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策略分析

2020-09-10 07:22侯晓燕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策略数学

侯晓燕

摘要:问题发现能力是一项时常被忽视的能力,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小学教师习惯于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问题并解决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小学生发现问题的双眼无法睁开,其在日后面对实际问题时容易产生困扰。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文章立足于小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出自主式探究、迁移式整合与体验式学习等发展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 教学策略 问题发现能力

在一线教学中,小学教师常会有“小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很快,但很少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感受。大多数小学生在解决书面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与小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缺失不无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书面数学问题的信息简洁明了,简单对照所学知识便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但生活实际问题错综复杂,需要经过分析、整合等一系列步骤才能确定问题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薄弱项,在教学中加强学生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一、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为了让小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小学生养成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问题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视角。因此,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使用数学知识重新解读实际生活,让学生站在全新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提高问题发现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一)》这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數”部分的知识基础,教师不必在概念教学上耗费过多时间,应通过引入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出勤率”“准确率”与“命中率”等学生熟悉的概念进行情境创设,带领学生体会百分数的直观作用。随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回忆生活情境或是观察身边的实际物品,寻找百分数的其他应用方式。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指出“一块面包的营养成分有很多种,并且每一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也不一样”,这样小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平时穿的衣服、新买的玩具,它们的标签也会注明各种原料的百分比”。如此,小学生的思路会变得更加开阔,产生透过现象探寻本质的兴趣,继而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将独立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构建了联想网络,锻炼了问题发现能力。

二、通过迁移式整合发现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是人们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知。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其方法不能脱离数学教学本身,而是要在充分结合数学知识与思想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课堂内容,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发现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数学思想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式整合中不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假设思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数学思想,在代数、几何与概率知识中大有用处。教师在讲解相关问题时,应完整而详细地阐述假设思想,让小学生充分汲取思想的养分,使其思维模式得到优化,促进其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例如,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体现了假设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子”或“笼子里都是鸡”,通过验证假设并找出矛盾点来解决问题。此时,假设思想对小学生的惯性思维产生了较大冲击,小学生一旦学会了用假设的方法寻找问题突破口,那么再遇到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时,自然会想到先固定一种变量再解决问题,这便是一次数学思想的迁移。在“创造”新问题的同时,小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也就在这种迁移式整合中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体验式学习发现问题

教师应不断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整合课内外资源,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发展史,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进程,形成独特的学习体验。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避免数学课堂变成“故事大会”,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启发,在体验式学习中更加高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此,在引入数学历史故事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需要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这一课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地向小学生解释“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着时间线探寻计时器的发展历程,让小学生感受数学历史的发展。首先,教师在课前准备DIY日晷材料包、手电筒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放给学生。随后,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分”,让学生体会在“时”的基础上“分”确实增强了时间描述的准确性,再讲述日晷的发明故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使用材料包自制日晷,借助手电筒的光源观察日晷的计时情况。在这项合作探究活动中,小学生可以体验“模糊的‘时’”“准确的‘时’”“准确的‘分’”的串联顺序,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自主发现问题。下面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分”还可以继续被分成60份吗?可以一直分下去吗?为什么日晷的指针转一圈是24小时,而不是10小时?古代人是怎么约定时间的?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与数学知识直接相关,但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其问题发现能力显著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基础。在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带领学生在正向的学习体验中主动迁移、整合知识,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为学生架起通向数学世界的桥梁。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迁移式整合与体验式学习探索各类发现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参考文献

[1]包蕾.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J].数学教学研究,2008(09):61-63.

[2]尹海莲.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3]陈言萍.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232-233.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教学策略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