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吉森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1-078-02
摘 要 初中生的身体素质正处于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初中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体特点、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并且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创新完善,以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对田径的特点和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田径 训练强度
田径又称田径运动,是田赛、径赛以及全能比赛的全称。现代田径运动的分类不同,主要包括了竞走、跑、跳跃、投掷以及由跑、跳、跃、投掷等部分组成的全能运动。田径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远在上古时期,人类在和大自然以及禽兽的斗争当中,不得不跑、跳以及跃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投掷石块和一些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走、跑、跳、投掷等一系列运动形式当做练习和比赛的形式。初中时期学生的身体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体育教学田径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对于初中生来讲非常的重要,初中是学生的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把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学的学习是学生强健体魄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上,由于某些因素,不利于初中生田径训练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对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分析成为当今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1]。
一、影响田径训练教学的因素
田径项目在发展长河中拥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田径项目并没有被时代的更新而被淘汰,反而在各类比赛中,依旧是最主要的一个项目。初中时期的学生处于热情奔放的时期,对体育训练的田径项目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所以在初中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发挥出高效的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对体育训练中田径项目的热爱程度。但是在初中体育训练教学模式中,培养优秀田径运动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需要克服由于各种因素而带来的影响,积极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初中生的田径水平获得提升。
(一)教学水平影响田径训练教学
田径项目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是比较悠久的一个体育训练项目,但是在我国的教学课堂上比较落后。田径项目教学存在的時间对于世界水平来讲比较短暂,在我国,田径项目的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在田径赛事这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导致没有特别显著的成绩出现。这就使得田径训练在社会各界的认知中得不到重视,大部分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以球类教学为主,从而忽略了田径教学,所以学校对于田径的教学缺乏资源及专业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家长影响田径训练教学
在初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有一种除了学习文化学科以外,其它学科的课堂都应该取消掉的观念,特别是体育课堂,更是家长们索要排除的课程之一。在家长们的认知观念里,体育课堂就是让学生跑、跳、玩,且浪费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的课堂,在中考的考场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使有一小部分家长知道体育在中考时涉及体育考试,但是由于体育的分数所占比例较少,因此体育课堂得不到重视,从而更加注重文化学科的学习,正是由于这种教育观念的产生,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田径训练中。
(三)体育教师影响田径教学
初中时期是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田径训练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田径训练拥有很大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度。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初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但是由于田径训练所涉及的知识,大部分教师自身都没有足够的训练经验,且对体育训练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少,掌握不够透彻等情况,导致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训练知识匮乏,训练时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的有效性,致使不能够很好的衡量田径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田径教学,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田径训练特点的分析
田径是一项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对人体的最大可承受负荷和训练量的分析,对人进行适应和改造,且通过适当的训练将中学生身体内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激发,让初中生的体能得到强化,如果中学生体能得到强化,那么就会为以后的学生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促进人体的体能和潜能协调发展。同时,田径运动通过人为设计,将运动与竞争相结合,从而激发人类运动的动力。但是,田径运动需要对训练进行有计划地训练,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初中生身体可承受运动的负荷,将田径运动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项目以及训练量有机结合。但是,在进行训练时,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基本功,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对后期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就会减弱,最后会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而导致由于训练时带来的压力造成心理崩溃现象的发生,所以只有满足身体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些条件,才能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
三、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只有对两者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和协调,才能使学生在训练当中保证有效的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如果只注重训练强度而忽视了训练量,那么学生会由于训练过于强烈从而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体能发育受到限制;反之,如果合理的规划驯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例如,适当的将训练强度由弱到强的增加,在不损伤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加强训练强度,那么学生会更加喜爱田径训练,从而使中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得到提高。所以,采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田径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两者之间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和协调有利于提高田径训练效果。
四、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一)训练强度要适中且具有结构性
对初中生训练的强度需要进行科学并且适中的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一定的训练量,另外在训练强度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性,使训练结果和考核的标准一致。例如,在进行短跑项目的训练时,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可承受的训练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最好分成3至5组,以便于体育老师进行观察,让学生按小组排好队,每一列跑完后下一列再开始跑,避免跑步时发生碰撞等意外情况。再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周训练,在第一周主要让学生适应田径训练,跑200米就可以,在第二周时可以加强训练强度,跑400米,以此类推,男学生基本可以定位在跑1000米,女生800米。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训练适应性,保证学生的训练强度和考核时的强度相符。
(二)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田径训练最终的训练效果就是可以让学生在考核上通过对身体素质的检测,从而在训练中不断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师要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練量的科学比例,将高强度的训练强度建立于合理化的训练量上。例如,3000米是一项中长跑运动,如果不是经常练习长跑的学生,无法一次性的跑下来,但是3000米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很有成效,所以体育教师可以结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让男同学分3段跑完,女学生分6段,每跑完一段可以休息三分钟。这样的训练具有适中性,可以很好的改善运动负荷,使初中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协调发展[3]。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初中生作为祖国储备人才,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才能为以后的学生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作为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高度重视。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身体特点,合理的分析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并且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创新,进而使初中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云涛.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6):158-159.
[2]程学良.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32-33.
[3]李锦,朱桐辉.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58-59.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