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
摘要:研究课堂互动有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本文主要总结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课堂师生互动类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互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堂;互动;师生互动
一、引言
在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互动,目的都是为了将课程设计“活”起来,课堂师生互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国内外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也已有一些成果,对师生之间不同的互动进行分析归纳就显得尤其必要。
二、概念界定
互动的概念是由社会心理学领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互动是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直接产生的相互影响,需要凭借一定媒介来实现,主要包括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师生互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及作用。课堂师生互动是依托课堂环境,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互动活动而组成的整体。
三、课堂师生互动类型
(一)国外研究
在西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产生,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多学科与多方法结合的特点,以下为较具代表性的几种类型:
1 . 依据互动地位划分
英国学者艾雪黎 (B.J.Ashley) 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 , 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 学生中心式 、知识中心式三种 。
(1)教师中心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较大权威,学生处于被命令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教师以灌输的教学方式迫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常运用训导、惩罚的教学手段,学生是被动与教师合作互动。
(2)学生中心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示范者的角色。
(3)知识中心式。课堂师生互动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知识获得进步,互动是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师因为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而具有一定权威,在教学中教师会以取得好成绩、进入更好学校等作为诱惑,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为了达成目标的伙伴式关系。
2 . 依据领导方式划分
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依据课堂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提出课堂师生互动的三种类型。
(1)教师命令式。该类似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被动且迅速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较少有学习愉悦感,师生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
(2)民主协商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决定,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
(3)教师放任式。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状态,不对学生制定任何学习要求,不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全凭自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
(二)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也对师生互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以下即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类型:
1 . 从互动主体角度提出的类型
(1)师个互动。即教师采取针对性教学,面对面、一对一对学生个体进行单独辅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与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2)师班互动。即教师与全班同学的互动行为,将学生作为一个集体,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面向集体、注重发挥集体的作用,以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行为。该类型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互动类型。
(3)师组互动。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辅导,重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2. 根据师生行为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
(1)控制一服从型。教师与学生之间主要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依靠教师权威控制学生行为,学生对教师的威严充满畏惧,被动的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2)控制一反控制型。学生对教师的控制产生不满与抗拒,不服从教师的安排与教导,不完成规定的课业任务,师生之间是相互对抗的关系。
(3)相互磋商型。注重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平等对话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学生愿意向教师倾诉,师生相处融洽。
四、比较与评析
国内外各个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我们了解课堂教学、了解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都有一定启示意义。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指导教学。
英国学者艾雪黎 (B.J.Ashley) 等人把师生课堂互動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 学生中心式 、知识中心式三种 。教师中心式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掌控课堂,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按照社会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其弊端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在青春期的学生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与老师互动合作,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中心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但是不适合低年龄段学生,由于低年龄段学生社会认知不足,缺乏经验,很难能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安排计划,也缺乏自主性。知识中心式有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提高课堂效率,能较快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其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依据课堂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提出的三种类型。教师命令式,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教师中心式类似,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互动效果不佳。民主协商式重视师生间的沟通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有主人嗡体验。教师放任式过于注重给予学生自主与自由,虽然能让学生不受束缚,但是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完全无益于其进步,教师的引导与管理对教学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这种互动方式不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
吴康宁先生对互动主体不同而提出的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三种形式,为课堂师生互动的进行提供了思路,三种方式的互动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师个互动有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精准帮助单独个体,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该类型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受用,能有效关注到学生个体。师班互动最大的特点是利用班集体的功能,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班级成员会产生促进作用,能约束学生行为,让学生自觉反省自我时刻监测自身行为,对于教师而言则更是教学上的帮手,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师组互动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通过群组成员间共同协商分工完成一项任务,学生能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五、小结
通过各种类型的课堂师生互动比较,可以看出各类互动各有利弊,课堂师生互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了解各类互动形式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类型为课堂教学服务,针对特定情境有选择的运用相应的互动形式。师生互动类型只是互动研究的一部分,要想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又提高教学效率的互动课程,还需要研究学习影响互动的要素和实施互动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42-46.
[2]刘尧;戴海燕.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68-71
[3]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张紫屏.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年:75-82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