑,开车要时时小心才行。车行在这条路上,我们都屏住气息,不言不语,以免影响司机驾驶。终于,车翻过一道山峰驶过路的最高端的隘口,大家才长出了一口气。于是领队让车停下,叫大家小憩一会,以缓缓紧张的情绪。在大家忙着拍照之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些房子,边上立着一个牌子,上写“云顶道班”几个大字。房子前有人活动,他们都面色黝黑,皮肤皲裂,很显然,就是这些人长年驻守在这里,拉沙补路,刨冰铲雪,保证着道路的畅通,精神可嘉。可是他们却不把自己看得那么高大,我问一个年长的人,在这里工作有何想法,他直言不讳,说就想着早点退休,离开这空寂的大山,早点和老婆孩子在一起,过几天正常的日子。“过正常的日子”也成了奢望,可见他们付出的艰辛和熬煎何等深厚。尽管他没有豪言壮语,我心里还是升起了对他的无限崇敬。

2013年6月,“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资料介绍说,其“包括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4个片区,长达1760公里,总面积5759平方公里,占天山的四分之三以上,跨越新疆的9个地州市。此乃天山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集中展现了天山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是新疆地理的獨特标志”。由此,天山的声名更为响亮。其实无须刻意标榜,天山就是新疆的象征,它就像一个巨人,立于天地之间,俯瞰着两侧的塔里木、准噶尔,注视着两边的塔里木河、伊犁河,见证着戈壁、沙漠、荒原变成了绿洲、煤海、油田以及一栋栋楼房的节节拔高、一座座城市的崛起扩大,只要天山立在那里,便无须多言,沧海桑田就不再古旧和遥远。是年七月,我走进喀拉峻,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高耸的山脉,无边的草地,浓绿的松林和成群的牛羊。还有山花,紫一片,红一片,黄一片,白一片,如锦绣铺在眼前,美不胜收。这里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区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不忍心让游客脚践花草,便在草地上搭建起木板路,可见他们给予了这片神山灵壤何等的呵护。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牧民,和他攀谈起来,他汉话虽然略显生硬,话却多,不认生,他问我是哪里的人,我如实相告,然后,我又问他是哪里人,谁知他问答我说:是中国人。对于他的这个问答,我以为是牧人特有的幽默,不由得失声笑将起来。他见我笑,疑惑起来,问他说错了吗。看他认真的样子,我止住了笑,心想,这是不会错的,确实,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惠受着天山的庇护和滋养,应当精心呵护这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温暖心中的梦想,祝福安定的生活。

……

这次采访,天晚后才结束,在返程的路上,天光暗了下来,四周的景物渐渐模糊,和眼前的这座山融为一体,山形成了一个剪影,愈发显得异常高大,巍峨壮观,如一条巨龙,凌空奔腾……

责任编辑 胡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