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历代传唱不衰。到今天,仍然是戏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牡丹亭》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一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本文认为《牡丹亭》所表达出来的青春生命意识觉醒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根本原因。汤显祖创作的天才般优美曲辞也是重要原因。更有历代表演者刻苦钻研,深入探究,将剧中人物演活,培养出一代代知音观众。因而,《牡丹亭》作为场上之曲与案头作品都达到极致,自然永葆青春,传唱盛而不衰。
【关键词】 《牡丹亭》;经典;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09-03
四百余年來,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所获得的声誉可谓数不胜数。一部剧作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盛演不衰,传唱不绝,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汤显祖以其天纵之才塑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杜丽娘形象,更有其对美好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而感动着一代代的读者、观众。《牡丹亭》中的优美曲辞,也是家喻户晓,让人品赏不绝。
《牡丹亭》作为场上之曲,清扬婉转,丝滑入耳,十分优美;作为案头作品,情景相生,画面感强,更蕴含着甚深的哲理思考。毕竟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去追求些什么?更何况,在最美好的青春时期,最有价值的东西又是什么?这是历代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杜丽娘从她生活的时代处境出发,做出了抉择,可谓九死而犹未悔,生生死死皆为情。这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透过时代的棱镜,今天看到的则就不仅仅是一个情字,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意识觉醒,一种为美好理想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求索之路是每一个人在个体生命走向成熟的时候,必然经历的抉择。杜丽娘形象的价值意义也就超越了时空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一、生命永恒,青春可期
汤显祖一生可谓仕途不得意,在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回家后,就绝意仕途,醉心戏曲创作,笔耕终老。汤显祖一生创作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最为世人推崇,历代传唱不绝。汤显祖本人对此也是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也称赏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①足可见《牡丹亭》在当时产生的轰动效应!《牡丹亭》内蕴的情思哲理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佳作。作品通过演绎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穿越时空,表达出人间共同的美好理想追求。剧中洋溢着浓烈的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曲曲折折的浪漫主义爱情理想追求,都感人至深。这也构成人类共同体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因而能引发读者观众的情感共鸣。人间代代都有回声,遥相辉映,构成一曲雄壮的追求自我幸福的人生之路。
杜丽娘成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里,在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诱发一批批文人墨客品赏不绝,赞叹不已。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②
汤显祖在这篇经典序言中明确指出杜丽娘追求情真之爱超生死、超时空的价值和意义。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是超越制度拘束,超越时代限制,也是超越生死界限的。尽管人作为生物体无法实现这样的情真终极追求,但是精神不死,青春永恒。即便杜丽娘逝去,但是她的理想,她的精神魂魄,她的价值指向是永恒的。她三生石上的精魂能够通过一代代生生不息的后继者发扬光大。这也是作品超越时空散发出的永恒哲思之光。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必然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遏制的。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性地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而把人发展的各种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且依次上升: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社交需要;四、尊重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各种需要中最基本,也最强烈的一种。③
由此而言,杜丽娘的人生理想追求已经超越了低层次的生存、安全等需求,而是人生自我实现的追求。这也从人自身发展中揭示出汤显祖塑造的杜丽娘形象所具有的普遍人类价值和永恒意义。人之所以为人,是超越了低级浅层次的生存需求之后,对更高人类理想的追求。这种理想是代表着人类的共同情感需求的,因而具备了超越时代乃至时空的价值意义,也就是达到了哲理认识的高度——成为永恒的规律性认识,具备不朽的价值。
黄岳洲在《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分析说:“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④
也确实如此,人类发展前进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自己个性精神行为的绽放。这才构成一个成熟的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
在传统社会里,众多的杜丽娘们在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时候,她们的抗争就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因而也就在后世的林黛玉们心中诱发出涟漪,更是在后世的女性解放史上绽放光芒,指引着众多女性为理想而冲锋陷阵,肉体可以逝去,但是精神永存。
二、诗情画意,美不可言
《牡丹亭》中《游园惊梦》这一出的妙绝之处,历来为人称赏。其优美的曲辞中也给人以留恋不舍,回味无穷的悠长魅力。如: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⑤
这种娓娓道来的优美曲辞,描述出杜丽娘的生活困境,是极有震撼吸引力的。这也是极为切合古代闺阁女性生活的真实情景的。这些词曲的优美之处关键是将传统的诗词画意景色融汇其中,读来声情并茂,绵长悠远,回味不绝。这就不仅是舞台表演中,精彩让人瞩目,更是作为案头作品,也吸引人恋恋不舍。极高的传唱度,极强的阅读审美体验,《牡丹亭》就成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观众读者们都极为推崇的经典作品。
如上所述,《牡丹亭》道出了人类哲思,具备穿越时空的力量,因而它的接受者们也就不仅局限在一时一地一个时代,而是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各个群体都乐意接受的对象。杜丽娘的动人形象和《牡丹亭》的优美曲辞、永生不灭的哲思也就具备了永恒的价值意义。再如: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⑥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⑦
【隔尾】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⑧
汤显祖《牡丹亭》中这样的优美词曲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不难发现这些曲辞极具中国诗词的诗情画意审美内蕴,巧妙地化用诗词,极大增添了戏曲的文化品位,而发声演唱也能使人明白。曲中的唱词和宾白也都能极为切合人物身份。杜丽娘作为仕宦大家小姐,阅读诗书,文化水准较高,因而引经据典,文辞优雅。侍女春香文化水准较低,说话直白淡雅。无论是谁,她们的语句基本都符合人物身份,做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语言典型化。这是极高的成就。
徐复祚《曲论》曾说:“文章且不可涩,况乐府出于优伶之口,入于当筵之席,不遑使反,何暇思维,而可涩乎哉!”
在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的金科玉律韵律要求之下,《牡丹亭》曲辞中有些地方就不那么合乎曲律。因而,这点也遭到后世人的一些批评。其实,综合看来,这方面恰恰是汤显祖的才华突出之处。
汤显祖曾在《合奇序》中说:“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苏子瞻画枯株竹石,绝异古今画格。乃愈奇妙。若以画格程之,几不入格。米家山水人物,不多用意。略施数笔,形象宛然。正使有意为之,亦复不佳。故夫笔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证圣。自非通人,谁与解此……夫使笔墨不灵,圣贤减色,皆浮沉习气为之魔。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毋为乡愿。” ⑨
由此而言,文学家们的创作才情一旦喷薄而出之时,也就是灵感突然降临的时候,怎么会因为格律问题而遏制情感的抒发呢!沈璟严守格律而创作才情不足,这也是一个反面例子。人们都渴望汤显祖和沈璟的才华能够二美并具,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才干历练,兴趣爱好是各个不同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怎能把过于完美的东西要求在古人身上呢?
同样,更多的人则是肯定赞扬汤显祖优美的曲辞成就。《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因而可以说,直到今天,在阅读《牡丹亭》时,在享受文字的飨宴时,在品味那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时,那缠绵秾丽的人间至情,仍然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不由得让人惊叹为天人之作。
三、折服拜倒,大师传承
正是因为《牡丹亭》至情的人生追求,打动着著名的戏剧演员们,乐意投身其中。他们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品味自身情感中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却又为人共同认可的一个杜丽娘。
因而可以这样说,任何剧作如果没有一代代大师的传承,或者大师们适应时代的不断创新,必然不能长久。而一部剧作要想获得大师们青睐,那又该是多么的优秀出色,又该是多么的直击人心、让人爱罢不能!《牡丹亭》做到了,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牡丹亭》绝对出类拔萃,大师们绝对慧眼识珠,更有观众的雪亮眼睛,那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瑕疵的。在此略举数例,以斑窥豹。
《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在昆曲大师们的历代传唱中时时创新,如尚小云先生在昆曲《游园惊梦》演出是按照清代曲谱打谱的,咬字清晰、行腔纯脆。与梅兰芳先生、以及后来的昆大班相比,尚先生演出的昆曲《游园惊梦》依然经典。因而,《牡丹亭》在表演中悠扬回旋的独特声韵在这些名家身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戏曲表演的“泛美化”是指戏曲表演活动调动各种艺术美的力量,进行造型和抒情的独特方式,是规定戏曲表演形式和美学个性的最基本的艺术规律之一。
戏曲表演就是把每一个泛美程式都凝聚为形象的神和情,用泛美的意象语汇把形象诗化在他的精神境界里。这就是“程式化”规律要求演员的艺术创造——“化”,这是艺术表演的极高境界。
正是这些优秀的杜丽娘表演大师们各具风采的演绎,才使杜丽娘形象妩媚多姿,活跃在戏剧的舞台上,活化在觀众心中,成为一代代大师们传承的精神家园。自然这些都需要一代代戏剧爱好者们不断传承,进而发扬光大,才能继续使杜丽娘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戏曲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代表着一代天才的宏伟创作。一代代大师们传承光大此部名剧,也是对汤显祖这位大师的最好纪念。
注释:
①(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154页。
②(明)汤显祖著:《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③弗兰克· 戈布尔(Frank Goble)著:吕明、 陈红霞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④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5—1197页。
⑤(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⑥(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⑦(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⑧(明)汤显祖:《牡丹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0页。
⑨(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2页。
作者简介:
裴玉,女,河南南阳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