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清
【摘 要】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都基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更是他们学习质量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把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本文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以促进高中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进行有效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39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促成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索活动的根本前提,所以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应坚持探索创新型教学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自信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在神秘且奇幻的数学世界里快乐徜徉。通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缓解其紧张的情绪,让他们放松心态,更积极地去面对难度和深度大有提升的高中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高中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首先,部分学生常常固守小学、初中时的思维定式,沿用不科学、低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其学习思路狭窄,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机械,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掌握得不够扎实,长此以往,听课效率越来越低,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其次,一些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仅为了考试而学习,无法通过数学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由于其心理适应能力较差或学习技巧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在高中数学的压力下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构建民主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放下思想顾虑,并进入轻松的学习状态,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民主氛围的构建,增加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引导,给予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其真正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内涵,攻克数学题,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互动式教学是推进高中数学教学进展的有效途径,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合理、有层次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知,使他们形成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并产生相应的疑问,进而使这种疑问转化为探究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趣味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时候,学生的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为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对此,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再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主思考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受到同学的启发。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師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保证各小组实力均衡,确保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四)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数学知识学习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困难,所以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高中数学学习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知道学习高中数学的确切方法,因此,教师应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在“数列”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掌握通向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设计教学内容展示、定义展示、公式指导、总结结论和辅助练习多个板块的内容,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基于提高学生主动性来进行教学,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使其对数学知识得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同时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经过学生探究所得到的不只是知识点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得思维的发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数学学习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从而打造出更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综上所述,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要在这项长久的过程中保持耐心,不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增强其学习体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放光、发亮,让兴趣伴学生轻松远行,帮助他们成就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施荣荣.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科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65.
[2]赵立娟.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C].天津: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