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福霖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10-048-01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体育运动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发挥运动训练的积极作用。部分高校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展现出运动团队缺乏科学化管理、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高、学生的兴趣有待培养等现状。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加强,以实现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运动 训练 有效性
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身体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重要的方面。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培养拥有优良身体素质的人才的重任,这就让做好高校体育训练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训练囿于传统训练模式的巨大惯性,急需进行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校体育训练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而为社会不断输送能够满足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内涵及必要性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活动,通过一定的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体育专业技能。2020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强调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体育运动训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运动训练的有效性,通过组织实践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训练对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想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将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技能训练相结合,提高运动训练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
二、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研究
(一)进行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身体素质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拓展训练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要真正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基于此,在进行运动训练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设置训练项目,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力求做到科学施策。首先,在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用相对简单的、开放性和实际操作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后续参与其他活动打下基础。其次,拓展训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可以适当引入一些高难度动作,但高难度的部分应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素质的锻炼项目。最后,在对拓展训练内容规划的过程中高校还要丰富学生的锻炼需求,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添加个性化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尊重以人为本,强化动态实践
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学生是教学训练的主体,他们是体育训练创新的直接受益人。因此,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改进训练环节。在制定体育训练计划和方案后的具体实践中,要建立避错和纠偏机制,做到能够根据训练效果反复打磨修正,让计划和方案持续得到优化,促使计划与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让体育训练创新真正能够落实。
(三)明确体育内涵,轉变教学思维
目前,我国仍然实行应试教育。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和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人员一是应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的理念,将二者有机结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二是体育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二者之间的内涵和规律,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三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四是体育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增添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稳步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阴雨天无法开展室外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比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详细介绍比赛过程中的一些运动技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亦或是组织学生开展纸板过河等益智类团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力量的强大。
三、结语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相关管理者要意识到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性,根据各地高校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措施,加强对体育运动训练的投入,努力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鹏.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6):135-136.
[2]张高参.探索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动[J].科技资讯,2020,18(13):163+165.
[3]周勇.高职体育教学运动员训练疲劳与恢复情况方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6):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