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欠 张悦 骆林
摘要: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我国正式向信息技术新时代迈进。在建设信息强国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力量,正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的增长动能及发展路径。智慧企业是数字企业和智能化企业改造后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要求,可智能应对风险和持续优化管控能力的智慧企业解决方案。
关键词: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能源互联网和电力市场的深入发展,区域电网公司的职能与经营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一方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进步、大云物移智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电力系统逐步向以“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另一方面,电力零售市场放开、社会资本进入配售环节、用户选择性增强,使电网公司将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能源供给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能源服务模式。
1泛在电力物联网与智慧企业建设的关系
泛在电力物联网与智慧企业建设对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企业转型具有深刻的意义,两者在特征及实现路径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和重合点。具有相似的特征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在这一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巨大网络中,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电力物联网是实现电网基础设施、人员及所在环境识别、感知、互联与控制的网络系统。泛在电力物联网则对概念进一步进行了扩展,即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运用在电力系统的各环节中,形成具备全面感知状态、高效处理信息、灵活便捷应用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智慧企业是将“互联网+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现管理数字化感知、网络化传输、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后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建设、大数据挖掘,将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从而使企业具备自动化风险识别、智能化决策管理、自主化纠偏的智慧企业管理功能。一般认为,智慧企业的业务包含智慧管控、智慧研发、智慧生产等。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内涵是建立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智慧服务系统,智慧企业建设则是形成新型的管理模式。两者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管理,构建智慧管理体系。同时,实际应用中两者均为在电力系统中根据不同用户等级设定的受限网络,从而能满足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
2能源互联网的功能架构
2.1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能量供应来源。分布式可再生电源数量庞大、单个体量小、布局分散,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大规模并网将打破相对静态的传统电力生产,使电力生产的管理和计量变得日趋复杂。依托泛在电力物联网,构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预测框架,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预估区域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结合深度学习等具有处理海量数据能力的算法,充分利用泛在电力物联网采集的广泛、实时、高密度数据,挖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特性和关键影响因素,提高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电网公司可优化火电、燃气发电、风电、光伏、储能等各类能源资源的时空互补配置,保障电力系统经济稳定运行。
2.2配电网规划运营
在传统的配电网规划中,由于数据源或数据分析不足,网架优化面临许多不确定性,理论上优化的结果往往与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大数据的配电网规划方法利用丰富的数据信息,如历史电力数据、工业数据、经济数据、市政数据和环境数据等,将用电预测结果、城市综合体发展趋势以及用户用电行为特征等与网架结构数据综合分析,降低网架优化的不确定性,提高优化效率。基于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采集得到的配电网运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电网公司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配电网运行的实时监控;结合大数据分析与电力系统模型,可对配电网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为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地运行提供保障。
2.3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
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对用户或企业用电数据进行采集,对用户用能习惯、行为模式等个性化特点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用电预测模型,得到更高精度、更时间细粒度的预测结果,有利于源荷协同调度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区域电网公司可结合用户能效水平和用电行为特征等数据为用户订制智能化用电方案,挖掘节电潜力,降低用户购电成本;与终端用户互动,提高负荷需求响应与配电网削峰填谷的能力。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等新型设备的广泛接入也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电动汽车为例,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其充放電特性,优化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规划建设,设计兼顾充电地点、充电时间、交通流量及用户满意度的充放电优化策略,从而能最大程度地挖掘电动汽车的灵活性和储能潜力。
2.4建立电网设备检修与预警机制
电网相关工作环境复杂、作业难度较大,经常出现设备故障、设备误操作等安全问题。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建立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的环境监测、风险预判、操作人员身份识别、故障点实时定位、智能巡检、智能诊断、智能调控、预警与自动恢复、远程监控与操作等管理机制,提升电力运行设备状态感知能力。从而减少设备检修工序,更高效、更安全的实现现场操作人员和调度人员的实时互动和标准化作业指导,形成企业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结语
智慧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形成智慧决策系统,即智慧脑,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专家系统分析,进行企业自主化管理,实现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从而辅助决策。在决策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的重要作用,解放一部分人的体力和脑力,将复杂性、可复制性的工作转移到智能决策系统中,从而推动企业向群体智能、管理赋能的新型管理方式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汪洋,苏斌,赵宏波.电力物联网的理念和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10,26(S3):9-14.
[2]涂扬举,郑小华,何仲辉,等.智慧企业——框架与实践[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1国网肥东县供电公司,安徽 231600
2国网巢湖市供电公司,安徽 2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