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摘要】登革热是登革病毒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骤,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且较易出现大面积流行,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加强对有效治疗方法的积极探究尤为重要。遂本文主要论述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登革热;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诊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02
对于登革热来说,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登革病毒,它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伊蚊传播。在20世纪,该病在世界各地有过较大范围的流行,患病人数超过百万。在东南亚,该病的流行呈现地方性,特别在夏秋两季比较严重。在1978年流行于佛山、广州等地,然后不同程度的流行于华南各省。近年来,在我国云南和东南沿海一带有流行,疫情呈上升趋势,如果不熟悉该病,则较易出现误诊情况发生,导致流行和重症病例发生,在登革热疾病治疗过程中,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隔离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措施[1]。目前该病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西药,除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外,加上中医诊治对病人康复有积极作用。
1 登革热的病因病机
登革热的主要发病季节为夏秋季,该病发病急骤,具有十分迅速的传变速度,且流行广泛,因此从中医学角度来说,该病属于温病学瘟疫的范畴。中医学指出,该病的发生和机体抵抗力降低、正气不足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导致机体感染疫病毒。疫病毒侵入人体肌肤,首先对卫气产生侵犯;毒邪夹杂着湿热对中焦产生秽浊阻遏作用,导致机体出现异常的运化功能;疫毒炽盛使得营血内传,营阴受到损耗,将心神扰乱,因此患者会出现神昏、烦躁的症状;疫毒将血络灼伤,导致机体出现斑疹;迫血妄行会导致出血证出现,同时由于血液循环不畅、癖滞脉络,从而出现毒疲交结的情况;疫毒对心脑产生损伤,会导致患者神志昏迷;邪热亢盛会使机体发生痉厥。在病程中如果由于疫毒亢盛,对元气产生损伤,会由于过多的出血量,导致气随血脱,最终会使患者出现厥脱情况。疾病后期,疫毒逐渐消退,余邪留心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总而言之,疫毒侵入机体,毒邪导致热邪发生,热毒亢盛,迫血妄行,损伤机体的气血和津液,从而导致各脏腑出现实质性损伤或发生功能失常情况,主要脏腑包括胃肠、脑、肾脏、肝脏、心等,最终使得一系列临床病证出现[2]。
2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对于登革热来说,该病的潜伏期在3至15天范围内,通常为5至8天。突然起病、恶寒、迅速出现高热症状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24至36小时内,患者的体温就可以达到39至40℃,少部分患者为双峰热,有浑身乏力、关节疼痛、骨骼疼痛、全身肌肉疼痛、眶后痛、眼球痛及头痛等相关症状伴随发生,且会有皮疹出现,白细胞数量出现减少情况,淋巴结肿大。对于登革热患者来说,登革出血热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类型,发热2至3天后,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出现休克和出血症状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且逐渐减少机体的血小板数量,增高白细胞数量,其存在较高的病死率。临床也将散发病例称之为伏暑或暑温。登革出血热不仅存在登革热的典型临床症状,在发病2至3天后,在患者的勃膜、腋窝、面部及四肢等相关部位还会有散在性的出血点出现,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合成痕斑,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者会出现多个器官出血情况,例如泌尿道、阴道、子宫、消化道等,导致气血两蟠之重证形成。患者常表现为肝肿大情况,黄疸症状比较少见,机体红细胞容积升高超过20%,血浆脱水、外溢,使得血液浓缩,不断加重患者的病情状况;患者血小板数量小于100×109/L[3]。在退热或持续发热以后,少部分患者的病情会出现忽然恶化情况,患者皮肤湿冷、湿润,同时出现嘴唇紫绀、烦躁不安、脉搏加快、血压降低、脉压低等相关临床症状,严重者正气暴脱,临床将其称之为登革休克综合征。通常情况下,该病的休克期存在较短的时间,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救治,患者则会在12至24小时内死亡,在病程中患者还会有脑水肿症状出现,且具有较差的预后状况。如果可以正确及时的处理该病,患者在度过危险期以后就可以迅速恢复至康复状态[4]。
3 登革热的中医治疗
分型治疗:(1)卫气同病:在疾病初起患者中比较常见,卫分症状存在较短的时间,数小时后就可以消失,并不断加剧气分症状。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浑身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发热、舌苔黄腻或白腻、舌边尖红及脉浮数。临床主要运用黄芩滑石汤加防风、葛根、柴胡或普济消毒饮对患者进行加减治疗。(2)气分热盛: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痛、口渴、目赤、面红、头痛、高热、脉大数有力、舌红苔黄。临床主要用白虎汤加大黄、银花、黄芩、黄连、绵陈、红条紫草等中药成分对患者进行治疗[5]。(3)湿热留连: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汗出热不退、纳差、恶心、浑身乏力、体痛身重、头重、头痛、发热、苔黄白腻、舌红、脉缓有力。临床主要运用连扑饮或黄岑滑石汤加红条紫草、大青叶、大黄及银花等中药成分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4)气血两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疹、尿血、吐血、骨节疼痛、身痛、头痛、高热及舌红绛等,临床主要运用清瘟败毒饮加板蓝根、紫草、大黄、大青叶及茅根等中药成分对患者进行加减治疗。(5)邪陷心包,肝风内动:上述各型症状均可能发生。例如患者忽然间会出现神志不清症状,且四肢抽搐。此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大的难度。及早预防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可以在治疗上述各型的前提下加清瘟灵注射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如果患者疾病出现神志抽搐情况,应当立即对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6]。
4 登革热的中医诊治体会
首先,从中医角度来说,登革热的范畴为中医温病,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患者具有比较严重的症状,在疾病热盛高峰期,可以对患者实施大黄轻下祛邪治疗,以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减轻;其次,在该病的初期阶段会出现卫气同病情况,旋则消除患者的卫分证候,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需要解肌透表以外,还应当将大剂清热解毒祛湿的药物加入,少部分患者也可以将大黄等轻下祛邪的药物加入;最后,对于超高热的登革热患者来说,需要将有效的降温措施合理、科学采用,避免出现外热一陷情况,导致患者的脉络阻塞,出现昏厥、痉挛症状,最终使患者发展为脑型登革热,此时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因此,可以先稳定没有受到外邪侵袭的组织和器官,利用清开灵、清瘟灵、至宝丹、牛黄丸及紫雪丹等中药方剂对患者进行治疗,或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联合应用,从而对脑细胞发挥保护作用,避免患者病情不断进展,减小治疗难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迅速恢复。
参考文献
[1] 林连升, 刘娇, 刘领弟, 等. 193例登革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11): 1965-1966, 1988.
[2] 夏晓莉, 蔡鑫桂, 陈伯钧, 等. 广州大学城312例登革热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3(4): 490-494.
[3] 陈腾飞, 刘清泉. 从中医药治疗登革热谈中医临床科研的思想与方法[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10): 1755-1757.
[4] 孙涛, 茹清靜, 徐鑫陵, 等. 229例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与病因病机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28(1): 77-80.
[5] 林连升, 徐惠琼, 姚淳, 等. 解毒止痒方治疗登革热皮疹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12): 2181-2183.
[6] 陈腾飞, 刘清泉, 刘南, 等. 基于中医“正气”理论对132例不同年龄段普通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 25(11): 2046-2048,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