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定位不清、事企不分、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因此,近些年政府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面对这种情况,体育类事业单位首先应该从自身着手,加强内控管理,将单位的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帮助领导者全面掌握单位整体情况,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本文首先阐述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讨论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关系,将内控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从内控视角下,根据体育类事业单位的特性,分析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内控意识、预算编制、风险管控能力、制度建设、预算监管五个方面进行剖析;随后结合内部控制的方法提出完善体育类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具体表现为提高领导重视程度、争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活动,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风险评估、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度,增强预算的监督管理作用,最终达到优化体育类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流程,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类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如今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体育类事业单位预计于2022年底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改革期间越是要维持稳定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管理工作,而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就是预算管理,因此为保证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发展,预算管理工作即为重中之重。
事业单位在体制改革及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了避免“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直接、横向、平行的关联与制约,推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从2019年开始执行平行记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全面预算不是单纯地指财政预算,还应考虑如何能合理地协调并分配财政资源、控制支出成本,保证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加深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促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能够对事业单位的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同时,全面预算能够帮助单位领导详细全面的掌握单位整体情况,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
现阶段,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地位与日俱增。由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存在,促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状态来看,单位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在实践应用方面显示出了不可动摇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
(一)全面预算是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财政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从2014年起,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实施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围绕着五要素开展,其中预算控制是第三要素控制活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从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分析,预算控制本身就扎根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中,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程序等,都为内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事业单位通过全面预算,将单位的管理目标落实到行动上,使单位的内控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二)内部控制为预算管理保驾护航
全面预算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一项具体控制活动,必备的三个基本流程为系统编制、有效执行和分析考核,每个环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风险,而这些不同程度的风险很可能会导致预算管理的失败。比如,在预算管理的第一步编制环节中,业务职能部门几乎很少参与,这样容易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从而产生预算数据不准确的风险;在第二步预算执行环节中,可能存在审批权限不清、无法有效执行、缺乏有力监督的风险;在第三步分析考核環节中,可能存在考核形式不严谨、不公正、流于表面的风险。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为了增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度,就需要通过内控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来预测并规避各个环节中的风险。
三、从内控角度分析体育类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淡薄,领导不重视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单位的传统管理方法和制度已经存在多年,因此新事物不太容易被领导层及大众所接受,从而导致领导层不重视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由于领导层本身缺乏预算管理的意识,进而不够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的结果也漠不关心,这样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必然是一句空话。
体育类事业单位主要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而竞技类体育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在于运动成绩的高低,领导的工作重心自然偏向于运动队如何提高比赛成绩。不仅如此,还同时要求财政资金全力保障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弱化了预算管理的作用,使预算管理无法主导运动项目活动。领导不重视预算管理,基层人员不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甚至认为预算只是和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而是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长此以往造成预算管理工作难以实施,预算管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
(二)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
体育类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来源不准确、不及时,无法反映出单位真实的经济业务活动,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有些脱节。大部分体育类事业单位的主要成员是运动员,运动员由于职业特点,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大。按照现阶段预算管理的要求以每年9月底的人员为基数编制人员经费预算,很可能会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
预算编制中还有一个问题困扰体育类事业单位多年,财政一直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额度,并且要求三公经费支出必须逐年降低,其中对体育类事业单位影响比较严重的就是出国经费。优秀运动员需要通过大型比赛的经验来提高运动成绩,而出国经费的限制直接影响了运动员出国训练和比赛的次数,致使很多运动员失去了和国外优秀运动员切磋的机会。
(三)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预算管理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竞技类体育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体育运动种类比较多,而且专业性较强,因此,体育类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最主要的风险是突发性运动风险。针对体育类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突发事件暂时未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缺乏风险管控能力,无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防范风险,只能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转移部分风险,但是如果造成人员或者器材的损失,且在保险赔付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障单位应急措施的执行。然而,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需要按时点调整追加预算,而且手续烦琐,经过层层审批之后,严重拖延了资金到位的时间,预算管理缺乏灵活性,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应付单位的突发事件。
(四)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较差
体育类事业单位通常具有特定的公益性,这也决定了其自身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大部分体育类事业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相关制度建设也不完善。例如差旅费的管理制度就急待改进,现在很多单位的差旅费管理制度都是依据国家关于差旅费的相关规定制定的,但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体育类事业单位,因为此类单位的差旅费大部分是运动员外出训练和比赛的经费,住宿、伙食、交通等标准都是由训练或比赛组织方制定的,偶尔会出现与国家差旅费管理规定不符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场地费等,因此这些就无法按照国家差旅费的规定执行,就需要体育类事业单位制定适用于自身的管理办法。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缺少约束性,应用资源的能力偏低,单位预算管理水平较差。
(五)预算监管不全面、不到位
单位的内部监督有助于领导层及时发现和改善预算管理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部分体育类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全面的预算考核监督机制,甚至没有内部监管部门,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主观意识不强,指标制定不合理,预算考核结果没有和领导人自身绩效相结合,也没有和职工激励机制相挂钩,不能真正发挥监督控制作用,容易诱发腐败现象,致使预算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从内控角度完善体育类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预算管理
现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领导者在单位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最需要的是领导层具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通过自身行动表现出对全面预算的重视,只有提高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才能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执行。
体育类事业单位应该倡导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遵循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将预算管理融入到单位的各项工作和管理环节当中,每个岗位都应包含在内。全体人员在做为单位预算管理主人公的同时,也是被控制的对象,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整个单位的运行管理效率。全员参与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激发全体职工、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参与感,以此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也能够加大全体人员的知识储备量,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二)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为了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必须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很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都是具有延续性的,突破固有的编制方法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现阶段,事业单位应采用“零基预算法”来编制预算,为保障预算资料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应由各个基层部门提供基础数据,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例如,体育类事业单位应合理分配出国经费额度,尽可能为更多的运动员提供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切磋的机会。同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与配合程度,财务部门还应深入分解和细化预算指标,将预算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促使预算管理进入良性循环,优化预算实施环境,促使预算编制具有科学性。
(三)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风险评估,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风险评估应存在于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的各个环节,要加强针对预算管理的风险评估。首先,应提高预算参与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应该使单位领导者切切实实地认识到单位整体预算环境的改变,了解到单位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风险,明白提高所有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次,应建立预算风险评估机制,体育类事业单位应建立符合单位特殊性的风险预警、评估和报告机制,客观的分析单位预算现状,评估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资金应急管理措施,例如,可以通过预留经费购买商业保险来转移自身风险。针对资金安全方面,应要求所有财政账户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可随意使用或挪用,在预算执行前制定一个合理的用款计划,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同时加快资金使用效率。
(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度
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使单位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体育类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特殊性制定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拟定合理预算目标。目标应该包含体育类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预期。
第二,准确编制预算。体育类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可以对预算编制的依据、流程、方式提出具體要求,例如,限制运动员的进队和退役时间等,保证预算编制在科学合理的同时准确无误。
第三,严格预算审批程序。预算审批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有效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并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四,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体育类事业单位在日常训练及各项专业活动当中,应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要求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单位应明确各项资金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制定每项业务的审批权限及流程,使预算管理能够发挥控制作用。例如,可以制定运动队差旅费实报实销的管理规定,用以保障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第五,谨慎调整预算。预算调整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严格按照调整审批程序进行,不可随意调整,必须确保预算调整有理有据。
第六,明确预算考核奖惩制度,体育类事业单位不应只以运动成绩作为奖惩的唯一标准,还应制定预算考核相关的奖惩制度,可以通过考核预算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算目标来奖惩个人。这种激励方式,能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每位参与者都具有主人翁意识。
(五)增强预算的监督管理作用
为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监督管理机制作为坚强的后盾,而内部监督部门必须独立于其他部门,能够随时对单位预算管理在编制、执行、考核过程中的漏洞进行监督检查。
建立预算监督机制可以监控各部门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通过时时监督反馈,增强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避免私自篡改预算指标和内容的情况发生,可以保护单位的整体利益。与此同时,各部门也能够通过监督机制定期审视自身的预算执行情况,检验实际行为与预算目标的偏离度,有效规避因执行偏差造成随意调整预算的风险,进而为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供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类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把握预算管理的各项要求及要点,不断寻找新的管理思路,在高效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同时,为运动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保障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不断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力地保证单位的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苏秀艳.体育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2014(20):89-91.
[2]李思霖.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及内控建设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6):11-12.
[3]赵映清.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29):48-50.
[4]丁薇.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8(07):72-73.
[5]薛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要点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07):64-65.
作者简介:
廖雪,北京市射击运动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