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的转向

2020-09-10 07:22柳锐敏
今古文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本质

柳锐敏

【摘要】 哲学从雏形发展到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古代到现代,它是呈阶段性的发展态势的。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本体论阶段,二是近代认识论阶段,三是近代人类学阶段。伴随着从本体论到后来的人类学的转变,哲学也相应地经历了三种转向,分别是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以及技术转向。这里是通过对技术工具论、技术实体轮、技术建构论以及综合技术观进行简要分析来理解技术哲学的转向,并进一步去分析技术哲学转向后,技术哲学在新时代下的发展。

【关键词】 技术哲学;技术转向;本质;反本质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49-02

对于技术,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技术发展之初,人们对它的态度以及应用并不是大开方便之门的态度,相反,技术哲学面临着诸多反对和压制,有来自上层统治者的,也有来自社会公众的。古希腊的学者们对于技术的研究并不少,但是当时的人们更偏重于思考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亦是如此,君子往往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坚持“学而优则仕”,学习技术的往往是一些匠人的后代,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会的技艺也被认为是“奇淫巧就”。随着历史的巨轮不断向前推进,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人们开始重视技术。在这种趋势下,社会对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对技术的包容度也越来越强。直到现代社会,技术已经彻底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出现了对技术的依赖。面对这种现状,人们越发重视对技术活动进行深度反思。

一、对技术的态度及相关理论研究

马克思,和韦伯对于技术的态度并不是彻底性的批判,马克思更多的是强调技术在资本的运作下,技术成为了与劳动者势力相对的一种武器。韦伯则是认为,在大的社会关系在,人们由于“物化”这一普遍特征,导致人们被控制。不同于前面二人,海德格尔明确地提出技术是一种“解蔽”。学界也往往将海德格尔看作技术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与海德格尔的态度不同,弗朗西斯培根对于技术本身,是充满希望的,但是他也有意识到技术另一方面潜在的威胁。他曾利用一个古希腊神话中以主人公的故事试图来隐喻技术,体现出技术的双重性以及在技术发展下与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众所周知,技术是有双重性的,一方面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众多的物质储备,也使得当下社会不断发展,文化有层次性的提升,可以用于医疗,军事,交通,等各方面。另一方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存在着威胁,化学毒品的出现,现代化战争等,这些对人类社会的创伤是非常大的。培根式的担忧其实是对人类是否会重蹈伊卡洛斯的命运的担忧。

关于技术理论的研究有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技术的本质、根源与意义,第四王国理论,实用主义技术论,技术文明论,存在技术观,技术批判理论,技术系统论,技术行动学,装置范式论,自主技术论,建构主义技术论,实现技术论等。诸多的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使得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出现。而它在理论构架完整后,技术观也有了几次转向。技术观是人们在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着分歧的研究者们对研究的问题产生的基本共識,并对这一技术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反思。期间,主要经历了三个转向(1)经验转向。新海德格尔主义者,新批判理论家,后现象学针对的是具体的技术或问题。面向社会和面向工程是他们的一个主要依据。技术哲学关注的是社会成果。(2)实用主义转向。鲁莱特,唐娜,哈拉维,布鲁诺,拉图尔,他们研究的主要是具体的技术和实践。(3)伦理学转向。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第一个人物。着重关注技术如何将人从技术中解放出来。奥特加,海德格尔,是第二代技术理论发展着,呼吁人类要注意技术创造出新的方式。尤纳斯 杜尔宾,试图在解放与约束中找到新的方向。荷兰技术哲学增加的影响力与工程哲学的兴起。

二、不同时期下形成的技术观

本质主义的技术观。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有针对性的阐释对技术的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技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人的生存是有局限性的,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技术的出现刚好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回应。对于技术的研究,最初人们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这种观点是很普遍的。在物言物,技术不分好与坏,它是中性的。对于技术工具论者来说,技术是人用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一种操作系统,无关于善恶,仅仅是人类目的的工具。这些理论在古希腊时期是可以考证的。工具论技术观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技术本身与价值不相关。二是人作为有价值与否的判断者,技术与价值中,人的地位更为重要。在18世纪时,人们的技术实践规模不断扩大。自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中叶,工具论是当时关于技术的流行观念。这种观点也常面临挑战,因而有对这一观点的批判反思。

认知是不断推进的,研究者们在对工具论技术观进行批判反思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技术也并非是“中性的”,它同时拥有“目的”“手段”。在现代技术的实践活动中,技术与应用不可分,由此,技术价值论应运而生,也被人们称为技术实体论。这一理论在批判技术中性论的前提下,也强调技术相对于人的独立性。他们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主张技术就主次关系上并非仅是作为一个工具附属于人。在实体论者看来,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力量,更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总的来说,持技术本质论的学者偏重从技术本体论着手不断进行追问,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坚持理论发展的规律性。且社会制度本身对技术也承包容态度。

反本质主义技术观。技术建构论在芬伯格是批判理论中的重要人物。他对当下的技术理论进行分类“工具类”和“实体类”。这两种理论就“技术是否价值中立”产生分歧。“工具论”重视技术的内在价值,而“实体论”则是相反。但都属于本质主义,主张所有事物通过观察他们的变化的表象及规律,可以找出他们的实质。

技术建构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欧兴起后发展到全世界。研究内容主要是技术的形成,以及影响技术形成的因素。技术建构主义者认为技术服务的目的并不单纯,它也包含着政治偏见以及可预见性的价值。技术建构论倡导技术研究的经验转向。对芬伯格而言,他既不将技术看作工具,也不将技术当城市独立于社会的外在力量。技术设计既与社会有关,又与公众参与有着密切联系。芬伯格秉承着对工具论和实体论的批判,提出了他的工具化理论,分别是“初级工具论”和“次级工具论”。从最基础的认识到实际的应用技术,这是区别技术实体论和技术批判理论的重要分界线。

综合的技术观。技术哲学在经验转向中发展成了技术建构论。在此之后,又对技术有新的理解方式,就是从实践的方面来理解技术。戈德曼、麦金、佩斯都有提出相关概念。戈德曼认为技术是一种由决策支配的行动,麦金则是指出,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佩斯在《技术文化》这本书中,明确地从技艺、组织和文化等三个维度进行描述。辛普森也通过时间的维度来撕开座位实践的技术。他发现技术已经被实体化了。总的来说,走向实践的技术观的意义在于(1)由抽象转为围观,(2)以实践去研究整合技术工具论和实体论。(3)为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问题,学会区分“技术”和“技术的”。技术伦理也逐渐兴起。对技术的应用伦理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开始兴起,主要针对应用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社会必须处理技术引进社会后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因而,应用伦理学对技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除了上述提到的伦理学的两个领域之外,近年来,工程伦理也开始逐渐兴起。其内容聚焦于系统的描绘普遍伦理规则和职业规则。

三、新时代下技术哲学的发展

通过对本质主义观和反本质主义观,技术建构论以及综合技术观的分析,来了解技术哲学的转向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对技术研究的态度由最初的积极乐观转为消极悲观,一直到后来的辩证看待,这些都是对技术态度转变的过程。对于现阶段的我们,需要明确技术哲学现今专注的三个问题:(1)技术到底是什么?(2)如何看待和评价技术对当下社会中人类以及未来生存情况的影响?(3)明确与技术的关系后,作为人类,应该怎么做?这三个基本问题可以清晰地界定技术哲学。只有明确了基本问题,才能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把握好方向。现阶段的技术哲学是由许多不同的观念支撑起来的,除了一些基本的哲学论和方法论之外,技术哲学往往站在与社会相反的自然界的角度去探討一些在社会发展中,在技术应用下产生的新问题,但就这一研究方向,学界也有学者质疑其本应属于科学哲学,这就需要技术哲学研究中更加注重对自然界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去总结。只有建立起足够的理论框架和基础,才能去面对外在的质疑,用理论研究的事实和实践作为最好的回应。另外,也要注意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性,在加强基础逻辑性完善的同时,以具体科学问题为基础,进行更加复杂的技术哲学研究。最初的技术哲学,多是以国外流行的思想为主导研究内容的,而现如今的技术哲学充斥着中国特色。国内的学者在研究技术哲学问题时,也结合国内技术发展形势,及时针对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反思,做到了结合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这种研究成果既是对国内研究人员自身研究水准的一种提升,思想上得到了丰富的同时,伴随着出现的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加的广泛。除此之外,在分析技术时,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现实生活出发去系统分析技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差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这些对技术的反制约性。这样,才能便于我们对技术以及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相关课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成岗.西方技术观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0(04):

60-67+158-159.

[2]马金良.新时代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研究[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战略实施协同融合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9:9.

[3]李嘉琛.新时代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青年,2020,(03):77-78.

[4]高海青.从物化批判到技术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12.

猜你喜欢
本质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作为一种文化的校庆:本质、功能及其发挥
追本求“圆”剖析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模型类比 突出本质 思维自然
巧制“鸡尾酒”,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