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要:本文阐述了把语感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实践和训练,逐步养成语言的默契和敏感的阅读。
关键词:锤炼语感;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最要紧”和“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确,语感,作为一种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直觉,它是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把语感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实践和训练,逐步养成语言的默契和敏感的阅读,语文老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进行控制,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语文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努力使学生锤炼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语言的真切体会和深刻理解。
一、领略词句,产生语感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的表达的基本形式,是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课文。文章中的词句都是规范性的语言,许多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经典,经典的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在思中悟。
首先,准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评词语的妙处,能使之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精彩的马戏》中用“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语写观众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三个词比一比,找出它们在文中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观众不同反映的原因,进而体会分寸感: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非常顽皮。又做着各种滑稽动作,所以观众“哈哈大笑”,这是形容发自内心的笑声。黑熊非常笨重,一会儿似乎要倒了,一会儿又稳住了身子,这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当然会使观众在一阵紧张之后发出“哄笑”,这笑声也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钢丝细细的,插在上面的金属圆板只有碗口大,山羊却要把四只脚都插在上面,那么出色的绝技,全场观众都为它高声“喝彩”。通过多次这样的比较,学会领略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再来朗读课文,体会隐含文中字里行间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用词之精妙。
再如,在教学中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诱导,通过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金色的鱼钩》中写到老班长的两次笑:
1.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点。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却跑啦!”
2.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容。
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体会了:老班长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喝下鱼汤,故意制造活跃的气氛才笑;第二次笑是班长认为自己又一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欣慰的笑。通过比较,学生走进了老班长的内心世界,从两次不经意的“笑”感受到了老班长伟大的人格魅力,由此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激情入境,引发语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而且儿童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可见,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的被情感驱使,他们需要通过对教学情境充分、自主的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的使1976年首都各界人民自发的送别周总理的真实情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时间跨度大,难以理解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若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录像片段,接着播放沉痛的哀乐,教师再饱含激情的叙述人们等、望、追灵车的感人场面,不自觉的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中,对总理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三、引发想象,领悟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她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丰富的语感,应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的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清晰而具体的浮現再自己的脑海里,以加深对语言的感悟与领悟。例如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仅靠教师抽象的分析,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只有当教师引导学生对“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展开封路的想象,才能领悟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诗人气贯长虹的胸襟以及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才能体验诗的内涵和意蕴。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在自觉不自觉的长期训练,反复实践和在社会不断交往中,语言文字规律、词句的含义、情味等就以“格”的形式重新接受语言符号特性编码时,意识就会以自己头脑的“格”相契合,立刻触动心弦,以自动化方式对号入座,迅速感知做出判断。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这一教学中心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提高语言品味。
参考文献:
[1]陈洪飞.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 2014(34):53-53.
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