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文 刘宝
摘 要 高水平运动队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队建设可以促进全校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运动队的成绩是彰显学校体育实力的一个体现,运动队的风采是展示学校学生精神文明面貌的窗口。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区别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模式,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运动队发展目标与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运动队建设 现状 对策
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立法重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鼓励具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学子参加专业运动训练,运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结合的体教结合的模式,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运动人才,为国家运动队输送人才。同时国家期望以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促进高校体育锻炼氛围,提升全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通过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促进校级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形成健康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正处在不断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社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模式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运动队的建设目标与管理模式也应该因校而异,目前高职院校的运动队建设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类型探索适合我国高职特色的运动队建设模式。本文着眼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与需求,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运动队为例,从建设目标、体育项目分布、管理模式、训练模式等方面分析现状、需求,探索其发展对策。
一、学院运动队管理现状分析
(一)运动队简介
2009年我院开始正式启动运动队长期建设工作,至今我院目前共组建运动队7支,运动项目包括田径、篮球、健美操、综合体能四个常规项目。田径队组建于2009年,同年起开始参赛,每年固定参加北京市大体协组织的春季、秋季两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根据队伍发展情况不定期参加北京市职教系统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队组建于2010年,分为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两支队伍训练时间、比赛时间一致,主教练为同一教师,每年固定参加北京市大体协篮球分会组织的高职CUBA联赛;学院健美操队、体能热力操队成员有交叉,由同一名主教练组织训练带队参赛,自2012年起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大学生阳光体能挑战赛—热力操比赛,2015年起开始组队参加北京市大体协健美操分会组织的首都高校健美操比赛。综合体能队成立时间较晚,2018年应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体能挑战赛号召组队参赛,综合体能队与学院篮球队、田径队队员存在交叉现象。排舞队于2012年组建,由外聘专家担任主教练,学院体育教师负责组织管理训练,参加过全国排舞大赛一次,成绩显著,后因师资情况停止建设,部分队员转至热力操队训练参赛。
(二)运动队组织体系
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管理体制一般分为体育部门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教练负责制三种形式,我院体育不是单独的行政部门,设为体育教研组归属思政基础部,学院运动队由学院统筹计划安排,思政基础部具体负责,制定训练课程、参赛计划;体育教研组具体执行,制定具体训练计划、实施运动队活动等。现有运动队教练员均由学院体育教师担任,负责队伍训练、组织报名参赛、赛事指导等具体事宜。教练员负责上报运动队特长生招生需求计划、队员选拔、训练计划制定及实施、赛事报名、带队参赛、经费预算、队员训练补助等具体事宜,思政基础部協助完成具体事宜。
学院运动队队员选拔途径一般包含特长生录取、体育课选拔、社团选拔、运动会选拔几种形式,学院为支持运动队建设,在招生政策中设置体育特长生录取名额,但近几年北京高职生源普遍偏少,受此影响学院体育特长生录取人数整体较少,仅占12.24%;运动队队员选拔主要是通过体育课选拔方式进入运动队,此种形式占55.1%。此外,入队队员之间相互介绍的形式占选拔途径的12.24%,体育社团招录进队的占10.2%。入选的运动队队员不单独成班,分散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中,因此队员管理难度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类型较多,存在三年制、两年制、贯通培养等多种形式,一般高职学习阶段最长三年。在队训练参赛人数中最多的是大二年级的学生占到51.02%,大一新生占34.69%,大三学生人数比例最少,仅占14.29%,由于大三学生实习任务较重,不在校时间较多,因此能保证训练参赛的人数也相对较少。
(三)运动队发展目标
通过对学院教职工、学生的访问调查得知,学院运动队发展目标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取得荣誉为校争光、增进健康、培养体育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享受体育锻炼乐趣。可见学院运动队发展目标集中在体育道德目标、学生健康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几个方面。
二、学院运动队队员管理现状分析
(一)队员基本情况分析
1.队员入队动机分析
入队动机是运动员投入训练比赛的内在动力,入队动机有多方面因素,从图4可以看出,学院运动队队员进入运动队的原因排名前六的依次是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为校争光、磨练意志、陪伴队友、教练人格魅力。我院运动队队员入队动机与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体育教育的魅力所在。此外,教练人格魅力也是吸引队员进入运动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院及队伍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队员的入队动机,设置好队伍建设发展目标,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和核心素养,保证运动员的入队动机得到正面积极反馈。
2.队员训练经历情况
学院运动队队员入学前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数较多,其中有32.65%的同学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专业的训练,有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同学仅占8.16%,大部分同学接受的是业余培训班及学校短期训练。在运动等级上,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的人数仅占4.08%,无运动等级的人数占到83.67%。
从表2可以看出,学院运动队队员训练经历只有8.16%的同学接受过中级系统训练,46.94%的同学接受过初级系统训练,无任何系统训练经历的同学占到32.65%;在训练年限上,三年及以上训练年限的同学占30.61%,训练1-2年的占20.41%,训练年限1年以内和无训练年限的同学占近50%。统计数据显示,学院运动队队员从生源质量来看,运动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结合入队动机分析,可见运动队单纯以提高运动成绩、获取竞赛荣誉为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在运动队建设目标上也考虑到队员的实际运动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训练动机,合理设置训练负荷。
(二)训练过程管理现状
训练频率、训练时长是保证训练效果和竞技状态的基本保障,一般国内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频次一周至少3次以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运动队在招生政策及管理模式上有很大不同,高职院校运动队的训练频率及时长都普遍低于普通高校。从图6可见,学院运动队队员训练频率每周能保证3次的占40.82%,4次及以上的28.57%,2次及以下的占30.63%。调查数据显示,在训练频率满意度上有65.31%的队员对训练频率不满意,认为训练频率达不到训练需求。造成训练频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队员年级结构分散,高职院校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有实习任务,不在校时间长,因此训练频率无法保证;队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排课时间不统一,学院没有安排固定的训练时间,无法保证训练频率。
训练时长也是保证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训练时间太短达不到训练效果,训练时间太长容易造成机体疲劳、运动损伤及厌练情绪,一般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时长保持在每天2-4小时之间,从图7可以看出,学院运动队队员每天的训练时长2小时以上的仅占24.49%,大部分每天训练时长在1-2小时之间,占57.14%。这与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关系,学院课程每次上课时间基本以2课时连上即90分钟一次为主,队员训练频率每天一练,这就造成了每次训练时长基本也是90分钟。在训练时长满意度的调查上,队员认为每次训练时长可以满足训练需求的人数高达81.63%,运动队训练时长虽然不高,但队员们认为比较适合自身训练,这与队员训练年限、训练经历相关,我院队员运动训练基础不高,过长的训练时长也容易造成运动疲劳及运动损伤。
从图8可见,我院运动队每次训练科目包含内容较全,专项运动技能、战术、身体素质都能涉猎,其中专项运动技能与专项身体素质占比较大,这与我们运动队队员自身运动基础相关,入队前队员训练经历基本处在初级训练阶段,入队后训练内容不仅包含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和涉猎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技战术比例上技术训练内容要高于战术训练内容。队员对训练内容的满意度占87.75%,通过对不满意的队员访谈得知,不满意的原因是因为队内队员运动水平存在差异,教练为照顾大部分队员,设置的训练内容偏简单,不能满足个别高水平队员的训练需求。
从训练频率、时长、内容上分析可见,学院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最大困难是训练频率存在不足,无法满足训练需求,训练时长、训练内容比较符合队员身体素质现状,虽然达不到竞技训练时长需求,但符合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特点。此外,为避免训练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各队训练时间基本集中在早起、晚上、周末等业余时间训练,因训练场馆有限,业余时间与普通学生存在场地冲突问题,因此运动队训练效果不佳,这也是近几年学院运动队成绩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竞赛管理现状
学院各支队伍参加赛事的级别主要是以北京市级比赛为主,每支队伍每年至少参加一项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分项赛事,参赛频率相对较低,参赛级别以市级比赛为主。竞赛保障是竞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含竞赛经费、竞赛保险、配套团队三个方面,竞赛保障体现了学院对运动队的支持态度,也是切身影响竞赛成绩的重要环节。
学院竞赛经费一般包含训练补助、竞赛奖励两个部分,器材保障归纳到教学器材经费中去。学院出台了竞赛管理规定,按照文件执行标准,每次训练补助15元;竞赛奖励按照参赛级别、获奖名次和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运动队学生对竞赛经费,满意度为59.18%,访谈中得知,学生对竞赛级别及获奖名次的认定存在不满意现象,体育竞赛按照规定一般录取前八名,学院规定对团体赛事按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形式划分奖励级别,这与体育竞赛名次录取规则存在偏差。
学院所有学生均具有意外伤害保险,运动队参赛时学院不在单独给学生上竞赛保险,学生对竞赛保险满意度为68.98%。运动竞赛存在运动损伤风险较大,竞赛保险是运动竞赛管理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学院、教练、队员都应加强重视,建议学院在竞赛期间额外为运动员增交一份竞赛险。
配套团队是运动队竞赛可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水平的运动队除教练团队外,还设置有营养师、训练师等,在高校高水平队中也很难配齐,高职院校运动队中一般团队包含领队、教练、助理教练、后勤保障人員。我院体育老师人数少,每支运动队只配有一名主教练,竞赛期间其他体育教师临时担任助理教练,后勤保障人员临时借调基础部行政人员担任,配套团队不充足。队员对配套团队满意度为46.94%,认为一般的占40.82%。学院师资现状、经费额度、社会资源有限,完全按照高水平运动队完善配套团队存在客观困难,学院运动队参赛频率不高,建议在运动队参赛期间制定参赛方案,组建竞赛期间的配套团队,以保证竞赛过程的安全、有效。
三、学院运动队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教学目标,优化运动队发展目标及项目布局
新时期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贯彻“四位一体”发展目标,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设置,从“体育道德目标、学生健康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学院运动队发展目标,不以竞技成绩为单一目的,落实培养高道德素养、强身体素质、高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健康体育校园文化氛围。
根据学院现有师资力量、体育环境、学生锻炼现状优化运动队项目分布,将类似项目分类整合,打造精品运动队。例如将操类、体育舞蹈类运动队整合,集中师资,提升教练员综合执教能力;将体能队与田径队整合,提升队员综合身体素质。此外,联合学生体育社团,将优秀体育社团项目足球社团与运动队建设项目融合,增加学院足球队项目。
(二)加强运动队训练常态化管理,保证训练频率、优化训练科目
训练是竞赛的基础,重视训练管理,优化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加强运动队招生宣传,重视学院中职、贯通培养学生的人才选拔,加强运动队后备力量储备。
训练频率、训练时长、训练内容是训练管理的重点。体育教师作为学院运动队的教练员要不断提升自身执教能力,提高训练计划制定能力、实际训练指导能力,多参加专业培训,开拓视野;学院要重视训练频率,保证训练频率是有效规避免竞赛损伤的重要手段,建议学院统筹安排课程,每周设置固定时间作为训练队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要根据队伍人员实际情况实现动态化设定,训练时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运动员设置不同的训练内容,并及时监测训练效果,保证训练内容合理、科学、有效。
(三)重視参赛管理,加强参赛配套团队建设
竞赛成绩是运动队的建设目标之一也是运动队建设的评价手段之一。加强竞赛管理对运动队建设非常重要。学院出台的面对全校职业竞赛的竞赛管理方法,里面涵盖了体育竞赛管理条例,但由于专业竞赛与体育竞赛赛制和形式的不同,有些细则存在不明确的现象。建议学院根据体育竞赛的特点,出台专门的体育竞赛管理规定,对运动队参赛进行全面的、规范的管理。
后勤保障是参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竞赛成绩的保障措施之一。建议学院加强训练硬件设施、训练和比赛服装、营养供给、医疗保障的重视。定期检测维修更换训练设施,保证训练的安全性;为不同的运动队采购专业的训练服装和比赛服装,参赛服装是彰显学院风格的一面窗户,统一专业的运动服装既能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又可以展示学院风采;保证竞赛期间的营养补给,为训练和竞赛提供安全的医疗监测和保障,为学院运动队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付颖,春田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2]房高建,高职院校特色运动队的建设及管理[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7):153,137.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