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视角下的诗词隐喻英译探究

2020-09-10 07:22肖婉仪
新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隐喻

肖婉仪

摘要:对于隐喻翻译的探究前人著述颇丰,但对于中国诗歌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引入纽马克的隐喻翻译理论视角,以林译版《浮生六记》中的诗词翻译为例,对具体例子从翻译策略和隐喻目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诗词英译可以在纽马克的隐喻翻译理论指导下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但同时诗词隐喻翻译还受中英语言特点、文化隔阂、诗词形式等限制。

关键词:隐喻;纽马克;翻译策略

引言

《浮生六记》出于清代文人沈复之手。该书沿着沈复与其妻陈芸生活轨迹,用散文笔记的形式将生命中的欢愁点滴予以记录。林语堂先生为该书所做的序中这样评价“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沒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1]可以说,《浮生六记》反应了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乐享恬淡的文人生活。《浮生六记》既有生活琐事的记载,亦不乏沈复作为文人的所思所想。全文覆盖的诗词或为沈复夫妇妙手偶得,或为古词改编,或为直接引用。文中诗词就成为作者抒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林语堂先生深谙中英语言和文化,其翻译的《浮生六记》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也一直是翻译界学者研究的热点。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笔者聚焦林译版本的诗词隐喻翻译,借用纽马克的隐喻理论视角,对林译版本的诗词中的隐喻英译进行探究。

一、纽马克的隐喻翻译理论

对于隐喻的学术研究起源于西方,根据束定芳学者[2]的划分,西方的隐喻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研究,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而后进入20世纪30年代,不再仅限于修辞,学者们从逻辑和哲学的等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隐喻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进一步扩大,包括心理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各种角度。可以说,学术界对于隐喻的研究有清晰的脉络可寻,历代学者对于隐喻的理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拓展加以完善。

多学科、多元化的研究趋势引发了国内外关于隐喻研究的热潮。纽马克[3]在其著作《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第七章中对隐喻进行了分类,他将隐喻分为五类:僵死的隐喻(dead metaphor),陈腐的隐喻(cliché metaphor),常规隐喻(stock metaphor),新近隐喻(recent metaphor)以及独创隐喻(original metaphor), 还并且就各类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相应阐述。

根据纽马克的划分,常规隐喻指的是被广泛运用长期固定存在的隐喻,既有别于那些已经由于使用过于频繁形成陈词滥调的隐喻,也不同于新近或某人独创的新型隐喻。对此他提出七种隐喻翻译策略:喻体重现(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L),喻体替换(replace the image in the SL with a standard TL image),隐喻变明喻(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明喻结合喻底陈述(translation of metaphor (or simile)by simile plus sense),隐喻转换意义(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忽略不译(deletion),喻体保留和喻底解释(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二、虚和实的统一—纽马克理论视角下林译版本诗词隐喻的翻译

根据纽马克的隐喻理论对《浮生六记》中的诗词隐喻进行归类,不难发现,其中的诗词隐喻主要是常规隐喻。这类隐喻因其年代使用久远,有深厚的文化累积,从而使得翻译难度大大增加。

任何一个隐喻中,喻体在明,本体在暗。这也是“隐喻”一词的由来。但反过来看,真正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本体。隐者,虚也,喻体其实反而是延伸想象的、次要的、虚幻的。而翻译实践穿梭于两种或多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有时候注定要把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喻进行技术上的重构,那么就会呈现出一幅虚实相交统一的奇异画面。

下面为选取的部分林译《浮生六记》的诗词,笔者将以纽马克的隐喻翻译策略为探究视角进行分析。

(一)由暗变明,重现喻体

例1:一泓秋水照人寒

译文:like an autumn lake that cooled one by its cold splendor.

此句原出自唐代诗人崔钰《有赠》:“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此处为沈复改编用来形容憨园姑娘的眼睛。中国文人向来爱用 “秋水”“秋波”等暗喻女人的眼睛,对于源语读者来说,随着暗喻使用频率的增高以及暗喻的普及化,隐喻会比平铺直叙更加增添美感和想象空间。但外国读者对于“秋水”的暗喻此前从未接触,若贸然将秋水隐喻直接翻译,恐将造成阅读障碍。所以此处林语堂的翻译放弃了暗喻的“矜持”,用“like”直接点明,保留原有的秋水之喻,将暗喻换成明喻。

(二)保留喻体,直接翻译

例2:“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译文:When the water is clean, I will wash the tear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 I will wash my feet.

此句出自《孟子注疏》,全句是:“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先秦时期的词句表达偏向质朴含蓄,先来厘清这里的本体和喻体:人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清的时候洗冠缨,浊的时候洗脚。这比喻的是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故而此处“(沧浪)水”是世事的暗喻,“清浊”就是顺境逆境了。此处林语堂先生没有给予相应的文化内涵注释,也没有就源语文本的涵义进行意译,而是直接采用字对字的翻译,甚至连“沧浪”都予以删除,保留“水”和“清浊”的隐喻。

例3: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译文:

when the yellow stork comes again,

let’s together empty the golden goblet,

pouring wine-offering over the thousand-year green meadow

on the isle.

Just look out the white clouds sailing off,

and who will play the jade flute,

sending its melodies down the fifth moon plum-blossom

in the city.

此句出自“浪游记快”部分,沈复登武昌黄鹤楼,于楼壁所见的无名氏的题词。“黄鹤”、“白云”出自崔颢的《登黄鹤楼》中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齐谐志》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黄鹤楼,仙人跨鹤的传说被崔颢以 “一去不复返”表达岁月流转,仙人不再的遗憾;白云悠悠千载,也暗含物是人非的感叹。所以此处“黄鹤”“白云”两个不再是字面意思,而是用来暗喻世事变幻,宇宙空茫之感。

林语堂在此处依然保留了隐喻,甚至没有进一步说明“黄鹤”白云”的背后的寓意,也没有相应的脚注或注释,对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即使联系上下文,读懂这句诗词涵义的难度依然不小,那么原文想要传达的信息在输出语读者那里应该是大打折扣的。

(三)抛弃隐喻,点明意义

例4:半年一觉杨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

译文:Awaking from a half year’s Yang-group dream, I acquired a fickle name among the girls.

此句改自唐代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沈复的离去引得歌妓喜儿的多次自寻短见,于是作者改编诗句进行自我调侃。“花船”即指的是载有歌妓的船只,此处的“花船”是委婉用语,暗喻“歌妓”。林语堂在译文中没有提及花船,而是直接点明描述对象。为了重现原诗的委婉表达,取用了相对模糊的“girls”来指妓女。

(四)保留喻体,解释喻底

例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译文: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

此处是妻陈芸临终之际,沈复悲痛交加,以诗表明不愿别娶的意愿。传说神女因仰慕楚王,这样表白心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世文人以巫山云雨來形容男女欢合。此处引用歌颂忠贞爱情的诗句极为巧妙,堪称隐喻中的隐喻,“沧海”和“巫山云雨”都不是表面意思,沈复化用二词喻爱妻陈芸,表达自己对两人夫妻情谊的不渝。林语堂选择保留隐喻,给译语读者留下体味中国文化的空间。再进一步以两个对称统一的“difficult to be”的表达进一步解释喻底,最大限度保留诗文原有风格。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林语堂先生对于诗词中隐喻的翻译恰恰体现了纽马克的翻译策略。这说明,纽马克的理论对于指导诗词中的隐喻翻译有一定的作用。为了更加深入探讨以上诗词隐喻的翻译效果,笔者在此引入“隐喻目的”这个角度。

纽马克[3]对于隐喻的目的有如下阐述:比起平铺直叙的书面语言,隐喻意在通过更加凝练的表述从而更全面、简洁地描述一个物体、事件或性质。(the main and one serious purpose of metaphor is to describe an entity, event or quality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concisely and in a more complex way than is possible by using literal language.)结合中国诗歌特点,例1、例2、例3、例4、例5中诗词隐喻的表达目的可以分别分为:追求美感,表达情操,拓展想象空间,委婉表达,抒发情意。对比这些细分目标,即使有纽马克隐喻翻译理论的指导,这些隐喻翻译的目标仍很遗憾地难以完整转达。究其深层次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难以摆脱诗歌体裁、中英两种文化累积差异以及中英语言表达差异的桎梏等。

三、结语

通过以上选取的例子,可以发现,在纽马克隐喻翻译理论的视角下,林语堂对诗词中的隐喻翻译不乏合理性,纽马克的理论对于指导诗词中的隐喻翻译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当深入探究后,还发现诗词的隐喻翻译还受中英语言特点,文化隔阂,诗词形式等限制。因此对译者而言,诗词的隐喻翻译比之其他翻译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我国学者孙毅和李玲曾有这样的论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模式……也就是说,翻译隐喻不仅是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完整的对应关系,也是人类思维中的高层次心理活动。”[5]从这个角度来说,禁锢诗词隐喻翻译发挥作用的诸因素归根结底是两种语言背后思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跳出字面囹圄。重点关注原诗歌通过隐喻想达到的目标,考虑译语读者的思维和对于隐喻的接受性,灵活机变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沈复著,林语堂译. 浮生六记[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17-18.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4-96.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3-78.

[5]孙毅,李玲.隐喻翻译研究在中国(1995-2018)——一项基于文献统计的考察[J].外语与翻译,2019,26(02):7-18+98.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