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中的民族性

2020-09-10 23:53:38沈亚飞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民族性

摘要:民族性来源于民族精神,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则来自于各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因为民族生活具有差异性与特殊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洋绘画带给中国绘画强烈的冲击,新的观念、表现形式与传统中国画相互碰撞、不断融合。李伯安在大的潮流中探寻着中国画的民族性特征,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就是以藏民族为刻画对象,通过不同的场景来表现藏族人民的生命状和生存现实。

关键词:民族性;民族精神;生命状态;生存现实

一、李伯安与巴颜喀拉

上世纪80年代,中西方在文化、思想、艺术等交流频繁,主动的、被动的文化渗透影响了各民族艺术的变化。在中国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文化运动,“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就是以倡导新的艺术观念与形式,借鉴西方艺术的创作模式,使中国艺术摆脱了单一独立的传统表现形式,一时间出现了极为复杂多样的艺术创作面貌。在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艺术家们都在尝试探索一条独特的创作形式,促使或者加快传统中国画的转型。许多艺术家在时代的潮流下,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精神,盲目的追求西方的表现形式,一味的反对、鄙弃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民族精神。李伯安在这种环境中依然立足传统,将本民族的艺术语言与西方独特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扎根黄河流域的文化,描绘出生活在黄河源头的藏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劳动场景。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孕育了古老的中国和数千年的文明,李伯安黄河文化为精神支撑,描绘生活在黄河源头的少数民族,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当藏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以及藏族的信仰、劳动及文化生活、精神状态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表现。这幅作品李伯安投入大量时间深入藏区,体验艰苦的生活,了解藏族的信仰和民族精神。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世人展现出一幅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作品,传达出在极为困难的自然环境下依然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二、中西融合下的造型观

(一)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多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就导致了民族精神的必然差别。这种有差异的民族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民族艺术,而这种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存在,多样性发展是导致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民族精神是每一个民族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直接的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创作出一幅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艺术作品才能够引起本民族人民的接受和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人民所期待的、关注的、能够欣赏的,是能产生共鸣的。《走出巴颜喀拉》就是立足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刻的表达了艺术家对于藏民同胞的关注和喜爱。艺术作品中这种民族性与艺术的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性越深刻,作品的群众性就会增加,随之社会功能也就发挥的越好,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故而有着不同的民族艺术。在有差异的环境中就会有文化的差异性、欣赏习惯的差异性、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这种因素就直接影响了各民族艺术的发展,决定了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

各民族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独特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空前加剧,各民族文化不断碰撞,也加快了各民族艺术的变化。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古老的中国侵略性的输入,精华与糟粕同时决堤,流入古老的中国,让这个沉睡的民族不断地接受、否定,在接受、在否定。有些艺术家一头扎进西方的世界里,抹黑、反对、鄙弃传统,坚持西方文化高于本民族文化,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西方,否定本民族文化。也有像李伯安一样的大批艺术家坚持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借鉴、学习西方优秀的民族文化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走出巴颜喀拉》就是非常好的印证,他的作品中运用传统的绘画材料、笔墨语言,立足民族题材、表现民族形象。画面中有借鉴传统人物画《八十七神仙卷》的构图因素和用线,来变现画面的势。又从柯勒惠支的版画中借鉴吸收了大量元素,不断丰富画面强烈的黑白关系,以强烈的墨块与结实的线条与画面留白形成对比,加强了画面的力量感。还从罗丹的雕塑作品中吸取塑造的技法,来加强画面的厚重感。透过李伯安的作品可以看出各民族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信息快速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初心,去感知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差别。又要将不同民族的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选择的结合,更丰富的表现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走出巴颜喀拉》中形象的生存状态

《走出巴颜喀拉》分为10个独立部分,画面描绘了2266个人物形象均与真人等大,人物生动写实,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所着藏族服饰纷繁复杂,法器种类繁多,将藏民劳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了出来。这些画面从不同角度切入,表现了藏族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深刻反映了藏民族的精神状态。画面中不光有反映劳动的场面,还有祭祀、朝圣、活动、比赛等等,还着重刻画了经幡、藏袍、骷髅、玛尼石等具有显著藏民族特色的物品。李伯安在处理人物形象的时候有意识地强化藏民的形象特征,夸张形象的结构和设色,浓墨重笔去勾勒五官,强化了眼睛、鼻子、嘴唇的力度,反复加强头部关节的结构线。衣服的处理运用大量的线条勾勒,墨色对比明显,线条如刀刻斧凿一般强劲有力,具有“重锤敲鼓”般的力量感,这种处理方式很准确的表现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藏民族的生活状态。李伯安在画面设色时非常重视对形象的艺术化处理,红中透黑的脸部设色将藏民的特征人为加强,艺术化的揭露了藏民的生活条件的惡劣。这种夸张的形体处理和雕刻般的衣纹塑造,以及抽象的用色让画面中的人物显得非常高大、彪悍、健壮、有力,让画面显得非常厚重、稳定、强烈、拙朴。这样的处理,深刻的描绘了藏族同胞真实是生活,画面中的形象被自然环境雕琢的如顽石一样,深刻的凸显出生活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西部,藏族同袍与自然共存,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顽强不屈的精神。李伯安在处理画面的时候,大量的刻画了仪式中出现的物品,例如藏族法轮、神兽面具、牛羊头骨、钵、鼓等,还有藏族图腾的“日月”也出现在画面中。这更加深刻的揭示了藏族同袍不光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生存,依然积极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四、《走出巴颜喀拉》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中》这幅作品中,给人们一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感反映着画面的立意,支撑着画面人物的形象,这种力量来源于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造就了《走出巴颜喀拉》这幅作品的民族性,对于李伯安来说,这幅作品也是他整个艺术生命成熟的标志。整幅作品以黄河流域的源头巴颜喀拉山脉为背景,描绘藏族的自然环境、社会劳动、文化生活、精神状态等,透过藏族人民的精神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李伯安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之所以能够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是因为这幅作品不仅仅是用来传统的笔墨语言和水墨技法。无论这种技法如何变化,如何发展,都扎根于传统,立足于中华文化,都不能改变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质。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画面中的人物画形象的刻画,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以中国画特有的方式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反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李伯安从小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他依然扎根本土文化,创作中饱含激情,充满民族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遗余力的投入在艺术创作中,他希望自己能用画笔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沈亚飞(1992-03-10),男,28岁,汉族,籍贯甘肃省定西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水墨意笔人物画创作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出版人(2023年1期)2023-01-16 03:01:38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丝路艺术(2017年6期)2017-04-18 13:59:17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29:41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文史杂志(2016年6期)2016-12-03 19:23:02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