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悲剧美学的审美内涵之“人性之美”

2020-09-10 07:22陈欣
今古文创 2020年25期
关键词:电影

陈欣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灾害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讲全国共享在线开放课程《电影中的悲剧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文化通论》,研究方向:美学与20世纪文化理论。译注《唐诗三百名篇与佳句》,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东方美学原理》、“华大博雅”文学史系列教材《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外国文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多次荣获省部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

【摘要】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悲壮故事。尽管常常深陷泥沼、面对苦难甚至是死亡,悲剧主人公仍然勇敢地自我决断、感受他们身处的社会和环境,从中思索人生和未来;将自己在刹那间迸发出的生命火花,燃烧成熊熊的火焰,用人性之美的光辉点燃自己、升华人格、震撼他人,表现出巨大的悲剧审美价值和审美内涵。电影《血钻》《绿里奇迹》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凸显了人性之美在悲剧冲突中的审美价值:支撑人们前行的,正是根植于人类心中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关键词】 电影;悲剧美学;审美内涵;人性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04-05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悲壮故事;在社会的狂澜和生活的旋涡里,人类个体由于情感和欲望的驱使,与社会环境发生强烈的碰撞,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深情眷恋,从中体现出自己的整个人格和社会、审美价值。

尽管常常深陷泥沼、面对苦难甚至是死亡,悲剧主人公仍然勇敢地自我决断、感受他们身处的社会和环境,从中思索人生和未来;将自己在刹那间迸发出的生命火花,燃烧成熊熊的火焰,用人性之美的光辉点燃自己、升华人格、震撼他人,表现出巨大的悲剧审美价值和审美内涵。

一、《血钻》——悲悯与救赎

这是一部带有商业片色彩、充斥着满目的杀戮和无辜者的鲜血,实际上却是带着悲悯与救赎情怀的电影,片名《血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非东部的塞拉利昂,陷入了长达11年的内战,原因就在于当地丰富的钻石资源。美丽而平静的非洲大陆,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影片一开始,就指明了非洲动荡的原罪:象牙、橡胶、石油、黄金、钻石,这些都是人们贪婪的焦点。而在战争期间的塞拉利昂,所有的钻石收益,都落入了叛军的口袋,用來购买军火,每一颗钻石,都沾满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鲜血,直到2002年内战结束。

男主人公丹尼,是个战争贩子,专门从事钻石和军火买卖。丹尼被称为“非洲的白人”,他属于这个地方,内心深处却极其厌恶这里,想要逃离。当丹尼只有九岁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母亲被强暴后杀死,父亲被斩首后吊挂在谷仓。他从小就作为雇佣军,卷入了一场场充满贪欲的战争。为了活下去,他学会了丛林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他的双手不是干净的,但心中却总是怀着希望。可是,在那个被上帝抛弃的地方,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救赎。

丹尼19岁时,被寇兹上校看中,磨炼成铁血的战争机器,并教他走私钻石。寇兹和他的雇佣军,一方面卖军火给叛军,一方面又受雇于政府抢夺钻矿,大发战争财。用寇兹上校的话说,非洲的红土“是鲜血染成的”。

丹尼不愿意一辈子被寇兹上校控制,他瞒着寇兹,想自己单干,攒够一笔钱,离开这个把自己变成魔鬼的地方。

丹尼走私失败,被关押起来的时候,无意中得知,渔夫索罗门·梵迪,手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粉钻。他觉得希望来了,决定找到那颗粉钻,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索罗门拒绝与他合作,绝不透露粉钻的下落。无奈之下,丹尼只得答应帮索罗门找到在战争中失散的家人。

战争中的难民太多了,仅仅靠丹尼和索罗门,是无法找到索罗门的家人的。

丹尼想起了有一面之缘的女记者曼蒂。曼蒂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不顾生死,屡屡奔赴战争前线。

她的目光是悲悯的、博爱的,也正因为如此,她永远处于危机之中。曼蒂想要血钻的第一手资料,她也同情索罗门一家的遭遇。

在曼蒂的帮助下,索罗门很快找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却悲痛地发现,儿子被叛军抓走了。索罗门给儿子取名“Dia”,在塞拉利昂克里奥方言中的意思是“昂贵”。

他决心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找回儿子。

在丛林中,他们遇到了一位致力于拯救孩子兵的教师,他教孩子们唱歌、认字、游戏,过正常的生活。

他认为,人性本善也许并不是事实,没有人知道究竟该怎样做,但“好人坏人的差别是他们做的事,只要坏人发挥爱心,也有意义”。受到他的启发,丹尼逐渐认清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当索罗门终于找到了儿子,狄亚却已经被叛军洗了脑,抽烟、喝酒、吸毒,成为一个麻木的杀人机器。

狄亚用全然陌生的目光看着爸爸,竟然还喊叛军来抓他!叛军用狄亚的性命威胁索罗门交出粉钻。

当他们终于挖出了粉钻,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却发现,狄亚正用枪指着他们……索罗门尝试用爱唤醒儿子狄亚:“你是伟大门德族的狄亚·梵迪,你是热爱足球和学校的好孩子。你妈妈非常爱你,她在炉火旁边烤大蕉,煮棕榈油炖肉。还有你妹妹,和新生的小宝宝。牛群也等着你,还有野狗叭布只听你的话。我知道他们逼你做坏事,不过你并不坏。我是你父亲。谁爱你?你要跟我回家,再当我的乖儿子。”狄亚慢慢放下枪,父子俩相拥而泣。

丹尼呼唤朋友的直升机来接应他们,可是直升机不能承载更多的人,朋友让他甩掉索罗门父子。

丹尼不是没有过龌蹉的心思,他曾经想独吞粉钻。可在生死关头,他更愿意遵从自己的内心。其实,早在丹尼把记账本交给记者曼蒂的时候,他就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

现在,在与叛军的搏斗中,丹尼已经中弹了,生的机会渺茫。他愿意把这珍贵的生存机会留给索罗门;他不能实现的梦想,可以由索罗门来实现,他不能看到的和平,可以由索罗门来代替他。

他最后看了一眼壮观的景色,打电话给记者曼蒂,拜托她帮助索罗门一家,和她做最后的诀别。丹尼的鲜血慢慢渗入非洲的红土,他抓起了他为之奋斗的红土,平静地面对死亡。

劫后余生的索罗门,来到了伦敦,看着橱窗里熠熠闪光的钻石项链,心中一片悲凉。他终于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为了祭奠那些消逝的生命,用鲜血染红的血钻,索罗门作为血钻罪恶的见证人,勇敢地站到了法庭上。钻石商人凡德坎因为“血钻石残杀人命”,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响。法庭上庄严的声音在回响:“国家的自然资源属于该国人民,我们不能为了利益或消费,盗窃或剥削他们的资源……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声音。”

人类的贪婪,使美丽的非洲大地笼罩着死亡的阴霾。可是,仍然有更多的人,勇于揭露真相,面对残酷的现实,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影片最后,打出字幕:“2003年1月,40个国家签署‘国际钻石原石认证标准机制’,目的是抑止冲突钻石的流通。但是非法钻石仍然流入市场,消费者必须坚持购买非冲突钻石。塞拉利昂终于获得和平。目前非洲仍有20万名孩子兵。”

对于丹尼这个悲剧人物,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别林斯基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包括情欲、感情、愿望、认识的独立而特殊的世界:可是,这些情欲、感情、愿望、认识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构成着人类天性的财富,一切人共有的东西。因此,谁具有更多的普遍事物,谁就更富有生命;没有普遍事物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一个人的个性如果是普遍事物的表现,他就会渴求亲人的同情、爱情的战栗般的陶醉、友谊的温柔的幸福,就会渴求感情的骚动、生活的风暴和险恶的考验,对障碍进行斗争。”

丹尼的悲剧精神和他在悲剧斗争中的表现正符合了这种普遍事物的表现,这种人性之美在悲剧冲突中凸现出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绿里奇迹》——善良与怜悯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历来有很多争论。

在悲剧作品中,有许多揭示人性之恶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理查三世》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从而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不过,在很多悲剧作品中我们能更多地体味到人性中的正能量、人性中的善和美。

事实上,人类从远古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是因为人性善和美的力量,在引导我们、支撑我们前行。

电影《绿里奇迹》中,几位主人公身上闪现着人性之美的光辉,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懂得人性中善良、博爱的伟大之处。

故事发生在1935年,冷山监狱E区,一个专门看管死刑犯的地方。E区监狱的地板是绿色的,每一个从死牢走向电椅的死刑犯,都会经过那片绿色的区域,所以死囚的“最后旅程”,也被称为“绿色旅程”。

在这个绝望之地,看管死囚的一共有5个狱警:保罗·埃吉克、特维格、豪威、斯坦顿和佩西。保罗·埃吉克是狱卒主管,他奉行的理念是:保持冷静,避免给死刑犯们太大的压力,让他们能够平静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这一理念,一直得到了狱卒们的支持,他们和他一起,默默地守护这座死牢,帮助保罗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尽管面对的是罪大恶极的死刑犯,保罗他们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尽可能地帮助死囚们完成他们临死前的最后心愿。

这些狱卒让死囚艾南在行刑的前一天,见见他的女儿和家人。他们了解死刑犯戴尔的压力与寂寞,默许戴尔和小老鼠金格先生为伴,并答应在他死后帮助照顾这只小老鼠。他们会为所有的死囚进行生命最后旅程的预演仪式,为的是在真正的死刑到来时,他们没有那么焦虑和害怕。

最重要的是:他们冒着失去工作和进监狱的风险,将监狱的囚犯带到监狱外,救治哈利病入膏肓的妻子……

可是,不是所有的狱卒都是心怀善念的。新来的狱卒佩西,就与其他狱卒格格不入。

佩西是空降到这所监狱的,有一个做州长的姑爹,他明明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却特意选择死囚区,就是因为他有着嗜血的暴力的倾向。佩西冷酷、粗心、暴躁,却又愚蠢、胆小怯懦、欺善怕恶。

电影中有多个镜头表现佩西的人格缺陷:

佩西趾高气扬地拽着新到的囚犯,大声叫喊“死囚,死囚来了”,刺激关押囚犯脆弱的神经。

在遭到嘲笑之后,佩西手中的铁棍毫不留情地将嘲笑者暴露在外的手指敲裂。给死囚戴尔带来希望和寄托的老鼠金格先生,跑到佩西身边,佩西狞笑着,将它一脚踩死。不仅如此,佩西还故意在执行死刑时,不将死囚头套里的海绵蘸水,让死囚在接受电击的时候,电流没有被直接导入大脑,活生生地被烤焦……而真正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佩西却不是被吓尿了裤子,就是直接傻掉,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目睹佩西种种恶劣行径的死囚约翰·克菲,终于难以忍受他的残暴,约翰利用他的特殊能力,让佩西失控,杀死了另一个恶贯满盈的死囚威廉比尔,佩西从此精神失常。

而比尔,是这个监狱里罪孽最深重的那一个。比尔在抢劫时杀了三个人,包括一个孕妇,而且他毫无悔改之意,不斷地挑起监狱里的各种矛盾,挑衅狱警,用各种恶劣的方式对待所有的人。他同时也是杀死那两个被误认为是约翰杀死的小女孩儿的凶手!

而操纵一切的死囚约翰·克菲,却是最不应该成为死囚的人。他身形巨大,所有的人都得仰望他。

可是,他的身上,却没有丝毫的暴戾之气。约翰有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他的感觉十分敏锐,能感应到身边人的痛苦,看到暴戾之人施暴的场景。

他拥有强大的治愈功能:他治好了狱卒长官保罗的膀胱炎,挽救了死囚戴尔那只奄奄一息的小老鼠金格先生,让保罗的朋友,哈利的妻子,从绝症中康复……

约翰·克菲的神奇的力量,带给周围的人以治愈,自己却无时无刻都陷入在痛苦之中,因为他可以看到别人犯下的罪孽。约翰可以看到身边罪犯令人发指的罪恶,这些时刻困扰着他,让他惧怕黑暗,难以入眠。

约翰在被作为罪犯抓起来时,他正在案发地点,抚着两个小女孩的尸身,痛苦的哀号。他反复地说:“我尝试挽救,来不及了。”

然后,就任由别人误解他,没有任何抗拒地被人带走,以谋杀罪逮捕,送进了死刑监牢。

约翰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克菲”,和“咖啡”的读音很近。而他,就像咖啡一样,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可是自己却背负着世人犯下的罪恶,痛苦地在人世间辗转挣扎。所以,从一开始,约翰就放弃了为自己申辩,他选择沉默,在世人的误解下死去,因为他实在无法承载这世上难以承受的苦难。

而在他死亡前夕,他也尽他所能,帮助他所有能帮助的人们。当他走出监狱,去帮助哈利的太太的时候,他捧起了监狱外大地上顽强生长的青草,贪婪地闻着大自然的芳香。他厌恶罪恶,他爱的就是那种温暖和芬芳!

对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排斥和抗争是人性的正常态度。人人都渴望生活得幸福和生命的永恒。

但面对永生,人们却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人,珍惜现实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的长长久久;有的人,寄望于后世,以现世的禁欲和苦行主义,希望来世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约翰·克菲与他们都不同,他拥有永生的能力,也拥有超过常人的神异力量,可是他,却选择了接受死亡,放弃长生。

可能,这正是因为他内心中的善良和怜悯,让他在见惯了无数的黑暗和罪恶之后,内心难堪重负,以死亡为手段解脱自己。

约翰·克菲虽然死去,但他身上闪现着的伟大的人性光辉,却感动着无数坐在银幕前的人们,约翰·克菲在绿里这个集中了世上最丑恶东西、最为让人绝望的地方,创造了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根植于人类心中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情与守护

如果美丽是一种原罪,那么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莲娜似乎就背负着这样的原罪。

电影来自于男主人公雷纳多的叙述,那时他尚年少,在西西里岛的一个濒海小镇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初次见到她时,我只有12岁半,那一年,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有了第一辆单车,车架来自英国,齿轮来自德国……”

那一天,他见到了刚来到这个岛上的美丽女人玛莲娜。

在夏日的阳光下,墨索里尼歇斯底里的演讲声中,她披着波浪纹的黑发,穿着白色的裙子,踩着高跟鞋,静静地穿过鼓掌的人群,少年的呼吸仿佛在某一刻停住了。

玛莲娜是刚调到卡斯泰镇的拉丁文教师“聋鬼”的女儿,她的丈夫尼诺和她结婚后一个月就应征入伍,留下她和年迈的老父生活。

全镇的男人都为玛莲娜疯狂,全镇的女人都因为妒忌她的美丽而痛恨她。

刚进入青春期的雷纳多爱上了玛莲娜,总希望自己能尽快长大,还偷了父亲的西裤去改小——小镇上的传统是穿西裤才算是成人了。

他经常偷偷地爬上玛莲娜家的窗户,看她在干什么,幻想着各种与玛莲娜在一起的场景。

无意间,雷纳多成了玛莲娜整个悲剧故事的见证人和旁观者,他透过小孔看进去,玛莲娜孤寂地抽着烟,踩着缝纫机,随着唱片里的音乐,搂着丈夫的相框,跳着舞,然后孤单地入睡……

不久,有消息传来,玛莲娜的丈夫在战争中阵亡了,她成了寡妇。

雷纳多悄悄地走进玛莲娜的家,发现玛莲娜躺在床上哭泣,他轻轻地发誓,要好好地守护玛莲娜。

当小镇上的人散播玛莲娜的谣言时,他用各种方法报复:吐痰在那人的杯子里,撒尿在那人的皮包里,砸破他家的玻璃。

但是,一个孩子是无力把握一切的,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镇上出现流言,说玛莲娜淫荡成性,和镇上所有的男人都有染,流言传到玛莲娜父亲那里,他气愤地与玛莲娜断绝了来往。

玛莲娜在承受丧夫之痛后,又面临了生活的困顿。

驻扎在小镇上的一位年轻军官喜欢上了她,并与自称是玛莲娜的未婚夫、前來占便宜的牙医发生冲突,但在法庭上这位军官则声称和玛莲那只是朋友关系,让玛莲娜深感失望;帮她打赢了官司的律师,哄骗了她的身体,却在母亲的施压后不愿和她结婚。

生活困苦、无法存活的玛莲娜只好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面包、砂糖、面粉……她就像浮萍一样,随风摇晃,无所依靠,她剪短了乌黑亮丽的长发,沦落风尘。

德国人来了,玛莲娜染了金发,去接待德国人;镇里的男人来了,她去接待镇里的男人……美国人来了,小镇上的人们一起欢迎美军,为了表达他们的正义之心,表现他们的狂欢,这伙人砸开了妓院的大门,把玛莲娜拖到大街上殴打、凌辱,在众目睽睽之下,撕破了她的衣服,将她的头发剪得斑驳丑陋,这一刻,小镇女人们的怒火得到了发泄,她们男人心里的女神,现在成了一个落水狗!

人群在喧闹,在欢呼,只有雷纳多紧抱自己的臂膀,伤心地看着玛莲娜。玛莲娜包着头巾,孤独地登上了前往墨西拿的火车,没人理睬她,只有雷纳多骑在单车上,看着列车缓缓驶离。

时间慢慢过去,小镇似乎回到了以前的日子,一个断了右臂的男人从汽车上走了下来,有人认出来,他就是玛莲娜的丈夫尼诺·史寇第。

原来,他在战场上负伤,被盟军俘虏,并没有阵亡。回到家里的尼诺,发现物是人非,他寻找自己的妻子玛莲娜的下落,得到的却只有奚落和嘲弄。

直到有一天,尼诺捡到了一封从窗外扔来的信件,上面写着:“亲爱的尼诺·史寇第先生,恕我没有勇气和你面谈,这几个月我有了一点勇气,却依然怯懦。我是唯一知道尊夫人真相的人,这里的人只会造谣中伤她,但请相信我,你的妻子玛莲娜对你忠贞不渝,你是她唯一深爱的人,这是实情。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但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你死了。我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她上了一列开往墨西拿的火车,祝你好运。”

当天夜里,尼诺背着包,带着希望,也登上了开往墨西拿的火车。雷纳多的爱在这时,变成了伟大的同情,他在兑现守护玛莲娜的承诺,他希望玛莲娜得到她应该拥有的幸福。

一年后,人头攒动的广场上,大家突然安静了,独臂的尼诺走过广场,挽着他左臂的正是玛莲娜!她还是那么沉默,但是变得素净,仿佛不染一丝风尘,在她的脸上,已经有了岁月的风霜。

在市场上,女人们评论着不远处的玛莲娜:她眼角都有鱼尾纹了,她好像长胖了。

女人们开始热情地向玛莲娜问好,玛莲娜也礼貌地回应问候,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除了在一旁见证了这段故事的雷纳多。

玛莲娜的背影逐渐远去,雷纳多的声音再次出现:“岁月匆匆,我爱过很多女人,当他们紧紧拥抱我时,问我会不会记住她们,我会说:‘是的,我会记住你。’但我从来没忘记的,是那个从来没有问过我的人……”

原罪是指人生悲剧和苦难的根源在于罪孽,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与生俱来的罪。

玛莲娜因美貌而获罪,似乎又因秀色秋进而解脱,这并不正确。

一直以来,玛莲娜是用她惯常的沉默和冷淡在抗拒和躲避世人的不公和命运的多舛,这是她唯一的抗争武器,也是她悲剧精神的体现。

雷纳多作为青春期的少年,最初的出发点是对玛莲娜的欲望和冲动,但是在见证和旁观玛莲娜的悲剧命运之后,他原来出于本能的欲望,开始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爱——爱是长久的守望和忍耐,爱是伟大的同情和守护,这也是人性的伟大之处。

社会是一个人类共同体,由无数的人类个体组成;人的个性、个体的世界是独立的、特殊的,但群体的世界却包含了每一个人的情感、欲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天性的共同财富。

个体的人性也许充满了原罪,但群体的人性却始终朝着真善美前行。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正是对亲情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对友情的依恋,让我们能够经受住生活的风暴、命运的险恶,不断进行抗争,又在抗争中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尼采.悲剧的诞生[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