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埃里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他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人的生存和幸福问题是弗洛姆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也是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他所创立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问题。当代中国正在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遭到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严重异化。如何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丢失原有的传统优良方式,同时还能避免异化的消费引起的不良后果?仔细研究弗洛姆重生存的生活方式理论对此具有非常大的现实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 弗洛姆;生存论;重占有;重存在;异化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45-02
一、弗洛姆生存观的思想渊源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贯穿了弗洛姆思想形成的整个过程,为弗洛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他的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意识只是人心理结构的表层,因而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无意识则对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和其他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过多地强调人的生物特性对人产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批判吸收,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扩展到社会领域,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理论。弗洛姆所说的“社会的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他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
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弗洛姆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弗洛姆认为,异化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的中心地位。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主要是指劳动的异化,指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物质资源却被这些物质资源所支配,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西方社会异化的根源。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们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已经失去了它原始的意义,成了人们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们在劳动中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受马克思异化理论影响,弗洛姆将异化与人的病态心理结合起来,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的异化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而且异化不仅存在于劳动领域,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特别是对重占有生存方式的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马克思异化理论影响,那么弗洛姆的思想可能局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弗洛姆跳出了精神分析的窠臼,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二、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本质内涵
(一)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占有这一生存方式的本质根源于私有制的本质,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是其产生的基础。这一生存方式是排他的,它不需要“我”做任何进一步努力来维护我的财产或创造性地使用它。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对现存存在物包括物质、精神以及人本身的占有和消费,而不是基于人生命活动的创造或自我创造。他们把占有和消费看作生存自然的、唯一可能的宗旨。弗洛姆認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物化现象,是异化结构在人的生存结构中的深化和内化,它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关系都变成了物的关系、消极的关系。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主体和对象都成为物,两者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但是弗洛姆指出重占有生存方式中有一种占有是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例如身体、食品、住房、衣服等,这种占有是可以合理控制的占有,可以称为“功能性占有”,这种占有是合理的,目的是为了能生存。
(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重存在的生活方式是指以存在为价值取向的生存方式。存在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自由和有批判理性。其基本特征是存在的主动性,这里不是指忙于外在主动性,而是指内在主动性,即创造性运用我们人类的各种力量。创造性是每个感情健康的人都需具备的一种性格取向。弗洛姆认为,只有当我们减少占有在生存方式中的比重,不再依靠抓住我们所占有的不放,理直气壮的不劳而获,通过占有来获得安全感的时候,存在方式才会出现。在弗洛姆看来,占有和存在是人类身上存在的两种固有倾向。前者主要来源于人们对生存的渴望这一生物因素;后者来源于人们希望通过与他人联合克服孤独感的内在需求。这两种倾向哪种占主导地位很大程度是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三、弗洛姆生存理论局限性
(一)弗洛姆所设想的以存在为主导的社会模式具有很强的空想色彩
弗洛姆生存思想的出发点是由人的精神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人的生物性需求或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他认为,要克服现代人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方面的深层异化,就要超越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确立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主导地位。他所谓“存在”就是要求人们放弃自我中心,抛弃自私心理,就是使自己到达“一穷二白”的境界,这是不现实的。弗洛姆思想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条件,忽视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因此,从现实社会发展来说,他的思想具有很大局限性。
(二)弗洛姆生存思想方法论的不可行性
弗洛姆希望通过“自我道德革新”将现有的已占有为主导的生存方式向以存在为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的转变。他从个人精神分析出发来改变社会性格,而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本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来达到改变资本主义的目的。这种希望通过道德宣传,唤醒大多数人良知从而改变人意识取向的方法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太过理想化,脱离了现实的轨道,具有严重的空想主义色彩,他试图通过心理革命的方法来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消除异化,建立一个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几乎是行不通的。
四、弗洛姆生存方式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弗洛姆思想中所批判的重占有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中国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过去,每个人都十分爱惜自己的物品,人们购买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今天,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人们随心所欲购买东西,而不管这些东西自己是否需要,为了消费而去消费,人们需要的知识金钱,希望通过消费去解决内心空虚,孤独,寂寞。但这并不能解除,因为在最繁荣的欧洲国家,自杀率、杀人率、酒精中毒率日益增高,显示出了最严重的精神障碍症状。
当今中国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弗洛姆所提出的“重占有”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弗洛姆生存思想警示我们不要重蹈资本主义国家重占有生存方式的覆辙,启发我们更好的生存需要更注重人的真实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注重人类心理健康,鼓励我们开始优美、健康、自然、本真的生存方式,提倡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为我们建立健康而人道的生活方式,迈向健全的社会提供了有益支持。
(二)时代意义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理论对于当今中国有着非常大的现实参考意义。在经济上,弗洛姆强调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充分考虑人们精神需求的发展。当今中国正在实行市场经济,在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存在着各种异化,这些都提醒着我们必须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处理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弗洛姆生存理论中所涉及的主体精神有不谋而合之处。弗洛姆所指的主体精神指人是一切活动的最初目的和归宿,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人这一要义。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也是“人”,突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服务于人而不是物。另外弗洛姆生存思想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发展,这与我国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共通之处。因此重温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有助于加快我们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
五、结语
占有还是存在,弗洛姆区分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在弗洛姆笔下,“存在”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追求幸福的手段;是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与;是去接受新鲜思想和变化,而不必留恋昨天或是担忧明天,好好地活在当下。重存在的人是有能力超越自我牢狱的人,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我,通过表达当下感受建立自己与现实的联系。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灭绝的深渊。虽然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技术革新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如果不改变重占有的生存方式,那么灾难性后果终难避免。
參考文献:
[1]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M].李穆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张方方.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4]徐艳.弗洛姆的生存思想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5]历希超.弗洛姆生存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左丹华.占有还是存在——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
[7]陈悦.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3.
[8]张峥.从自由的逃避到自由的实现——弗洛姆的自由观探析[D].北京师范大学,2012.
[9]Erich·Fromm.Escape From Freedom[M].New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1941/1961.
[10]Kane Robert(ed.).Free Will[M].Malden MA:Blackwell,2006.
[11]Davidson Donald.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Erich·Fromm.The Heart of man[M].New York: Harper&Row,1964.
作者简介:
袁贺,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