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吟 李智 梁茂宗
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优化和改革,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从线下转为线上,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时代的特色和优势,开展线上育人工作。在重大疫情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榜样,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热点和疫情的特殊时期,积极探索榜样育人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重大疫情;榜样育人;思想政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各大高校开启了线上教学的模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也随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各大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每天都在报道疫情的形势。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榜样英雄和先进典型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斗,这正是高校榜样育人中最鲜活的例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例子作为榜样育人的典型,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和互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高校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互联网成为了高校育人的主要平台和方式之一。中共教育部党组引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1。疫情期间正是提升网络育人质量的重要契机,高校思政工作应该紧紧抓住重大疫情的特殊时间点,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育人工作。
一、重大疫情下榜样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榜样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榜样育人是将大学生所见所闻、或是身边优秀的人群典范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动力,促进当代大学生在精神上能够有榜样的支撑和引领,带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实现榜样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榜样育人是提升高校榜样引领的迫切需求。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榜样教育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标杆和学习的方向,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和社会浪潮的发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榜样风范,进一步展示先进典范,发扬榜样的宝贵精神和人格风范,树立良好的新时代大学生形象和标杆,形成良好的榜样典型和学习氛围,成为提升高校榜样引领的迫切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榜样育人是疫情期间的重要育人方式之一。重大疫情下,在党的领导下医护人员英勇奋战在抗疫前线,各高校也纷纷开展系列实践志愿活动。疫情特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抗疫英雄闪跃在各大荧屏上,对他们在疫情中所做的贡献进行报道和宣传,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契机下,榜样育人显得尤为重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医护人员、高校师生、学生志愿者等都在为疫情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学生身边的榜样,更具说服力、亲和力、更易被高校学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榜样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重大疫情下高校榜样育人的挑战和机遇
新冠疫情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宅家在线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阵地,这一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一)榜样育人的示范作用受到一定的影響。重大疫情下的榜样育人主要以线上新媒体的方式宣传和报道,虽然疫情期间各大媒体对榜样的示范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对榜样的现场感同身受和榜样人格魅力的直观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言行及其结果可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因为实验观察标明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2。疫情期间的榜样示范作用仅仅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展示使学生的感受程度降低,缺乏现场的震撼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产生榜样的距离感,降低互动性,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榜样展示更需要用多元化的手段,打破受限的条件,使榜样育人的示范作用最大化。
(二)网络信息繁多,对榜样育人成效受到影响。疫情期间,高校学生足不出户,只能在家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接受外界讯息,大量的网络信息冲击了榜样的示范效用,减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在众多网络信息中需要排除负面信息的干扰,有选择性地接受社会正能量信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就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等带来了考验,在多元的信息时代,正确引导大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高校榜样教育需要在众多媒体平台中为学生打造官方、独家的媒体资讯,第一时间推送榜样育人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育人新阵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聚集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也随之逐渐转移,将线下工作模式转移到线上,在互联网平台寻求新的育人阵地,多平台融合发展,积极完善网络育人新平台,主动探索互联网平台育人新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中寻找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多元、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打造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积极互动、传播正能量的育人新阵地。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育人模式多元化。如今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各大平台展示形式开放多样,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传播方式,使大学生群体能够自觉自主地接受正能量的传播信息,将榜样主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和特点,增加互动性和反馈等功能,让榜样的形象和事迹更加完整地呈现给大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榜样教育,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新媒体育人模式。
三、重大疫情下高校榜样育人的路径探索
在重大疫情下,高校应把握榜样育人的契机,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结合疫情的关键时期,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抗疫奋战在一线的“普通人”的典型形成系列榜样育人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把握正确价值导向,实现榜样育人健全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榜样育人的实质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群体在正确的导向中积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高校应建立健全榜样教育的机制,完善榜样育人的榜样选拔机制、榜样教育的类型、榜样宣传机制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性和特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认知的榜样选拔模式。积极发挥榜样育人的作用,在院、校两级形成正向的引导作用和良好的榜样学习氛围,积极推动榜样效益的形成。
其次,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形成长效育人机制。重大疫情下,各地根据相关要求有序进行教学等工作,线上教学等工作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分别经历了春节、清明、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毕业季、学期中、学期末等与育人紧密相关的时间节点,结合每个重要时间节点,形成长效的榜样育人机制,利用特殊的疫情背景,拓宽榜样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使大学生群体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接受更加有意义的榜样教育,能够使学生被榜样教育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打动和感化,增加榜样教育的成效,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提高人格素养,形成自觉自主、良好社会效益的教育机制。
再次,结合榜样典型特点,形成个性化育人模式。疫情期间的榜样主要以抗疫典型为主,为了使榜样典型多元化,结合高校学生特点,丰富榜样典型的标签化,融入高校学生特有的榜样元素,与抗疫榜样典型同时进行宣传。疫情与科创活动相结合,宣传科创榜样典型和科创达人的故事,通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制作防疫装置为疫情助力;通过宣传“三好学生标兵”、“年度人物”、“学术之星”等优秀学子的事迹,引导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营造良好的云端学术氛围;关注国际形势,分享高校留学生为抗疫所作所为;“校园歌手”为疫情及抗疫楷模献歌;退伍军人在社区等地宣传防疫知识;高校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进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参与抗疫工作;大学生志愿为社区防疫做贡献;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抗疫第一线等等,全方位引导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发挥个人作用,参与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生活化的榜样体系,切实将榜样行动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带动学生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此外,紧跟新时代青年步伐,拓宽榜样宣传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合学生生活,紧跟青年大学生的步伐,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上融入榜样育人的元素,拓宽学生学习榜样的途径。通过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例如QQ、微信、微博、树洞、校内论坛、抖音、快手等,全方位、多元化展示榜样典型。同时,结合线上学习的特点和优势,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拉近和榜样典型之间的距离感,增加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性,为学生学习榜样精神搭建平台,形成与榜样沟通交流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榜样典型的敬佩之情,从而产生自主学习榜样事迹和品质精神的创新模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在重大疫情下,高校榜样育人均采用线上的形式进行开展,社会及高校的各大媒体平台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对榜样典型进行宣传和报道,让高校学生在此契机下对榜样典型的精神品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时刻把握育人契机,坚持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方式不断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日趋转好的疫情下,高校更需要将榜样育人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积极开展榜样教育工作,促使榜样育人成为持久的常态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在精神和行为上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5.
[2]刘健.新时代高校榜样育人机制探析[J].科技资讯,2018,16(15):181-183.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作者简介:
戴雨吟(1993.1-),女,汉,籍贯:上海,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智(1993.8-),男,汉,籍贯:湖南,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党政办公室,职称: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科員,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梁茂宗(1993.3-),男,汉,籍贯:甘肃,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