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碎片化时代下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前景

2020-09-10 07:22李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专题片电视前景

摘 要:4G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短视频。视频以其生动、丰富、信息全方位展示的特点一诞生就成了终极媒体形态,手机终端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以极低的技术门槛参与到短视频发布的浪潮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信息零散、杂乱、无用,大量劣质的短视频占据了信息高地,使得承载思考、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失去了绝大部分受众。在如今这个碎片化时代里,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如何站稳脚跟、生存下去,成了当前从业者持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宏观环境到微观技术的角度,分析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困境和前景。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碎片化时代;前景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84-03

一、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困境

纪录片先于虚构电影问世,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问世以来,纪录片就一直伴随着电影业、电视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同一个智者,与时代保持同步却又不迷失其中。而随着手机屏幕占据大部分信息终端,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突然变得找不到方向,它们与当下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虽然它们依然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但是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关注纪录片?

(一)碎片化时代的特点

“碎片化”一词来自后现代主义,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拆解;……所以,它偏爱蒙太奇、拼贴。信手拈来或切碎的文学材料”。[1]最初这是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用词,如今用在视频时代上更加确切。据研究,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为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利益种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2]

生活水平提高、信息获取便捷,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启蒙和知识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和权威的消解。人人都成了信息发布者,人人都争着表达观点,这种变化使传统的人感到迷茫,使新生代之间隔阂更大——信息爆炸中,每个人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不同,话语圈子更加分散和细化,圈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而且所谓的话语圈子实际上很难有准确的界定,巨量信息冲刷下,大众的耐心越来越少,每个表达的个体实际上都只选择零碎的、易于传播的片段来发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眼球,成体系的知识和学术性话题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

(二)短视频占据信息高地

电视刚出现的时候也扮演了碎片化的角色,比如随时插入的广告、分成若干集的电视剧、突发临时的新闻消息等。如果说电视打破了时间上线性的传播,互联网时代就是全方位的打破。发布者随时都有,发布内容包罗万象;受众分成无数交叉兼容的圈子。而随着4G商用之后,手机功能日新月异,甚至可以说无所不能,短视频的流行更是将碎片化推到了极致。

“移动短视频最具革命性的一点,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视频传播与影视表达的‘语言规则’。”[3]兼具声画字幕的视频,一出现就统一了传播市场,成为了终极传播方式,之后的3D、VR都只是在视频基础上的增色。而移动端的短视频可谓是视频的终结者。任何表达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实现,快手、抖音的爆红就是明证,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形式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都可以转化为短视频呈现,甚至体育比赛和电影都能够以集锦和口播解读的方式转化为短视频流传于手机之间。曾经的新闻直接转化为短视频,电视剧被浓缩成1.5倍速的短视频,综艺节目被挑选出爆点制作成短视频,甚至纪录片也被拆分成若干关键词的短视频进行传播。人们已经无法安心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几十分钟的电视剧,更不用说纪录片了。

(三)报社的今天是否是电视台的将来

技术改变世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淘汰了一大批传统行业,座机、邮政、报纸、广播等都只剩下应急和象征意义,电视台目前还把控着相对比较多的话语权,而且作为国家政策权威发布渠道也起着重要的政治作用。然而信息市场中,电视台的话语权正在被迅速蚕食,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4]绝大多数受众观看视频的选择,首先就是移动端APP,这种状况会在5G商用之后进一步强化。

而电视台中的专题片和纪录片在最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全军覆没。硕果仅存的几家还存在专题片栏目的电视台也举步维艰,以重庆电视台为例,当下重庆新闻频道只有一档专题片栏目《故事人生》,日播,节目时长半个小时,收视率在1%上下,可谓惨淡经营。原来的收视王者《天天630》也不复当年的辉煌,而《天天630》的节目也时常有5分钟以上的深度报道。可见在时代的大潮下,曾经“一统江湖”的电视台也躲不过没落的势头,报纸已经在街头消失,电视机在很多新生代家庭中不再是必需品,几乎已经可以断定将来的电视台会逐渐步入报社的后尘,沦为应急播出机构。

(四)人才的流失

曾经记者是许多年轻人最理想的职业,拿著话筒穿梭于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报道新闻事件,代表着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然而截至201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35岁以下人员占比45.46%。[5]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网红”甚至成为了一个职业,成为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向往的对象。据统计,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直播的月平均薪酬为9423元,短视频博主为7453元,[6]都高于各地平均工资。而电视台记者薪资在最近几年几乎没有变化。

收入的变相萎缩直接导致人才流失,如今年轻人宁愿去风险相对比较高的互联网传媒公司,也不愿意到电视台端“铁饭碗”。越来越多的广电人才选择辞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央视的主持人、制片人、导演等高素质人才相继离开曾经人人向往的央视,投身互联网视频传媒。反过来看,互联网视频的兴起和一大批原来的广电人才的助力也有较大的关系。而曾经电视行业技术含量最高的专题片、纪录片制作更是后继无人。

二、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前景

雖然有来自外在环境和内在问题的多重困扰,但电视仍然是广告市场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据统计,虽然每年广告收入份额都在下滑,但是2018年我国电视广告收入仍然达到了958.86亿元。[7]加上5G商用牌照,广电也分得一杯羹,使电视台的前景有了一丝亮色。而节目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持续生产高质量的节目都是电视台的一线生机。

(一)拥抱短视频

曾经的电视人是世界上思维最开放、脑筋最灵活的一群人,尤其是中国的电视人,用有限的资源和经费,制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今电视制作却显得有些故步自封,节目形态和内容与以前相比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甚至有些倒退。这并不是因为电视人都老了,除了一部分体制原因,更多是因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电视人的职业素养被冲刷得不足为道。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手机就可以拍摄4k画面,任何人随手一拍,说一段笑话、讲一个小技巧,都比电视台费时费力制作的节目更容易走红。

人必须适应环境,原有的规则被打破,从业者就必须抛开成见,努力适应新规则。电视消息天然地可以适应短视频时代,专题片和纪录片就成了最后的孤岛。这也是当下很多纪录片人选择走电影院线这条路的原因。最成功的如《摇摇晃晃的春天》《四个春天》,关于抗战时期慰安妇话题的纪录片《二十二》甚至创造了1.7亿票房的神话。还有一种就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商业纪录片,以考究的画面和精美的制作引领了商业纪录片的风潮。但这些都禁不住碎片化时代的冲击,只能算逆流而上的翘楚,并不能代表电视专题片的未来。

拥抱短视频是每个专题片人和纪录片人都必须学习和经历的过程,只有真正掌握了短视频的规律,才算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电视专题片人和纪录片人其实都明白,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和专题片、纪录片一脉相承,区别在于短视频的流行是从非专业制作者开始的,他们以自己对视频的朴素理解加入制作大潮,虽然在专业技术上略显生硬,甚至有错误,但是受众不会在意是否专业,他们只在乎是否喜欢。短视频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专业的引导和规范,电视专题片人和纪录片人在将来或许就可以充当行业的引导者。

(二)不丢掉专业

专业技能是在一个行业的立足之本。曾经的专题片、纪录片记者都是天之骄子,是全台最精英的力量,因为专题片、纪录片需要的电视语言技巧是所有电视节目形式中最丰富、要求最高的。多年的培养和训练,使专题片、纪录片记者对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甚至包装的整个流程都熟记于心,他们不仅有大局意识,而且对细节有无限追求。好的专题片、纪录片记者对选题的把握和问题的思考,是一般记者无法比拟的。

因此,不论处于何种时代,立足自己的专业、开阔视野、兼收并蓄才是最稳妥的出路。短视频同样必须遵循视频的一般规律,区别在于当下的短视频更注重受众的接受度和互动,发散的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是短视频制作者甚至新媒体从业者共有的特点。同时,每一个成功的自媒体都会努力打造一个主题和人设,或文艺或搞笑,没有一个“网红”是包含所有元素的,一定是将某个风格和人设发挥到极致,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与专题片和纪录片的主题和叙事时间线是相通的。在整体上把握一个统一的基调,然后将故事发散出去、延展开来,讨论一个更大的命题,这样的专业训练是每一个专题片、纪录片记者都曾经历过的,这正是当下顶尖短视频创作者努力的方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专题片人和纪录片人才是短视频的统一者。

(三)冷静下来,做个思考者

从早年的系列专题片《话说长江》到风靡一时的《生活空间》,再到近年的《舌尖上的中国》《丝绸之路》《航拍中国》等,专题片和纪录片一直充当着针对社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角色。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的虚构艺术、电视消息的即时性特点,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具有明显的文献价值,是时代的缩影,在将来的研究者眼中是最真实最直观的档案资料。因此,每一个专题片、纪录片记者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记录历史的责任感。无论是人物纪录片还是事件专题片,参与者都以一种深入思考的心态和自我要求全情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更要从具体的细节中产生对世态不可替代的观察与理解。这是职业对记者的要求,更是职业对记者的最大反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从这种样丰富的角度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如今的时代,娱乐为王,人人似乎都不愿意再思考,出现任何问题,用搜索引擎搜索就能立刻获得答案,短视频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时间,思考成了一个古老而过时的词语。然而越是这种时候,越能彰显思考的可贵。无论何种表达形式,娱乐是功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文化,而文化一定需要思考者的记录、总结和归纳。众人的狂欢总有一天会结束,而喧嚣之后沉淀下来的一定是充满感情、富有专业技巧、深度思考、放眼未来的作品。因此专题片人和纪录片人不用急着融入狂欢,也不用暗自放逐自己,现象级的事件一定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对此要冷静下来,耐心观察,甚至默默记录,一切都有它的价值。

(四)放下来,走出去

权威被消解的年代,任何命题都可以被解构。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常识都随时有可能被质疑,更不用说新生的行业。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就像一个走下神坛的明星一样,一时间难以放下身段参与到移动互联网的盛宴中。中国电视的集大成者——中央电视台,每年依然会花大投资到纪录片制作中。且不论这些高端制作有多少市场回报,光是看它的关注度,肯定比不上一场李佳琦的直播或者一期李子柒的短视频。传媒的重心转到移动互联网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就需要推销自己,只有被大众接受的东西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再高端的东西也只是人工温室里的花苗,一旦失去体制的保护,必定禁受不住真实世界的考验。于是许多曾经的大腕跳出体制、寻求突破,张泉灵走了、柴静走了、陈晓卿走了……他们有的选择完全不同的行业,有的则继续在纪录片行业发展。诚然,不是每个记者都有能力和机遇跳出困境、重新开始,但是这些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寻求沟通互动、交流突破,才是一个行业保持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关人员應在有限的时间和环境中主动寻求跨行业跨领域合作,输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吸收外部市场的良性竞争理念;在立足本职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广泛交流吸收先进的行业理念和经验,结合视频业甚至整个传媒行业和文化市场中的优秀案例,积极开拓视频市场,学习先进经验,在理论和实际技能上都实现提升,成为当下时代最需要、也从来都稀缺的跨行业人才。人才是所有行业的核心动能,只有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吸收外部世界的新鲜血液,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困境很明显,亟须破局,但危机同时也是机遇。在电视行业发展趋势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有先天的优势,应练好“内功”、坚持交流、拓宽眼界、拥抱新媒体新形态。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远远没有到曲终人散的地步,希望中国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重振大旗的那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伊哈布·哈桑(美).后现代转向[M].刘象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11.

[2] 彭兰.个性化与社会化: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J].国际新闻界,2008(03):42.

[3] 张梓轩,王海,徐丹.“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J].中国记者,2014(02):107.

[4]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 OL].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19-08/30/ c_1124938750.htm,2019-08-30.

[5] 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DB/OL].国家广电总局,http://www.nrta.gov.cn/art/2019/4/23/art_113_42604. html,2019-04-23.

[6] 齐俊杰:网红已经成为一个职业!最新平均工资公布[DB/OL].金融界网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54938971259941839&wfr=spider&for=pc,2020-01-06.

[7] 2019年中国电视广告行业市场持续低迷[DB/OL].中国报告网,http://free.chinabaogao.com/chuanmei/201910/ 102545M492019.html,2019-10-25.

作者简介:李飞(1979—),男,青海互助人,西南财经大学经贸英语专业本科,副高级记者职称,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研究方向:融媒体时代新闻视频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专题片电视前景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探究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专题片的宣传优化策略
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巧妙运用前景,照片美感瞬间提高!
一年内的第三部反腐专题片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