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纵观当下碎片化的古诗文教学,在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快速提升。而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出现是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这也正符合陶行知所讲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本研究以苏轼词作群为例,进行不同议题组合的群文赏读探究,通过“分类集群—知人论诗—读写共生”等步骤,提高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品质,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 群文阅读 苏轼 读写共生
一、分类集群连“线”,构建阅读生态
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大多都是单篇教学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缺陷,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快速提升。而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出现是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下面以北宋苏轼的词“1+N”分类集群为例,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
1.選题的教学背景
教学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使用“1+6”式《走近苏轼专题阅读》的群文阅读模式。
2.连线其他多篇诗词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围绕中心议题,让群文形成一个多面的立体结构,即要着眼于群文文本的内在意蕴,将其纵横勾连,引导学生在语言场中提升思维品质以及对多个文本的阅读整合能力。因此,本专题在课内一篇的基础上,选择不同阶段的六篇词作构成一个专题阅读群。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1073年(熙宁六年)正、二月间。背景及主题: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作于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背景及主题:东坡来到密州,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情意绵绵的悼亡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背景及主题:作者在密州任知州。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背景及主题: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遇风雨,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表现出潇洒旷达的一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背景及主题:在黄州江边的赤壁,对历史,对人生,对宇宙,展开伟大的歌咏。他的词拓展到了抒发宏伟的志向。
《自题金山画像》,作于1101年3月。背景及主题: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既有对当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百感交集。
二、知人论诗筑“场”,挖掘精神内涵
孙绍振先生说过,历史不是存在于文本之外的,而是存在于文本具体的话语中,必须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它。但是由于诗人、词人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阅历,情感与心境都会随境而变。所以,读者看到的一般都是一个具有立体性、多面性的文人形象。若想全面了解某一诗人或词人的创作风格,仅仅凭借单一的古诗词文本是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的。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将某作者设为探讨的议题,让学生阅读诗人词人在不同时期所作的作品,促使学生深刻、全面、透彻地去认识作者。
以“苏轼”为议题,通过建立“1+6”阅读任务群,明确三步赏析法:读—赏—悟,即第一步:感情诵读诗词;第二步:情景造句赏析;第三步:总结归纳悟点。这就需要结合苏轼宦海浮沉、几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梳理出人生的六个阶段,从不同阶段感悟苏轼不同时期的心境和词风,筑成了苏轼其人其“场”,促使学生全面、深刻地领悟苏轼其文、其人。
第一阶段:步入仕途
苏轼出身文士家庭。才华出众的苏轼发愤读书而入仕,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21岁时,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
第二阶段:历任外职
其实,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地方为官八年,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第三阶段:大难临头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下狱,后来虽得以释放,但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史,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恰是在这段时间,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极大成就,写了很多代表作;另一方面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变得更超脱豁达。
第四阶段:东山再起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旧党支持者高太后听政,大力启用反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人物。苏轼也被召回朝廷,短期内连连升迁,官至翰林学士等要职。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但这一时期因穷于党争,忙于公事,文学成就相对低。
第五阶段:知难而退
因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曾经遭受过囹圄之苦的苏轼,深感处境艰难,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宗元祐四年,也就是1089年,再次来到了西湖。
第六阶段:一贬再贬
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政治打击。政治上倾向新党的哲宗亲政后,旧党重臣相继获罪,苏轼又被视为旧党,先被贬定州,次年又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再贬至儋州,直至哲宗去世全国大赦,才得内迁返回都城,却在北归途中死于江苏。但是,不管宦海浮沉如何,苏轼都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三、读写共生悟“道”,内化阅读品质
古代诗文既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也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写作资源库。引导学生不仅“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整合生成新的思想资源与写作资源,即“用阅读衍生写作,再以写作反哺阅读”。读写共生悟其道,以此深化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从而真正提升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创作任务是:依据本专题的线索与收获,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写作成小短文,也可仿创词牌名作词。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然领悟了词人的生平与心境,内化成了一种可贵的阅读品质。下面节选学生佳作:
定风波·笑对宦海起风云
笑对宦海起风云,自请离朝又何妨。
笔墨纸砚踏各地,为谁?万民喜乐尽欢颜。
千里短松忽入梦,难料,月夜星稀泪千行。
无忘心间安然处,回首,无须自叹无须哀。
最后,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点评,水到渠成地推荐阅读篇目,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苏轼的《苏轼诗词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赵丽宏的《小品和大师》、余秋雨的《东坡突围》……
总之,群文阅读是当下对“碎片化阅读”的积极回应,是对传统的单篇古诗词教学进行的创新和发展,也架设了一座崭新的由单文本阅读走向多元立体阅读的桥梁。今后,继续将群文阅读有效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于保东.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文阅读模式探究[ J ].教学与管理,2018(1):55-57.
[2]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 J ].语文建设,2018(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