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该课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修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路径
探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对大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基础理论有利,对精简和优化讲授内容有利,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
一、当前高校思修课存有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加的丰富、形式更加的多样、搜索更加的方便、信息真伪更加难以辨别,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也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政治意识、道德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形,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实际,与大学生本身的发展联系不紧密,例如职业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由此造成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一定要对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出及时的更新,充分运用网络优势,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迷茫仿徨的时候,才会反省自已在道德方面的缺失,而这些缺失本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已经讲授过的。教育应当具备预见性,既然已经预见到学生将来将会面临的问题,就应当把这些问题及时的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不可以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1]。
(三)不重视对学生思修课教师的培养,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当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然而,从整体上来讲,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授的即联系生活实际又联系热点话题但是又不失理论深度、讲课风格幽默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师比较少,由此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是呆板、枯燥无味、不符合实际,能够把思修课讲授成功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如今讲解思修课的教师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些。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不重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只有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修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
(一)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健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案,为大学生讲授以十大主题为横向视角,以心理学、伦理道德、民法学和刑法学为纵向解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以便于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十大主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言论自由、劳动关系、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婚恋关系等。
(二)加强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修课课程体系之中融入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开发和设计,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因为教材重点是以文字方式进行静态性的表述,在理论传播与知识传播方面的没有显著的障碍。然而,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教材就有着显著的局限性,这是由于教材体系处于静态而实践教学处于动态,需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够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好的协调两者。所以,任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教材体系之中的理论与内容转化成为实践项目,以便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会对转化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相同的教材体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转变成为不同的教学体系,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思修课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所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以及感染力。
三、结束语
高校思修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并不只是内容、方法的转化,而是要针对思修课的时效性、特殊性,把其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信仰与思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可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更多的空间。思修课教师应当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采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校思修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阿巴拜克热·买买提.民族地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6).
[2]瓦尔木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7(19):128-129.
作者简介:杨运娟(1982-),女,汉族,河南辉县人,学士,本科,河南科技学院高职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助教,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