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2020-09-10 00:26:04蒋荣丽
体育时空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9-016-02

摘  要  文章基于能力本位、协同理论以及LTSC理念等理论,对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研究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多元化、课程设置全面化、实践环节合理化的培养模式;基于协同理论的突出创新教育、形成校内校外合力的培养模式;基于LTSC理念的注重氛围建设、突出学生主体、优化整体机制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我国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中遇到的普遍难点,特别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生培养更会遇到这类问题。在开始研究生学习之前,传统的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发展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机会。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被培养和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需要激发,这就需要多种合理、科学的方式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体育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如此,大众对“体育”的偏见或刻板印象使我们更容易忽略体育相关专业研究生这个群体。因此,探索体育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体育类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就成为本研究意图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顾名思义强调的是能力的重要价值,是指基于能力的教育,引导教育过程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以高效的专业实践为公众服务的一种模式。能力本位教育在医学和其他专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CBE模式是通过建立能力目标、开发课程和其他经验设计来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全方位地整合教学,持续地评估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来修订课程和活动。

体育专业对于理论和实践及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过程中。在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尤其是在师范类院校中,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简单地将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一刀切地认为是理论知识的深入与拓展。

能力本位教育能够很好地契合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因此,将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贯穿到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理念多元化

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时刻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动,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对于研究生来说同等重要,如师范类专业研究生注重的是培养出能力至上、能力中心、能力主线的能力本位型的教师,这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体育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应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要强调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层面,而是还要关注传授各类体育教学实操方法及体育技能,加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论能力和较高的技能。

(二)课程设置全面化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及之前教育的点在于其专业划分更加细致,但应注意到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市场更需要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社会对研究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类的研究生在就业时通常会被要求掌握多项技能,且包含一定基础的教育知识。因此,在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对课程设置做更多考量。首先要考虑学生在就业时被要求的多种技能和知识,然后在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能力的需求落实到课程设置当中;其次,在保证专业所需的课程情况下鼓励学生选修教育类课程,甚至是跨学院的课程,由此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

(三)实践环节合理化

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更加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将研究生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多数高校只针对专业型硕士设置实践环节,对学术型硕士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高,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就业不平衡的现象。同时,实践环节的缺失也非常不利于学术型硕士学术思维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忽视实践环节在体育类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更应该加强对实习单位的考察,这样才能保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环节,甚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作用。

二、基于协同理论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协同理论是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制的新兴学科,它指出通过协同可以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这也启示我们在体育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内部的主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政扶持等形式辅助研究生培养工作,即既要发挥高校内部内生动力,又要重视外部的激励。根据协同理论,这样能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于是我们认为能够促进体育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突出创新教育

教育理念决定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引导作用。首先,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而不是以少数“优秀”、“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忽视体育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其次,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研究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创新教育方法,即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创新教育,而不是一刀切;最后,创新教育要充分结合体育类研究生的专业,打造以体育专业为特色的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强化体育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求在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形成校内校外合力

协同作用下的系统之和远远大于系统各自独立的功能之和。为此,高校应积极努力构建校内校外协同合作模式,形成体育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格局。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培养,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要求体育类研究生具有跨学科的专业能力;其次,加强体育类研究生课程与课外的协同,在完成专业需要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类机会和平台,如“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目前,全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赛事和活动也逐渐增多,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内的相关赛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鼓励体育类研究生参与,发挥体育类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LTSC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LTSC理念是指Learn(学习)→Think(思考)→Service(服务)→Creat(创造)的循环系统,用于指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认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学习、思维、服务、创新的闭环系统。学生在开始时首先进行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作业、考核等形式不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不断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进入服务环节,也就是实践环节,并在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然后再进行学习和思考,在学习、思考和服务的循环往复过程中逐渐趋向创造力的培养。服务环节是整个循环过线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但在目前体育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缺失,这会阻碍体育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基于LTSC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要想获得实效应注意做好如下几点。

(一)注重氛围建设

良好的校风对体育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轻松、和谐、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要组织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潜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

学习参与对提高体育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積极意义。为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建立一个问题导向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研究生在学习中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导师的学术指导和人文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显著影响,这需要加强导师的学术指导力度,以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整体机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着眼于体育类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整体优化,包括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体育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时刻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体育中考、体育高考的不断改革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体育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包括学生的实践分配及实践基地的考察工作等。

四、结语

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相关实证研究着眼于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的现状,此类问题仍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界学者持续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hi Pu,Michael Evans.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sis writing: a positioning theory perspective[J].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2019,32(01).

[2]王晓云,阮云龙.基于能力本位视角的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84-89.

[3]陈辉,黄朝晖,李炳洪,梁景清.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3-14.

蒋荣丽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教改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陕西省为例》成果,项目编号:GERP—20—23。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0:17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5:41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