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因创作近千首教育诗,也被人们称为大众诗人。先生的诗是他个体生命的外化,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真诚表达。先生深信教育是国家大计,从教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智慧。重温先生的教育诗,对“小先生”有热忱的期望,对“大先生”有深切的期许,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限的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 教育诗;教师;小先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09-0047-02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孔子曾告诫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不学诗,无以言”,说明儒家有诗教的传统,同时诗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语言表达与社会活动。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夫子育人的投入与执着。近古稀之年回鲁国整理六书,兼以教学,执教近四十年,爱生忠诲,可见夫子对教育的坚守与认真。可惜,孔子“述而不作”。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著作颇丰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赤诚之心,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德行兼备的人才,堪称教育人的典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培养德行兼备的人才?先生眼中的教师和学生具备什么特质?可以到他的教育诗中去寻找答案。
一、陶行知的教育诗
陶行知先生无比珍爱自己的诗歌:“行知师,爱他自己的诗稿,甚于爱自己的生活教育论文,甚于爱他自己的生命。”逝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整理自己的诗稿。先生认为,诗歌是诗人真实生命的自然流露,是心中炽热情感的外化表达,是胸中高洁志向的真实坦露。作诗的人,要把生命放在诗里。有真情,有感发,有美善的诗,才鲜活、动人,且潜移默化地感化与教化读诗之人。如果说古典诗歌是阳春白雪,那先生的诗就是下里巴人。他自己也说“只要人民能接受,听得进耳,背得上口,都是好的。”相信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的教育诗里,有诗人的真情与热爱、有教育家的智慧与情怀。
正如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遇到两个学生为一小事对骂,便写了一首《骂人》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受先生启发,一名聪明大胆的学生也作了一首《打人》诗:“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先生生动的“诗教”,学生机智的模仿与化用,流传至今,给今天的教育人无限思考。
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呢?学生本以为会听到啰唆的批评,大段的说教,结果几句朗朗上口的诗就道出了“文明礼貌,彼此尊重”的道理,可见教育儿童还是用儿童化的语言为上,用浅显易懂的诗歌教化或感化儿童,节奏明快、简短清晰且蕴含智慧。从此,该校学生之间很少出现骂人、打人的事了。可见,“诗教”效果显著。诗如何内化为先生的一种精神食粮?诗教如何成为先生的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呢?先生首先要爱诗,更要爱育人的事业。
二、教育乃一大事业
先生在《自勉并勉同志》这首诗中,就表达人当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决心与勇气。“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当教育人有了立德树人这份坚定,有了做一大事的使命,便有了不怕困难、不怕奉献、不怕艰苦、不怕孤独的勇气与决心,便有了学高为师、积极进取与不断学习的榜样引领力量,更有了言传身教、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的典型示范精神。
先生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处处提倡“生活即教育”;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育如此重要!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学习上进的过程中,如何培养扎根生活的“三好学生”呢?如何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使学生健康向上,不断成长呢?在小学,面对一个个活泼天真的儿童,需要尊重儿童,走近儿童,关注儿童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更需要开动脑筋,创造儿童易于接受的诗歌、故事或者育人内容,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学习中的大大小小事,皆可入诗,皆可创作,皆可润心,皆可化人。
当先生们带头对大千世界足够敏锐,对草木鸟兽都能关心,对松竹山花都有感觉,那还会忽视生活中,教育中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儿童吗?当先生眼中有儿童,儿童感受到先生的爱与关怀,同样也会学着先生的样子,解放眼耳鼻舌身意,拥抱多彩生活,那真的生活的教育才会得以发生。当脱离儿童生活,偏离儿童体验,远离儿童语言的说教少一点,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诗文多一点时,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才会大大提高,育人的审美性与艺术性才能水乳交融,育人的过程性与生活性才得以真实呈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才能够稳步落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扎扎实实锤炼儿童的品德与个性、培养儿童的性格与习惯,真真切切为儿童谋发展、求进步。
三、人人争做小先生
什么是“小先生”?陶行知先生这样说:“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就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这里的“小先生”,不是“长者为师”,不是“尊者为师”,而是以知识掌握的先后和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先生就写诗歌颂三岁半的“张先生”《送三岁半的张阿沪》:“我是小娃,床上滚冬瓜,妈妈教我,我教妈妈的妈妈。”这样一位还在懵懵懂懂年纪的孩子,这样一个乐于学习,活泼有趣的孩子,在“滚冬瓜”的游戏年华,学了东西马上去教身边的外婆,可见小先生的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先生表扬“张先生”的同时,更希望榜样的力量可以召唤更多的“小先生”。
小先生不仅可以影响身边的年长者,还可以教化周围的同龄人。用学生的力量影响同龄人,影响班集体,影响家庭,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对学生价值的肯定,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激发。小先生确实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同龄人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加上平时同学之间交往频繁,相互了解比较多,容易有共同语言,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帮助与指点。在这种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中,小先生们学会关心同伴、学会与同伴相处、融入班集体,从而培养小先生们的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展示个体才华和集体生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先生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充分运用小先生,不仅可以提高小先生个体的素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更能提高小先生所在家庭的素质。从而培养一批批人人喜欢、社会需要、乐于助人、好学上进、颇有影响力的“小先生”们,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师肩上责任重
小先生身后站着“大先生”,教师要培养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小先生——教学做合一的人,想必一定有“爱满天下”,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的教师榜样。教师教孩子们《努力》做个积极向上的人:“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努力向上进,先把脚步儿站稳,再把方向儿认定。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的近。千万不要回过头来,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战胜困难全靠要自信。努力,努力,创造个好命运,自己的力量要尽。”教师鼓励、关爱、尊重并相信学生,用诗教导学生稳步发展自己,传递积极向上的重要性,传达认准目标的紧要性,传授自信自立的必要性。
教师责任重大,教师们如何把青春留住,培养更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学生呢?陶行知先生的《长青不老歌》说“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偶萌烦恼,念梅百遍。不急不息,法天行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服务最乐,手不释卷。思想青春,何可不变。愿師少年,立在前线。”先生眼中的教师是效法天地、自强不息的君子,有博爱之心、和颜悦色、平易近人、不厌学、不厌教,乐于服务儿童、常与青年在一起等等特点。可见,先生对教师是有期待的,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教师想要一世到老葆有一颗年轻的心,呈现饱满的精神状态,就需要时常和青年人往来。先生喜欢与青年人通信,尤其喜欢和小孩子通信。完全不像今天,成人普遍漠视儿童,忽视儿童的表达,轻视儿童的心声,藐视儿童的价值,无视儿童的需要。这也启示今天的教师,眼里有儿童,心里有敬意,手下有分寸,把儿童当成和大人一样人格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形成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教学相长的友好师生关系,从而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基。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诗还有许许多多,比如耳熟能详的《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用简短的诗句勉励儿童打破依赖性,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先生的教育诗不能一一尽说。其教育诗中承载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这样一种大教育观,需要大教育家,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去实践。先生的诗里,处处见热诚,见真心。这样一位全心全意做教育,满心欢喜为儿童,重知行合一的多面手,不只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励桃子桃孙们,用“大先生”的精神,担当起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用心育人,为爱写诗。用儿童的话语教儿童做人,用儿童的心声促儿童发展,为儿童的健康向上定目标,为儿童的幸福人生打基础,扎扎实实在生活教育中塑造德行一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26.
[2]刘党桦.由陶行知先生的“诗教”说开去[J].辽宁教育,2016,(6):54.
[3]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00.
作者简介:
黄婷,女,湖南常德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在读,深圳市龙华区清湖小学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