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0-09-10 07:22:44方莉玫
今古文创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方莉玫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专注、求精、创新和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有批判继承的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一是找准切入点,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渠道。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95-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以,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滋养作用。此外,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此后工匠精神便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目前,培育工匠精神也是高职院校教育与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目前高职院校还没能找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今后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单纯是“操作型、实践性”的人才,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滋养作用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打造其办学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者对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肖群忠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中指出,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或者所有人身上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徐耀强在《论“工匠精神”》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德国学者罗多夫认为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是“慢、专、创新”,强调稳健、专注和研发,把产品做到极致。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指出“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尽管学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观点有不同表述,但专注、求精、创新和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工匠精神,例如《大学》中有“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天工开物》中也有“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等都体现了工匠对技艺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地钻研与追求。而高职生有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遵循以下的原則。

(一)批判继承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职院校发挥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精髓,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也有许多价值判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其中的优秀资源,使其适应当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需要,符合现代化文明的要求,并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一”观念、“知行合一”的法则、“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探索意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进取意识、“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等内容可以直接运用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去,成为重要的文化滋养。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因此,传统文化也要兼收并蓄,借鉴和吸收多种文化,与时俱进,从而不断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一个人仅仅懂得了工匠精神,并不是真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只有身体力行了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我们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时,以学生为中心,既要重视理论教育,还应注重工匠精神的实践,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塑造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推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以“文化育人”为理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由外而内的文化熏陶浸染。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实施路径:

(一)找准切入点,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应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针对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概括提炼出核心观点、思想精华,贯穿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之中。例如,孔子的“仁学”思想核心是“爱人”。“仁”包涵了“忠”和“恕”两个方面,“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忠恕之道要求推己及人,这样才能达到“仁爱”的境界。同时,孔子认为应该由个体内心的力量自觉推动、生成、达到“仁爱”境界,而非由外部强加给个体。

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以其感染、鼓舞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公众的工匠精神。而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则为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的哲理支撑。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发端、生长、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自然而然遵循着万物本身的规则而行,即“道法自然”。因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应遵循万物的规律而为,不能打破规律妄作为,否则会招致大祸患。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也是如此,只有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创新。

再如,王阳明的“心学”认为知行合一,“知”“行”互相包含、印证,合而为一、不可分割。“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教师可以用该学说塑造学生实干、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思想精华都应有机地融入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渠道

第一,创新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传承载体。工匠精神培育是主体的内化过程,载体的形式往往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因此,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必须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

例如,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既要讲清其思想内容,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由于时空背景的隔阂,如果教师不经过分析直接引用传统文化典籍原文,就不容易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吸收,必须把原著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语言,激发高职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喜欢听、愿意学。 要善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二,创新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实践途径。注重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实践锻炼。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把优秀傳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融入专业活动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培育价值,完成主体对工匠精神的内心认同,并通过行为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加以外化。

例如,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构建体验型的教学实训平台,即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课件、音频、视频等形式通过声、光、电多种手段呈现出立体化效果,引人入胜,增强教学实效。再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创建多维实践平台,一方面,在专业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在专业技能实训和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写作、朗诵、演讲、辩论等文化活动的竞赛,加强人文实践的经历,不断增强主体工匠精神教育的自觉性。

第三,创新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网络教育平台。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也成了教学的主要媒介。一是要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在网上学习参考。二是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学生推送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以上各种举措,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打造其办学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25-27.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1:25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