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路径分析

2020-09-10 07:22宋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信仰传统文化

宋欢

摘  要:文章以H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座谈的方式,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和认定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信仰的因素,即教育效果、实践探索、政党形象、社会消极影响等,从而探究有效的教育对策,提出新时代培养造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的新路径: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净化生态让党员领导干部成为模范。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信仰;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新时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他们生逢其时,同时也重任在肩,他们的信仰现状和他们的政治立场,将很大程度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提升他们的信仰水平,是促使社会稳定发展、强化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为此,本文以H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座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认同和认定现状。

(一)问卷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向H大学本科生发放纸质版和电子版调研问卷共1000份,收回98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有9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本次调研中,学生党员比重为27.1%,团员比重为68.0%,群众比重为4.9%;理科占比为28.8%、农科类占比为27.6%、工科类占比为20.5%、文科類占比为19.9%、其他占比为3.2%;一年级占比为24.5%、二年级占比为24.8%、三年级占比为25.8%、毕业班占比为24.9%。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代表性。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新时代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调查发现,课堂学习仍然是新时代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其比例为47.0%;其次是网络传播,其比例为35.2%;此外,通过电视(6.5%)、报纸杂志(5.7%)、别人传授(4.5%)等方式认知马克思主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学校里的“第一课堂教学”依然是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渠道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占比例也较大。

二是新时代大学生关于“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四个自信”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高度体现,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理论的价值认同,反映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程度。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上认同“四个自信”的价值理念(超过95%),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充分,例如回答“说不清楚”等。

三是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65.6%的大学生是坚定或比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部分群体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愿意深入开展真理探索。17.1%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兴趣,对相关教育内容缺乏学习主动性。此外,有一小部分的学生选择“排斥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比例为2.3%。

四是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35.3%的大学生认为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僵化,27.8%的学生认为是受当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此外,受现实生活所迫(18.8%)、党内政治生态(12.0%)等因素也是影响信仰的原因。

(二)座谈反映的深层问题

在学生座谈会中,笔者与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也更加清晰的了解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和认定现状。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问题。在座谈会上,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四个自信”内容时,超过30%的大学生只是泛泛而谈。既不能对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清晰的认知,也不能掌握其精神内涵。另外,大学生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他们表示只是在课堂上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在实践中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和平台,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所呈现的信仰是肤浅的,未能够形成正确、规范的价值认知。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问题。青年学生一般都是从中学阶段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进入大学后,他们通过学校开设的历史、政治、经济课程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不断加强。但是,一些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例如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完全在情感上、心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认知,不能自主地、深入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质疑,缺乏应有的认同。

第三,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定问题。如果一个人具有坚定的意志,则可以主动地开展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65.6%拥有坚定或比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大多能呈现出坚定的意志能力,接受教育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近三分之一没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虽然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表现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一是抗挫折能力相对比较差,所呈现的意志坚定力相对较弱;二是尽管部分大学生有其他信仰,但认识问题相对片面,且所认同的信仰更多强调的是个性发展、自由快乐,缺乏家国情怀,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误导。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认知不深、认同感不强、缺乏情感认定,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现在社会道德风气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社会道德败坏的现象,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其本质是传统文化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信仰从来都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然与个人接受的家庭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有关。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赵世炎等,他们体面安稳安逸的生活,选择艰苦,选择冒生命危险传播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并非偶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有较高的契合度,让他们建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建立在自身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基础上。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学校和家长过于强调孩子们的考试科目学习,过于强调个性教育、自由快乐,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教育,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例如自私、责任感缺失等,其所造成的进一步后果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认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育人效果欠佳

大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更高层面的思想教育,但是他们对学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很满意。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存在着诸多短板,导致教学和育人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应付的课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第一,在理论教学方面,虽然学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面办法不多,投入不够,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没有将教学效果摆在重要的位置,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的投入精力不够。二是“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占主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态度上抱着应付上课和应付考试的心理。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的共同性问题,与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第二,在实践育人方面,一是实践育人的开展仍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各学校在操作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二是学校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与能力素质同实践育人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自身仍然面临诸多工作技能和方法的提升问题。

(三)社会环境中负面思潮冲击

一是“假马克思主义者”造成负面影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构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内仍存在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台上口口声声信仰马列主义,但在私下里却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国家的开放与网络的高度发达,既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但不可避免的是,外来文化的进入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西方国家带来的文化负面渗透和“低级红”、“高级黑”文化毒品,残害了大学生的思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而广泛,其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影响尤为突出。

三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极大影响。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传进了大学校园,例如功利化、实用化、金钱至上,部分老师不重视育人工作却把心思只放在个人的科研、职称上,一些学生不专心学习,考试作弊,等等。在一些大学校园内,也会看到一些传播非正能量的海报、广告无孔不入,破坏了校园的纯洁环境,影响了大学的学术气氛,这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赋予当代高校的重要历史任务和责任,是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一是追求的社会发展理念相似。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放全人类,实现人人平等自由,中华传统文化则提出了“大同理想”,其社会价值理念是相似的。二是强调的“集体观念”相似。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淡化个人利益、强化集体观念的“整体主义”也是相似的。三是推崇的“以民为本”理念相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義的群众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民本思想具有相似性。四是提倡的“实践理念”有相似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注重践行”,两者理念相通。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领悟、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既要为大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趋势,也要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创新之处,还要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理念的契合之处,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提高认识。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三全育人”,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和第二课堂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心理教育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高校还应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教育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院系,让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到其中来,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育人新路径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找准着力点,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课程的有力支撑,让新时代大学生能不断主动地、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丰富的知识体系推动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直面回应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入分析中解疑释惑,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学生更好地获得信心、坚定信仰。三是要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给青年学生埋下心灵真善美的种子,实现铸魂育人。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

实践育人对于大学生更好的认知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政工作的实践育人模式。一是要突出学生特色,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育人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为若干个生活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项目的全过程,围绕学生和项目组织教学,并最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二是要立足本校的办学传统、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挖掘学校所在的地域优势资源,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将实践育人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将学生的“学”转化在实践探究和行为当中。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从2012年以来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发挥学校“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环境优势,优化育人空间,在现有的教学设施基础上,以学生社区为核心区,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三个延伸”(学生社区、自然景观和网络媒体),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空间,建立逐层深入的“1+4+N”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化平台,把社区打造成党建社区、思想政治社区、学习社区、互动社区、文化社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发揮优秀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

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让其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充满自信,党员领导干部就要自觉成为政治生态的净化器,让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犹如阳光覆盖每一处角落,从而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扭转不良的价值观倾向。从全国来看,需要全党上下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从小范围的学校内部来看,则需要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包括教师党员时时事事处处树立良好形象,为青年学生作榜样。只有党员领导干部从党风、政风、家风三个方面积极作为,带头垂范,避免成为“假马克思主义者”,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和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冲击,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才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马克思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3]刘莹,林伯海.高校青年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60-63.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信仰传统文化
信仰
漫画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