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冉
【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了魏县方言中,用词汇方式表达反事实语句的“忘了”。“忘了”在魏县方言中由于“了”语音形式的差异,因此“忘了”在魏县方言中有三种不同的语法功能,其中“忘了3”就是带有反叙实性,本文详细分析了它的语义和用法。
【关键词】 反事实语句;“忘了”;反叙实性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77-03
一、引言
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以语言为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因为人类具有反事实思维能力,因为语言中就有多样的反事实表达。反事实表达是指通过反事实推理 ,通常是由反事实的假设条件小句和相应的结果小句组成。但有些方言中仅出现反事实的假设条件句,而省略结果小句,或者结果小句无法说出,又或者不必说出,有种言不尽意的意味。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许多可以用于反事实表达的词汇手段,如“要是…… (就好了)、如果…… (就)、要不是…… (就)、早知道”等,当然汉语方言中也有许多有特色的词汇手段,如上海话的虚拟标记“慢慢叫”、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苏州话的“倘然、勿然、早晓得”等、扬州方言的凝固结构“说的”、陕北晋语沿河方言中的“时价、嘇、来些、去来”等、山西山阴方言的“那会儿、时的”、吴语中“仔、之类后置性助词”、浙江龙游话的“忘记”、河北万全话后置词“先”。
而本篇文章想探讨的是魏县方言中可以表达反事实语句的“忘了”,本文作者是魏县人,除了英语、普通话,只会说魏县方言,具有很好的母语语感。写作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尽可能为反事实语句研究提供更多的方言依据和材料,认识多样的反事实语句表达方法。本篇文章的语料一部分来自作者的自拟,一部分是通过当地发音人收集。
二、魏县方言中“忘了”
基于调查和吴继章教授的研究,魏县方言中和普通话一样都存在两个“了”后缀,分别是“了1”“了2”。但这两个“了”和普通话中两个“了”并不是完全对应关系。虽然有两个语音形式的“了”,但在与“忘”搭配的时候却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在魏县方言中,“忘了”可以分为“忘了1”“忘了2”“忘了3”。它们表达了不同的语义和表现出不同的用法。
(一)“忘了1”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忘了1”中的“了”的语音形式是[lau],近似于“喽”的发音。这种“忘了1”仅是“动词+了”的组合,是一个词组。“忘了1”在句子中作谓语,经常在否定句中使用,多用于表示提醒对方“不要忘记做某件事情”。它的语义功能主要是由“忘”的本义“忘记”来承担的。常与否定词“别”搭配使用。
(1)语境:爸爸给在外面读书的孩子打电话,提醒他要给他妈妈打个电话。
对话:A:别忘了1给你妈打个电话,你不联系她,她老是在家里念叨。B:知道啦,不会忘嘞。
(2)语境:当我准备出门的时候,妈妈提醒我不要忘了把垃圾扔了,因为我总是忘记扔垃圾。
对话:出门的时候,(你)再可别忘了1把垃圾扔了1,放那都好几天啦。
(3)语境:弟弟要去上学,但外面在下着雨。妈妈就会提醒弟弟不要忘了带把伞。
对话:下那么大的雨,千万别忘了1带把伞走。
当然这种提醒别人不要忘记去做某事,“忘了”后的动作还没有发生或者说还未成为现实。例(1)中,“打电话”的动作是没有实现的,同样,(2)(3)中“扔垃圾”“带伞”的事情均为成为现实。其次,在对于“忘了1”的主语的人称选择上,更多的是倾向于第二人称代词。因为句子产生的语境通常是发生在交互式的對话语境中,具有实时互动性的特点。因此,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明确知道对话双方是谁的情况下,“忘了1”的主语经常省略不出现。但有些情况,“忘了1”的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
(4)语境:一个人总是忘记出门带钥匙,于是他就会很自责的自言自语。句子:想打死我自己,下次(我)可别再忘了1带钥匙了哟。
(5)语境:妈妈借了邻居的电动车,人家说还回来的时候,直接把电动车充上电停在院子里就行了。句子:妈妈,咱可别忘了还回去的时候给人家充上电啊。
(6)语境:参观一个景点,导游规定的是六点回到原点集合。同伴害怕玩得忘记时间。
句子:要不定个闹铃吧,咱俩可别忘了六点集合。
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忘了1”可用于肯定句中。
(7)语境:英语老师给一名同学在家里上一对一的辅导,老师说让把中考真题从学校拿回来,但是那个学生一直忘记带回来。
句子:A:哎呀,老师,我又没把那本书带过来。
B:你下次能再忘了1,就可以不用学了,多轻松吧!中考就能考满分了。
在以上的对话中,都是在一方总是忘记做某事,而另一方就表现出很无奈、又有点生气,然后就会故意说的气话,说让对方“下次再忘了1”。(7)句中“忘了1”所在的分句可以和假设句“你要是/如果再忘了”替换,后一分句跟的是“忘了”的后果或者是惩罚,或是说反话。整个句子表示一种警告、责怪的语义。
(二)“忘了2”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忘了2”和“忘了3”的“了”语音形式都是[lan],但是之所以分两个“忘了2”“忘了3”,是因为它们的用法有别,表达的语义不一样。“忘了2”与“忘了1”不同的一点在于,就像之前提到的“忘了1”通常用于否定句,和否定词“别”搭配使用。而“忘了2”则通常出现在肯定句中,也是做谓语,其用法是直接表达“某人忘记做某事”,其语义的重心在所忘记的事情上,另外“了”可以省略不出现。并且在现实句中,“忘了2”可以单独出现,并且忘记的事情都可以省略。
(8)啊,我忘(了)带钥匙出门啦。
(9)语境:一个人把买的东西落在卖东西的地儿了。
句子:A:哎呀,忘了2把买的东西拿回来啦。B:操的啥心,赶快回去拿来。
这种用法是很常见的表达,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解读了。
(三)“忘了3”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1.“忘了3”带有反叙实性
“忘了3”中“了”的语音形式和“忘了2”是相同的,只是具体用法相差很大,因此我们将它看成与“忘了2”不同的“忘了3”。
Kiparsky(1970)最早提到谓语动词存在叙实性和非叙实性,1971年将“叙实性”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Leech(1983/1987:427-452)把谓词分为叙实、非叙实和反叙实三类。句子的叙实性质与它运用的句法结构有关,但与主要谓词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叙实性被看成是谓词的一种语义特征。
试比较:语境:我把一个秘密告诉了另一个人,希望那个人为自己保守秘密,但是那个人又告诉了其他的人,我就会很生气。
(10)A 啥人吧,忘了3不给你说那件事了。B啥人吧,早知道不给你说那件事了。C啥人吧,不给你说那件事了 。* D啥人吧,我后悔给你说那件事了。
A、B用了“忘了3”“早知道”表达相同的语义,就是“后悔义”。“早知道”是普通话中具有反叙实性动词。强星娜认为“早知道”可以看成是一个固定化的结构,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对过去虚拟的表达”。
例如(11)早知道让他来出面,事情就好办了(断刃天涯《仕途风流》)。“让他来出面”从语义上来说都是假的,是言者虚拟的情况。但这也是“早知道”表示“虚拟”的其中一种用法。同样也可以作为“假设标记”。
因此“早知道”是具有“反叙实”倾向的动词。“早知道”的反叙实性是由“早”承担的。A、B句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忘了3”“早知道”后跟的句子是与事实不符的,即反事实。而C句是不成立的,因为事实是“已经把事情告诉了另一个人”,而“不给他说这件事了”是与事实不符的,不能直接说出与事实不符的情况。D句是用“后悔+事实”,这也是成立的,表达和A、B相同的“后悔义”。 因此“忘了3”和“早知道”一样具有反叙实性,是反叙实性动词,也可以称作“虚拟标记”。
2.带“忘了3”的句子是违实句
反叙实性动词常见的表达就是引导反事实条件句。普通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可以由“要是……就”“要不是……”“如果”等引导。例如:(12)要是他真的来了,肯定会闹个不欢而散。(13)你要不是对他说了今天上午的讲座,他现在还在被窝美滋滋的睡着呢。这两个句子都是反事实条件句,(12)真实的情况是“他没有来,聚会也没有不欢而散”。(13)真实的情况是“告诉他了讲座的信息”。这两句话的前件和后件都包含了一个虚假的命题。
而“忘了3”句表达的反叙实又不同于反事实条件句。因为反事实条件句需要包括前件和后件两个部分组成,如上例(12),“要是”所在的句子称作前件,后续句则被称作后件,后续句不能省略。也就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必须依赖后续句(后件)才能成立,而“忘了3”句则可以独立表达反事实,而后件可以省略不说。
例如(14)要是刚刚不给他打电话,也许我们就不会迟到。(15)忘了不给他打电话了,害得我们迟到了。例(14)后续句省略掉,条件小句“要是刚刚他没有给我们打电话”不能独立成句。而例(15)即使后续句省略,“忘了刚刚不给他打电话了”也能独立成句,并且依旧表达的是反事实,表示一种后悔的感情。
3.“忘了3”与“忘了2”的区别
用于现实句中的动词“忘了2”和虚拟标记“忘了3”的语音形式一样,并且句子形式也相同,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试比较下面几对例句:
(16)a 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他啦,他一定会很高兴。b 忘了不把好消息告诉他了,他到处给别人炫耀,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17)a忘了晚上吃点饭了,现在饿的肚子一直叫。b 忘了晚上不吃饭了,又该长胖啦。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6)(17)例子中,“忘了”后带的句子前一个是肯定的意义,后一个是否定的意义。一般“忘了”很少后接否定式,一旦后面是否定式,一定就虚拟标记“忘了3”;而“忘了”后面是肯定式时,可能是实义动词“忘了”,也可能是虚拟标记“忘了3”,这样两可的情况很难准确判断。就像上两例中的a。
之前说 “忘了2”句子的表意重点是所忘记的事情,但事情是不是自己希望发生的就不重要了。而虚拟标记“忘了3”的表意重点不是在于所忘记事情的本身,而是在于“忘了3”后面的事情没有发生或者成为现实,又因为“忘了3”后表达的事情一般是说话人所希望发生的,因此就体现了说话人的懊悔和遗憾。
并且“忘了3”在人称选择上是有限制的,主语只限于“第一人称”。首先,因为后悔或遗憾的情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并且主语还可以省略。其次“忘了3”后跟的事情一定是发生不久的。因为对于发生不久的事情还有补救的最大可能,其后悔遗憾的感情色彩才最为浓厚的。因此如果“忘了”后叙述的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那一定是动词“忘了2”。并且动词“忘了2”可以单独使用,而虚拟標记“忘了3”不可以单独使用。
从“忘了3”的使用限制条件来看,可以发现“忘了3”是一个语法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一个词。
三、结语
本文以魏县方言的真实对话场景中经常使用到的口语语料为基础,主要分析描写了作为虚拟标记的“忘了3”的用法和语义功能。“忘了3”用于对过去的虚拟,由于后面的事情是希望发生的,因此表现出“要是没有忘记就好了”的含义。本文对“忘了”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清晰呈现“忘了”的不同用法。
参考文献:
[1]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的“了”——与普通话及其他相关方言、近代汉语等的比较研究[J]语文研究,2007.
[2]曾庆福.论反事实条件句[J].昆明学院学报,2008,(03):52-54.
[3]李晋霞.反事实“如果”句[J].语文研究,2010,(01):53-55.
[4]雍茜.违实句的形态类型及汉语违实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8(01):30-41.
[5]王芳.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0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