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与实践

2020-09-10 07:22陈煜林玲杨燕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思政实践

陈煜 林玲 杨燕凌

摘 要:植物学是农林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建立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有力地推动植物学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在总结分析教学经验、典型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念、两大目标、三项保障、四个措施”的植物学课程思政1234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切实发挥植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Q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2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它是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构建全员、全要素、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模式,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协同育人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思想。高校教师如何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1],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学是农林高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学、林学等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该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的学习,在此学习阶段开展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涯乃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坚持“深根家国情怀,厚植科学精神”教育理念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植物不仅具有本身自然属性的认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先民赋予它们更多的情感认知和文化内涵史料等,都可以深度发掘,可以感染、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成为激发学生文化认同感的良好素材。而植物也是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实现植物学教学中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成为这门学科的价值归宿。

二、落实“营造氛围、协同教学、实践育人”三项保障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是教师为学生促进学习而对学习环境加以操控的过程,教师对学习环境的操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转化发展。而有效的教学有赖于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形象生动的举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2]。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和乐趣,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零零后学生是在中国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但他们自身成长规律和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足,却又有很多问题渴望获得解惑。因此,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安全的课堂环境;提倡启发式、头脑风暴讨论式教学,互帮互助,互相启迪,而不是灌输,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还应该对大学生在当今市场经济大背景诱导下的从众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行为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正向强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国家、学校、专业的认同感,这对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植物学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育人共同体

植物学教师自我道德意识和思想教育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资源的有效整合,都需要打通专业壁垒,需要这个共同体内部的成员积极建构和相互合作,在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环节的交流,这就保证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此外,专业课教师利用多种渠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专业课教师只有不断刻苦钻研,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修身立德,具备足够的人格力量,才能使课程思政更好融入专业课程。

三、采取“修订大纲、接力教学、STQD、科研辅助”四个措施

(一)修订教学大纲,增加植物与传统文化考核内容

植物学课程教师多次集体备课,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原有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基础上,增加了植物学课程情感目标。按照布鲁姆的情感目标分类,最高级的情感目标称为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是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向价值观品质的人。因此,应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在目标中着重增强学生国家情怀意识、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绿色环保意识等。并做好植物学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建立了植物学“课程思政”改革典型案例、微课视频等。

植物学课程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植物,人们常常藉植物的自然生态属性,咏物言志,寄托情感,以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植物与文化的这种交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二)课堂接力教学

本项目组建了一支由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交叉学科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结合学科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学科之间的共同点或共通点,并邀请团队教师到植物学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接力,教师之间授课内容相互联系、穿插进行。比如,植物学教师讲解根、茎、叶结构知识点时,讲述的内容一般为正常器官的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病害常有發生,而课程教学上存在植物学教师对病虫害的部位和机理难以准确深入剖析的问题。且植物营养器官的学习与后期学习专业课要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植物病害的部位,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因此,如果能在课堂上适时安排植物病理学教师授课,科普营养器官的病害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课堂接力能够形象回答学生“为什么学”的困惑,激发学生对植物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望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知识变得更加有宽度、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让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和“激发人”的本真目的。

植物学课堂接力的模式已经实行了两年,并形成了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一节课由一位教师授课变成了不同学科背景的两位或多位教师联袂接力授课,也形成四力,教师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对学生有吸引力,使教育具有说服力。这种利用了植物学的知识巧妙地接力和贯彻的德育教育,既带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又形成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反响热烈,反馈正向积极,课堂效果达到预期最佳。

(三)自学、考试、提问和讨论(STQD)环节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在全球兴起。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转变传统教育的 “教师教”为“学生学”,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因此,高教社ICC平台上预先发布了植物学微课视频、课件、作业等,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并完成预习作业,而在课堂上采取签到、测试等环节辅助教学,实现实体课堂与课后课堂交相辉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意愿,有着重要意义[4],也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认知带来了显著的进步。它强调使用主动学习技术,因此,我们提出了自学、考试、提问和讨论(STQD)环节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STQD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激发,根据自身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积极主动学习、共同学习[5],教师鼓励小组讨论和陈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归纳和形成性评价等手段,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其学习水平[5]。建立学生互评、自评和调查问卷等多元考核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效推动课程持续完善。

(四)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高度融合

本课程结合目前研究的科研热点,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滴水穿石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科研成果有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和精神滋养。比如教师通过讲述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探讨旱生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积极思考旱生植物在植树种草中有哪些作用,并通过目前所做的科研热点,让学生了解目前植树种草的难度与可行性。并让学生分组探讨并分享,自己能做什么,结合专业能做什么。小组讨论和陈述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教师进一步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收集能量并植树造林的案例,使学生探讨公益和环保有机结合的意义,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人,而且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了自我认同感,更加以敬畏之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专业。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争当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四、实践成效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认同,思想认同程度和行为转化等,从课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体现。包括学生随堂反馈、问卷调查、课程感想报告、学生评教与评语、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学生评价“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才是对知识的最好消化,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继续保持这份热情”“感受自然、感受自我,原来植物真的很有趣”“团队的合作很重要,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达成一致的目标”。教师也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共同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不断地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途径,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推行植物学课程思政1234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广泛认同,对其他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2]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5]冯亚青,陈立功.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9):48-51.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植物学课程思政实践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