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墨香 源远流长

2020-09-10 07:22顾浩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笔法书法教学字形

【摘要】楷书,《辞海》形容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得名。楷书始于东汉年间,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书法家有“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教师可借助统编语文教材六下中赵孟頫《三门记》碑帖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楷书、深研笔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书法教学;笔法;字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3-0074-04

【作者简介】顾浩,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并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不少人认为书法课就是写字课,其实除了练习写字,书法课还可以体验书法的优美,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课以统编《语文》教材六下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中赵孟頫的书法《三门记》(局部)为例,窥探书法这一门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书法教育是人的教育,这里的人既指的是书法家,也指向学习者。文化的传承也不仅仅是写几个汉字。赵孟頫戏剧性的一生需要被正名,字帖背后的文化韵味需要被了解,赵体楷书笔法的结体圆润、遒劲秀美,字形的呼应、舒展、流畅、妥帖,也需要被点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赵孟頫的人物形象,感受赵体的“遒媚”书风。

2.培养学生对书法文化的研究兴趣,体验中国汉字的文化美。

3.初步学会赏析赵体楷书中“笔法”与“字形”的特点,并尝试临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赵孟頫赵体楷书“笔法”与“字形”特点。

难点:了解赵孟頫人物生平,感悟其书写技法。

【教学过程】

一、畅游书法长河,掬起一捧星光

师:书法是传统文化历史长河当中的一颗明珠,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近楷体。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作品,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图1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2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图3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图4赵孟頫《三门记》(局部)。

预设:欧体笔画粗细变化小,端端正正;柳体笔画中有很多尖角;颜体横细竖粗,笔锋开始都是圆头;赵体善用连笔,看上去流畅潇洒。

师:比对一下四位书法家作品中的“横”“撇”“捺”(见图5),找出不同。

预设:欧体圆润秀气、柳体精瘦挺拔、颜体沉稳有力、赵体秀润潇洒。

师:“四大家”中三位都来自唐代,赵孟頫是元朝人。元仁宗评价他:唐有李白,宋有苏轼,今朕有赵子昂(赵孟頫,字子昂),与古人何异?可见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之高。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三门记》(局部)(见图6)。

【设计意图】临帖先读帖,然而小学生受自身认知影响,读不准也读不透彻。启功先生也不赞成小学生去读帖,所以本环节仅通过对比“四大家”字形上的不同,帮助学生形成书法审美意识;借助“大”“天”两字中的“横”“撇”“捺”的区别,感知书法家们的笔法差异。

二、弱水只取一瓢,尽尝其间滋味

师:常言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赵孟頫既是文化传承的先行者,又是技艺精湛的书法大家,先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他。

【资料链接】

赵孟頫为人:玉石俱焚的“死”和隐忍沉默的“活”之间,赵孟頫选择了后者。赵是南宋国姓,赵孟頫却做了元朝的官,虽说他的这个“赵姓”如同刘备这样“中山靖王之后”一样,难以考证,但赵孟頫依然吃尽了口诛笔伐的苦。有些东西比个人的生命要更加重要,空气、水还有文化……

赵孟頫活着是有价值的,他的活着换来了元朝文化的高峰。他以一己之力,扛起元朝文化圈的大旗,没有他,元朝时期汉文化传统的断裂是可怕的。有了他,元朝时期的中华文化得到发展,且依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赵孟頫书法: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的“遒媚”二字适合形容赵孟頫的书体典型特征,“遒”是苍劲,而“媚”是妩媚。赵孟頫的作品轻松、优雅、恬静,呈现一种柔和之美,是书法艺术与实用价值融为一体的典范。

师:读帖前,先来“识”帖。我们所学习的字帖来自哪里,又是什么意思,大体上可以怎么读?先了解一下。

1.默读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由来。

玄妙观是位于苏州的一座道教宫观,原名三清观,元朝时曾受到皇家敕命更名并赐御笔匾额,观内道士为了隆重庆祝这一盛事,决定对观内殿宇进行重新修缮,遂邀请当时的文人牟嗽(yan)为之撰文,赵孟頫一同被邀请亲笔书写碑文并篆额。当然,今天我们在课上看到的字帖被称为“纸法帖”,是用纸在石碑上摹写出的底本。

2.解读文本内涵,了解作品的意思。

《三门记》(局部)释义:天地开辟后,在连接天地的大转轴上运行,乾坤是它们的门户,太阳和月亮出入,经过太阳运行的轨道,卯酉是他们出入的门户,所以建设道观都要模仿天象,外边围墙连接,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横列,里边重门开合……

3.划分停顿符号,读出作品的节奏(见图7)。

(提示:中国古代行文的规矩是自右向左,自上而下的。)

《三门记》(局部)赏读:天地阖辟/运乎鸿枢/而乾坤为之户/日月出入/經乎黄道/而卯酉为之门/是故建设琳宫/摹宪玄象/外则周垣之联属/灵星之横陈/内则重闼之划……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从书法家的生平以及《三门记》创作由来引导学生走进书法文化;通过解读书法作品,让学生从认知层面走近书法作品。《迷信由于误解》中说:写完长篇大论,读的人全不认识,那就失去了文字沟通语言的作用。文字总要和语言相结合,总要让读的人看的人懂你写的是什么。写完之后人都不认识,再好的书法也只是一种“天书”。

三、向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师:读帖怎么读,赵孟頫认为可以从字形和笔法上下功夫。现在,我们就以《三门记》(局部)为例,归类学习“读”的技巧。

1.“读”字形。

(1)感知汉字外形的“几何美”

预设:“開闢”两个字可以撑起四个角,看起来像正方形,“乎”整体看起来像是菱形,“出”像是三角形,“而”像是梯形,“象”则像圆形。

(提示:繁体字对于书法的意义:我们现在所写的简体汉字是由繁体字演变而来的,毛笔书法采用繁体字更显字体的浑厚。如“開闢”二字,看繁体结构,我们就能猜想到其隐含“打开”的意思。)

(2)感知汉字结构的“建筑美”

左右结构:课本中节选部分的字,大多左边偏旁和右边部分大小一致,如“故”“设”,所以他们的高低也基本一致。这种取法可以使结体平正、从容: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有长笔画的字,所有的长短笔画都处于长笔画之内,如“酉”;

左中右结构:这部分字必须平正,不能有过分的倾斜。比如“琳”“鸿”;

上中下结构:上下两部分没有特别长或者可以伸出整体范围的笔画,比如“宪”;

2.“读”笔法。

(1)看位置起笔

(2)看角度行笔

(3)看长度收笔

赵孟頫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看起来有动态的美感,也是赵体笔法的特点之一。

举例:①“之”的两种写法;②“為”与“鸿”的点画(见图8)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搭建书写的“引桥”,将抽象的书法技艺具象化,通过整体把握外型特点、拆开看细节布局来了解字形;通过观察书写起笔、行笔、手筆的轨迹来感知赵孟頫的笔法特征;通过对比,使得学生了解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的特点。

四、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墨香点点,书法的文化从历史的源流中走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应该走近每一个学生的身边,让我们向赵孟頫学习,临写他的《三门记》。

1.姿势有讲究。

提出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师(指导握笔姿势):第一步自然伸出手掌,大拇指向上;第二步将无名指和小指稍微弯曲,手掌要平;第三步将毛笔放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最后大拇指按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向上最佳。

(提示:以毛笔为中心,检查一下握法: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中指勾住笔,无名指顶住笔,小指扶住笔。)

板书:捏 勾 顶 扶

2.临写有方法。

师:字帖放在靠近的位置,以便观察;对字帖的笔画、结构在书写的格子里的位置、角度、长短、粗细等做到心中有数;边观察边临写,注意运笔的提按、缓急。

(提示: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尝试脱离米字格临帖或者悬腕悬肘临写。)

3.比照有顺序。

(1)查找问题

(2)对比观察

(3)发现差距

(4)及时调整

师总结: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是虚实相生的,京剧也有假嗓子和真嗓子之分,而书法也有藏锋露锋一说。写毛笔字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而且能锤炼心性。譬如做人,既要有锋芒毕露的勇气,也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愿点点墨香常伴于身,愿优秀传统文化恒久流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定位是一堂书法文化课,临写体验必不可少。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正确的坐姿与握笔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临写的过程中应先观察再思考,横向比较发现自己笔法的不足;当然,从写字到做人,从书法到育人,引领学生在提升文化修养之余,培塑高尚的品格,也是书法教学中应有的担当。

猜你喜欢
笔法书法教学字形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添一笔变个字
《左传》笔法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