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的“经”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荀子之前,《诗经》称“诗”或“诗三百”,到了荀子,《诗》开始产生“经”化效应。荀子宗《诗》为经,以《诗》教化,传《诗》及后,开启了诵经传统,使《诗》由文学立场转向了经学立场。通过梳理及深入分析荀子对《诗》“经”化发展的诸多努力,试求在此基础上重估其诗说价值。
【关键词】 荀子;《诗》;传诗;诗经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29-02
荀子,名况,战国末赵国人兼儒学大师,约出生于公元前335年,以性恶、法后王、王霸并举与礼法并重自成一派。荀子汲儒、法于一体,宗儒而重法。在《诗》学“经”化研究史的进程中,荀子要比之前儒家的两位圣贤孔孟更加创发独见。在儒家学派中,将《诗》推向经学立场,在先秦时期中当推荀子。
一、宗《诗》为经,强调“诗言志”
荀子在《诗》《书》《礼》《乐》是圣人之道的阐释中提出了著名的“诗言志”理论。《儒效》篇云:“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何谓“志”?许慎《说文解字》谓:“志,意也,从心之声。”唐杨倞注云:“是儒之志”。①儒学专著及其传人所著录的战国秦汉间的传诗文献多次提及“诗言志”。但据实际考证,《礼记 · 闲居》篇,“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假托孔子之言阐释了志、诗与礼的贯通表达;《乐记》篇所录,“诗言其志也”,确考收辑成书已在汉代;而《庄子 · 天下》篇也说:“诗以道志”等记载则为“汉儒古注误入正文所致”。②
可见,通过诸多文献的整理分析后,可以说荀子是儒家第一位郑重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大师。从荀子开始,“诗言志”正式成为儒家的理论宣言。
那怎么深入解释荀子提出的“诗言志”这一论述?他所言的“志”又具体如何理解?在《儒效》篇中,荀子提出《诗》以“圣人之道为归依” ③,同时将其与《书》 《礼》《乐》等经典并列,且进一步具体阐释了《风》《雅》《颂》之别,“ 《风》取是以节之也;《小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取是而光之也;《颂》取是而通之也” ④,将圣王之道融进儒家经典,将国家治理与诗言志的理论内蕴连接起来。荀子不只建构了“诗言志”的理论内核,而且在其著作《荀子》中通过引诗和论诗实践了这一理论。《王制》篇,引《诗 · 周颂 · 天作》阐释了周大文二王推行“大治”从而奠定岐山之基业,“天作”一词,《毛诗序》解释为“祀先王先公” ⑤,与此观点类似的还有南宋朱熹《诗集传》中记载的“祭大王之诗” ⑥,二者虽在周代世主的具体王公指向上存异,但都把祭祀的主体看作是人。后代学者中的清人姚际恒,于其专著《诗经通论》详细记载此为“岐山之祭” ⑦,还进一步印证了祭奠的对象应是岐山。据可考文献,将岐山视为祭祀圣地的可能性很大。《王制》篇,荀子仅取大王、文王二人,源于经创岐山之业的九代周主中大王、文王二人的贡献最为卓越。荀子引《周颂 · 天作》一诗指出圣王应合乎天道,奉行王道,才能成就帝王大业。荀子将诗之志的价值体系与天下兴亡的政治紧密联为一体,充分表明了尊《诗》为经的学术取向。
二、以《诗》教化,推行“王霸兼重”
董安国先生《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对春秋战国诸子论诗、引诗进行了具体考察,据其统计看,《荀子》引《诗》有83次(包括《风》11次,《大雅》32次,《小雅》25次,《颂》8次) ⑧,在诸多子学典籍中引诗最多,体现出荀子比以往的儒家学者更为重视《诗》的教化与政治功能。可见,荀卿比孔孟更强化了《诗》的教化功能,其论诗的功利性愈加明显。荀子引诗可概括为“以经注我”和“以我注经”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在《荀子》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据统计有60余处,表现为先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引经据典”以证己说。后者反之。这两种引诗形式都突出反映了荀子诗学功利性的特点。
荀子取《诗》证言,重在教化。首先,使人正心诚意,独善其身。《修身》篇,《诗》曰:“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⑨,荀子引《小雅 · 小旻》一诗的目的在于促使君子规避利弊,修养道德。再如《儒效》篇,荀子引《诗 · 大雅》中《文王有声》与《桑柔》的词句,论述了儒者应当内心意志坚定,在朝廷、官府与民间,仁爱利人。同时指出,君子要懂得审慎地措置自身,郑重地对待民风习俗,重视德行的积聚和磨炼,这样百姓就会归服。其次,使君臣各尽其职,按“礼”行事。《大略》篇, 《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诸侯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衣裳穿整齐就跑,这是诸侯与大臣之间的一种交往礼制。
荀子引《诗》更注重对荣君贵主的规诫,他说“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紧接着荀子引《诗 · 小雅 · 出车》表明天子召见诸侯,诸侯按礼制应马上准备朝见,诸侯大夫要荣君尊主,依礼就制。最后,荀子引《诗》,着重反映了“王霸兼重”思想。
君主实现王霸,当以义信为道。《强国》篇,引《大雅 · 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二句指出帝王要隆礼尊贤,爱民好士;《王霸》篇,荀子引《诗 · 大雅 · 緜》中的诗句,将国家的礼制比作霜雪和日月,旨在说明礼制是国家治理的黏合剂,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曲折周到的治理。《君子》篇,荀子引《小雅 ·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⑩,表明了天子领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要能够以义信为标准任用人,才足以容纳天下的贤能之士。
三、传《诗》及后,开启“诵经”传统
作为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在当时學子之间负有盛名,于经典传授系统中处于核心,不可避免将对后代儒生引诗、解诗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诗》的功利性于荀子实现极致,也将《诗》推向了“经”的位置。
在《劝学》篇中,荀子明确地提出学习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开始,荀子对《诗》的理解阐释颇为深远,尤其值得注重的是他对汉代四家诗的重要意义。本文限于篇幅,仅取毛诗一例试作深入分析。
关于鲁、齐、韩三家诗的传人、传主的生平事迹和师友承续,班固《汉书 · 儒林传》一书都做了详尽的载录,但对毛公其人、毛诗以及其学术流派的具体传承发展记载的却极为简单,这与当时汉代重三家诗而轻毛诗的学术倾向有关。班固于他的另一著录《汉书 · 艺文志》中也有对此的记载,他说“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⑪毛诗学派虽一向以子夏为宗,但“自谓”一词不觉使人怀疑其宣称是否取得了同时代其他学派的认同。试想若毛亨、毛苌确为荀子弟子,若西汉年间毛派学者宣称荀子为学派传人,那《汉书 · 艺文志》本应记为“自谓子夏、荀卿之传”。
因此,荀子传《毛诗》之说,子夏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基本上不能成立。这一点也可以在《荀子》中找到依据。荀子标榜“隆师、贵师”,那么在《非十二子》中就不可能出现“子夏氏之贱儒也”。《毛诗》是否源于荀子一脉,仍存在争议,但至少由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毛诗》学习参考荀子诗说是符合实际的。《儒效》篇荀子征引《小雅·角弓》一诗,阐述了小人争取爵位不谦让,互相埋怨导致自身危险加剧,《毛诗》中与此存在相关的文字著录,“比周而党愈少,鄙争而名愈辱,求安而身愈危” ⑫,二者对《诗》的解释完全相同,《毛诗》借鉴了《荀子》诗义。再如《大略》篇中,荀子引《小雅 · 无将大车》两句诗论述了慎重选取朋友是成就德行的基础,这与《毛诗》中“大车,小人之所将也”的相关记载大意基本相符。《毛诗》虽引诗丰富庞杂,但荀子传《诗》的努力与贡献更值得肯定。
荀子将《诗》提到“经”学的地位,同时提出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促进了汉代儒家诗教的确立,荀子诗说的“经化效应”是中国传统经学文化研究史上不可绕过的一环。
注释: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3页。
②钱穆:《庄子纂笺》,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0页。
③洪湛侯:《诗经學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2页。
④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2页。
⑤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⑥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25页。
⑦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26页。
⑧李国新:《对荀子诗教的探讨》,《民风》,2008年第6期,第121页。
⑨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页。
⑩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1页。
⑪班固:《汉书 · 艺文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708页。
⑫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班固.汉书·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作者简介:
贾彩秀,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