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推行路径探析

2020-09-10 07:22李佳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李佳伟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提高课程在德育过程中的新型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方式。如何将课程思政贯彻实施,要以教师为关键、教材内容为载体、国家学校教师三级联动制度为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2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2013年9月25日,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课程思政应运而生,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深刻阐明了各门学科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高等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育人价值,各专业共同承担起育人的根本任务。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即“课程与思政”的一种有机结合,各门课程里涵盖“思政内容”、有思政味道。对于“课程思政”这一名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2014年上海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種综合教育理念。

学者漆艳春认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学者付学军认为“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学科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各类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其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性,进而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和学科知识融在一起,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课程思政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在各个学者的定义中不难发现都在强调教学中各门课程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挖掘专业课当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教书中育人,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知识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政治价值意蕴,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各级各类学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教育的突出表现,是实现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也是培养德育的主要阵地,德育的培养和塑造需要借助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得以实现。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要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时刻牢记育人的根本任务,挖掘各学科知识点背后的思想价值蕴涵,将知识讲授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国之大计。

(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育不仅要关注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达成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每门课程知识背后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导向。

(三)确保实现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各学段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行有力保证了三全育人实现,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教育主体行动起来,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全面育人。德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各方统一发力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课程思政正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全方位进行思想教育,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三、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探析

(一)培养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建设者,课程思政效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首先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意识是第一位的,有了意识才会有相应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只是本位论的传统观念,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切实肩负起育人的职责,深入挖掘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政价值,为高校学生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为了确保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制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职称评审、教学质量评价、评优评先等相关制度,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制度强化保障。考核标准动态化、常态化,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此外学校要增加经费方面的奖补,通过课程专项的形式提供资助,对于工作突出的教师课程给予奖励。最后,在今后的教师培养计划当中加入培养教师思政意识和教授思政教育技能,让各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就树立一种强烈的思政教育意识,从教育的源头为思政教育打通经脉。

(二)合理安排和设计教材内容体系是重点

教材承载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课程思政视角下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学科知识追求“应然的真”,而课程思政追求“实然的真善美”,这就要求知识与思政融合的方式必须是巧妙的,而不是生硬地附会。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社会发展需要和知识点本身所蕴涵的思想价值进行恰当开发、合理安排。回溯各个知识体系的初心,发挥知识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坚持科学性,突出思想性,确保基础性,注重可接受性,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的目标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样的教材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发挥知识最大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再次开发要以不影响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逻辑顺序和内在结构为前提。

(三)制定系统完善的制度机制是保障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宏大的工程,不只是教师和课程的事,涉及的主体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上到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教育部门要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方向和思路,统筹规划,出台专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和方案;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要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高校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将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落实制度细则,灵活使用制度,在使用过程中为制度完善提出实践意见。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当前全国思政教育事业的重点,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涉及教育的各主体和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课程思政”已经在实施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也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升学的压力和课程思政在实施中的时间分配问题;如何评价课程的思政教育质量问题;对于教材当中开发出来的价值意蕴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有待考量等。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在理论层次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论证,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这一宏大工程涉及众多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家里,实施起来也是相当困难和需要时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让课程思政真正在教育事业当中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领导科学,2017(2):4-5.

[2]漆艳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及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包装,2020,40(4):68-70.

[3]付学军.“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3-24.

[4]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256.

[5]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9.

[6]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5(2):3.

[7]贺冰心.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向之必要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9(38):151-152.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9]陈真英,等.立德树人格局下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61-63.

[10]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1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2]乔校畅,等.在大学分析化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20,48(2):131-133.

(責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