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曲目分析和音乐表演美学

2020-09-10 07:16李玉娴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

摘要:《阳关三叠》是由中国古诗词改编的艺术歌曲,其极具代表性的意蕴美和律动美给人浪漫的音乐感受。为了能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更完善的传递给听众,本文对作品的背景、曲式及二度创作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阳关三叠》;古曲;音乐美学

一、《阳关三叠》的背景与传承

《阳关三叠》琴曲最早出现于明初龚嵇古的《浙音释字琴谱》,词取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当时唐朝征战连连,百姓生活贫苦,诗人王维的朋友元某即将从渭城远赴安西,两人在分别前有感而作,抒发其对好友的不舍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后来的传谱人在原诗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词句演变成了如今的古诗词声乐作品。

盛唐时期产生了乐曲,梨园颇受欢迎,《阳关三叠》在之中占据了重要音乐地位。宋代时曲谱失传,现在大众演唱的是夏一峰传谱,王震亚改编的版本。

二、《阳关三叠》的结构分析

《阳关三叠》分为三大段,以中国民族五声商调式为主进行变化,调性不断转换,反复吟唱三遍,故而被称作“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个小段,带有副歌的性质,第二叠增加了个别装饰音。结构上从第一叠的行板,经二叠的中板,到第三叠的渐快,至尾声的復归行板,旋律层层递进,使人沉浸在悲伤的离别之中。

第一叠是基础音乐轮廓,主歌的主体是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音乐的分句与诗句完全统一,层次分为起、承、转、合,将内心的不舍婉婉道来,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副歌是由后人增加的,从富有动力的切分节奏并八度的大跳,情绪一下激动起来,与主歌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离别时的声声呼唤,与主歌相呼应抒发了别离的痛苦之情。旋律由高而低,迂回下行更多了份依依不舍。二叠的音乐变化主要在主歌部分,古琴采用了叠高八度的泛音演奏技法,还在多处运用了活跃技法处理,加强了旋律线条的流动性,使音乐向前推进。三叠的结构变化主要在副歌部分,集中于感情激动,情绪更趋奔放,歌词与音乐有较大幅度扩充,两度出现最高音,形成全曲的高潮。乐曲由长音进入尾声,如泣如诉,表现了无尽的叹息和思念,令人回味无穷。

三、《阳关三叠》的二度创作

歌唱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是歌者内心真情的流露,心中有感而发乎于情,通过歌唱表达出来。歌唱者必须听从“内心召唤”,而我们所说的演唱技法、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所有音乐作品中所要表现的音乐艺术要素,都离不开“心”的功能体验。因此,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理解,才能用心去演唱。正如《明心鉴》一书中所说“各音皆从口出,若无心中意,万不能切心”,这说明歌唱的表达首先来自于内心的感受与体验,内心活动主宰着歌唱。有了心里的体验,便有了歌唱的“感觉”,但它是抽象的,歌者须根据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思考如何去演唱作品,如何去表现作品,再根据作品需要灵活运用演唱技法,把音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

在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时,咬字要清晰,字正腔圆,特别注意诗词的抑扬顿挫,突出三叠之间层层深入,愈发激动的情感。置身于与挚友分别且可能永生不复相见的情境之中。第一叠副歌部分“遄行”的八度跳进,气息要提前准备充分,喉头放松,演唱时气息下沉。“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中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演唱时要将作者对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真挚情感展现出来。

第二叠副歌中“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非常能打动听众,感情定要饱满充沛,音色柔和,力度减弱速度减慢,将对与好友分别的不舍之情毫无保留的传达给听众。

在第三叠“未饮心已先醇”时唱出诗人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受,以及“何日言轩旋辚”中对友人不知何时还能再见到的无奈之情。演唱“千巡有尽,寸衷难泯”速度渐快渐强,将情绪推向高潮,与“无穷的伤感”做出鲜明对比。

尾声部分“咦”字可将节奏拖长,唱出对友人即可要远去的感叹之情。“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如梦频,鸿雁来宾”声音由强到弱,由快减慢,将惜别之情娓娓道出。

四、《阳关三叠》中的音乐美学

(一)意蕴美

在声乐作品中,歌词的音乐表现与歌曲情感紧密相关,歌曲的情感基调和意韵基调相融合。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表现为:中国古诗词有固有的韵律和结构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构思,两者存在必要结构联系,相互制约和依附。

中国古典诗词别具一格的韵味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独特的意蕴美是其突出特点。演唱者在二度创作时前要把握好《阳关三叠》意蕴,带着音乐化的思维方去调整歌曲的情绪状态,将诗词中的情境具象化,仿佛置身其中,走入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带动观众的情感。演唱时要表现出古代诗人的精神气质,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将音符变化唱的细腻。特别注意古琴曲中独特的留白艺术能给听者多样的艺术想象空间,在演唱时通过声音高低的变化使情感发生不同,在演唱中将聆听者带入与诗人产生共鸣,浮想联翩。

(二)律动美

大多数古诗词都具有音乐的律动美,在诗词创作时,诗人就必须讲究其押韵的基本规律。要把同韵的字或词放在每句的同一位置,这一位置往往是在句尾,用回环的方式达到音乐美。古人朗诵诗词主要以吟唱为主,《阳关三叠》每小节四拍为主,四分音符为一拍,古曲中八分附点、十六分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变换体现了抒情曲的特征,遵循的是与人类自身呼吸相符合的节奏律动感,是我们华夏文化五千年来自然天成富有韵味的律动感。变换节奏在古琴曲中经常使用到,由四拍拉长至六拍,使无奈离别的情绪愈发浓烈。“可歌可咏”的律动感使其传唱度高,经典流传。

(三)浪漫表演美学

浪漫主义流派是在前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是提倡人们有感而发,突出表现对个性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浪漫主义表演将理性置于次要地位,更大程度的激发表演者的艺术创造,以个人主观的内心情感表达作为最中心点,极具主观性与自由性。

在中国传统音乐内在文化规律中可发现,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观念与形态都是围绕着人文精神展开。中国文人用理性的自我把控,记录下即时的心境,含蓄的表达着炽热的情感。与西方浪漫主义的音乐表演相比,中国古曲在特殊的文化体系与审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审美观念具有更独特的艺术魅力。

《阳关三叠》中诗人与好友间难舍难分挚友情,最重要的点即是以“人”为出发点,整曲将人的悲欢离合呈现出来,引发听者情感触动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强调表情,而且更注重于抒发表演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体。在演唱时流露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大众在聆听的过程引起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表演美学浪漫流派的体现。

五、总结

诗乐相融,声韵和谐美妙,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及东西方的融汇成为经典。诗词的独特韵味与创造性的音乐体裁推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赋予了中国诗词新的蕴意和价值。在演唱《阳关三叠》这一作品时,要在了解其创作背景,结合曲式分析后进行二度创作。为了让自身的声乐演唱更具艺术价值,要最大程度的将诗人、演唱者、听众组建成一个完整结构,进而将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鉴赏这三者有机的结合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诗词独特的意蕴和律动使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得到发展,使其存在更具有生命力。作为一名演唱者,要随着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断的传播继承我们本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309.

[2]王次照.《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31-271.

[3]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01);93-95.

[4]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74-75.

作者简介:

李玉娴(1996—),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学位,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音乐美学的自我觉醒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钢琴即兴伴奏
浅谈音乐艺术中的“美”与“丑”
诗仙的悲苦柔情
有关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