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0-09-10 07:22余彩霞吕用印
今古文创 2020年2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体系构建实践能力

余彩霞 吕用印

【摘要】 针对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问题进行探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优化双师双能型师资结构,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增加实践课程时数和实践能力训内容,推进校企合作式项目化教学,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制度,提升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9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yxm0539;安徽省省級质量工程项目:“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ZY086;亳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6zyzg01。

目前,在全国各大院校均已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并且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成果。欧阳丽从教学与地方经济融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将地方文化特色与文创产品设计实训课程相结合,利于促进课程内涵建设。李娟针对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的活力课堂研究,提出基础教学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思路。夏远主张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基础课程实施空间可视化训练和现代化技术与设计推理训练。冯郁认为推行基础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和要素。夏丹以湖北工程学院设计专业模块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提出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述研究者均以学科专业为对象,围绕基础课程建设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形成了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了地方院校办学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色,对当下地方性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与思考

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类课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但在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训中缺乏学术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合理性。环境设计类课程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变化给人才培养带来的困惑;另一方面,在制定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依据2017年教育部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标准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建议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首先需要进一步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依据国家的标准修改。当然要保留当地院校的特色,因为地方院校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对地方的需求变化容易把握,能及时获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意见;劣势是对未来市场的发展预见性不强。大部分高校将已开设的课程中把烦冗的理论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去不必要的内容。在学分和学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实践训练的课时比例。

调查显示,部分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开足实践课程存在一定的阻力,因为大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经历,实践类课程的完成质量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

从这点看,虽然部分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抓住了实践类课程,但在教师培养上需要花大力气,需要做好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突击工作。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从最基本的做起,首要考虑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导向,其次是关心教师的利益,学生在学习上和未来职业规划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监控和评价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课程链接和课程模块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既要体现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包含专业核心能力素养。“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要从历史观、哲学观、价值观来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

依据这个观点对上述基础课程问题进行归纳,可概括为教学实施者缺乏前瞻性和实效性。究其原因,一是专业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方案不熟悉,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理解不到位,对基础课程标准了解不透,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对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类型的课程缺乏系统性认识和整体把握,部分教师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三是部分教师孤立、片面和机械地理解某门课程,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理解。

所以,部分教师在制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时,会出现上述共性问题,缺乏前瞻性和实效性,其结果导致基础课程教学起不到专业入门的作用,致使学生专业职业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比较缺乏。

(一)教师的质与量严重失衡

1.目前师资在学缘结构、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逐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尤其是新升本的地方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目的就是解决教师质量与数量失衡的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新升本的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现有师资在数量、专业方向、职称结构等方面严重短缺。具体体现在: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较小,企业兼职教师占比并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校内专任教师占教师总量的1/4,具有一线企业经历的教师偏低,等等。虽然部分院校在教师的培训上加大了力度,通过派教师挂职锻炼、外出访学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多样的办法,实际上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现在所要担任的教学任务之间还存在着对口不畅、能力不足和精神懈怠等多方面的问题。

虽然学校在积极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但是在定期进行“双师双能型” 教师资格认定时,目前在师资的总量上能达标,但在内涵建设上还存在打折扣等现象。二是地方院校在二级院系中实施“双师双能型”资格管理,将其纳入职称评定或定岗定级中,大部分中老年教师也在积极配合,但是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教师授课任务重,培训时间和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还比较单一,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训不到位。

若从目前市场发展对高校师资队伍质量的需求看,建议在师资培训中多开展一些产教融合真实项目或实操方面的专项培训,可能对当前地方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更具有实效性。

2.师资结构不合理。

国家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尤其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有指导性的意见。学科专业建设的师资既包含3/4的校内专任教师,还包括有企业一线经历的兼职教师。

因为由多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地方高校的师资现状看,基本上处于保日常教学运转状态,离国家标准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差。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中学缘结构单一化、专业背景趋同性的现象。

3.培训缺乏实效性。

目前全国高校都特别就特别重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在该方面很难达标准。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需要此类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虽然部分院校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同时进行师资队伍的内涵式建设,对照着国家的标准,在实施教师培训与企业培训结合的次数不多,专业理论方面培训比较多,还存在着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甚至部分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没有将“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和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

没能构建教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制度,缺乏双师双能型培训规划和目标,培训目前以短期培训为主,培训内容不系统,校企融合程度不高,在队伍建设当中还存在的依然存在着脱节现象,直接影响了“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二)同类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

1.课程设置相似度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雷同,体现在课程中包含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偏重与知识,淡化实践,课程所体现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与市场所需的岗位能力存在脱节现象。另外,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存在求同思维,习惯于模仿同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导致了教学观念不新,教学改革方法相似,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因此“结合实际办学环境,打造专业融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之一。

2.课程模块化个性不明显。

构建融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应用能力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促进专业快速发展。建议部分院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增加与专业能力提升的空间造型表现等模块内容,如增加《透视》等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贯穿于后续课程中;在环境设计色彩训练模块中增加色调训练内容。通过模块化内容的设置,可以灵活安排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能力。

3.基础课程与整体课程缺乏有机联系。

目前部分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欠缺室内与室外专业方向发展的实际需要。现有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构成基础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内容缺乏专业专业核心能力要素。理论内容设计理论偏多,实践训练内容与专业能力养成存在差距,如空间表现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色彩处理能力、精准绘制能力等。

(三)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1.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课堂教学“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第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第二,教学设备较为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课程的理论知识偏多,训练项目偏少,室内训练多,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真实训练项目少。《设计色彩》课程中设计思维训练、能力拓展训练和设计审美训练环节课时数占比不高,导致学生在训练中缺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在技法训练中技法、材质及审美单一,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不高。其原因是专业特点不明显,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缺乏调研。

2.实践类课程缺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贯穿主线。

将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克服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还需要渗透设计色彩以及经典案例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创新设计相联系。这样才能从观念上理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对接。

3.教学手段没能体现数字技术等科技。

“课程改革与高新科技的全面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把基础课的学习与后续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理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正确处理课程模块间链接,使课程模块之间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式的课程体系。

(四)教师缺乏一线企业经历

1.理论学习不深入不系统,缺乏前沿理论支撑。

2017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强调高校要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鼓励高校将高校的课堂教学与地方的产业紧密结合,学校积极主动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据统计,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占总量的34.2%。对此,国家提出扩大“双能型”教师的规模,不断扩大双师的素质,持续提升雙师的结构,逐步优化双师的制度保障措施。职业教育的师资发展应向“双师型”转变,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当下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人才市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师缺乏个人发展规划。

建议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完善适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双能型”特色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师资队伍中职称、学历和学位等结构合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为主体的产教融合的师资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和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双师素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合理规划实训课程

1.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多实践、能实践和会实践。

随着地方产业的业态逐渐成熟,很多地方院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就业岗位。从现有的人才输出和市场调研反馈的实际情况看,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的差距在于学生所学课程内容滞后,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占比较大,操作技能训练内容偏少,导致了本科生修完四年课程后,市场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偏低。

建议地方应用型高校合理设置设计专业实训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训大纲,针对具体的训练项目设计制定学分,将中的课程模块化处理,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进行项目化训练项目设计,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实训,制定详细的实训目标和实训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实践、能力和会实践提供资源。

2.由学校、企业和教师多方来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队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组织了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兄弟院校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共同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国家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评估,对个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构建突出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标准。

3.借鉴同类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扬长避短。

就应用型高校综合改革成效看,合肥学院在探索应用型高校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很多同类型的院校,该学院借鉴了德国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调整,构建以技术逻辑体系的课程体系,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性管理,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坚持质量评价等成功理念和举措,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4.做好过程性管理与监控,提升教学质量。

有了多方参与修订的人才方案,就可以保证在教学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紧密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多方育人的人力资源库建设,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教师通过到行业企业调研的方式,促进教师对企业市场的深入了解,教师在参与中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短板,在企业一线积累课堂教学之外的经验,可以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重点,等等。

(二)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

1.夯实基础,拓宽口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转型发展需要,不少高校开始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形式、层次和质量存在着问题。如现有的实践教学比例偏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少,与行业标准和就业标准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实践指导老师实践指导能力亟待提升。2015年以来,亳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紧紧围绕“依托工作室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发展思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先后组建了“室内设计创意”“数字媒体设计”“设计制作”等校内专业工作室,为开设环境设计准备、方案设计、施工制图、编制工程预算等提供实训场所。

2.开展真实项目式实践教学。

“将实际项目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教学中,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已经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促进了专业实践教学向深度开展并取得了市场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中校外专业实践、假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缺乏与其他实践教学资源有效对接与融合。工作室在对接项目、专业赛事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与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升存在差异,工作室尚未纳入学分管理,课程(包含选修课程)没能在工作室制中完成,专业学分管理还需要完善。

此外,工作室在对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缺乏统一规划,项目内容单一,项目缺乏前沿理论高度和实践训练广度,资源整合不理,嵌入式教学流于形式,工作室与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对接不畅。教师存在轻视审美创造重视技能训练、重视结果轻视过程、重视学生的单兵作战轻视团队合作等。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制度是达到教学改革实施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做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就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和保障制度,及时改进方法和解决问题。

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等现象,建议地方高校立足长远,整体谋划,构建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研室评教、督导组评教、领导评教和第三方评教等多元化评教方式。就评价主体、对象看,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学评价上存在不均衡现象。主要是没能把课程运行过程中的教学信息监控到位,在评价时还存在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考核的现象,若将现代技术手段融入课程管理的全过程,将促进教学评价向均衡性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发挥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

3.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采用多方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以获得多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利于改进教学和课程建设。自2015年来,亳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与当地数十家企业开展了共同评价教学的实践探索,加大对在校生和实习生的信息反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内实训课与校外实习实训贯穿在一起,实施“双导师制”,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均有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和过程性评价,其中包括真实项目教学、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等项目,以质量作为评价的标准。

三、结语

总之,地方应用型高校理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着力进行专业课程體系建设与改革。专业课程改革要紧紧围绕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通过培养学生环境设计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技能,人才培养着力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

同时,在改革中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让教师积累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确保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校内外的实践训练与指导,为提升学生能适应未来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子杰.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教学论坛,2019.

[2]王桉.综合试点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J].探索发现,2019.

[3]夏丹.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模块教学改革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9.

[4]张海彬.关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9.

[5]王健.“实际项目”教学模式在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作者简介:

余彩霞,女,汉族,安徽六安金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研究。

吕用印,安徽金寨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体系构建实践能力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