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2020-09-10 07:22王淑琴
财富生活·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财会管理社会经济内控制度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出现新形势。诚然,新形势的到来给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了当前适应改革需要,满足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经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财会管理;建设

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实质上是服务型单位,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为人民群众能提供医疗、教育、电气等服务。在我国大力推进改革之时,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加强引导,督促事业单位组织遵守财经法规,落实好财会工作?如何解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中财会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缩小与预期的差距?如何积极地引导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财会监督的优势和功效?这些问题都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内控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从实际情况看,行政单位内控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地加以研究,促使其提高认识,不断地加大内控建设力度。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不足分析

内控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一,虽然开展时间较为久远,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详述如下。

(一)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仍然不足

当前,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对于单位的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就管理方式而言,许多单位仍旧采用一些较为传统、滞后、落后于单位发展现状和要求的管理措施。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大量关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规定、政策和法规,但一些单位仍然对此不加以重视,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人员,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对此的认识也十分浅薄,仅将上述规定或者法规传达至工作人员或者各部门,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此外,部分行政单位将内控制度建设完全归为财务部门的职责,这无疑错误理解了内控制度的内涵和要求。

(二)資金与资产管理脱节

资金和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重要表现,但其仍在这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资金与资产管理脱节,资产管理松懈等问题十分凸显。例如,采购办公用品或固定资产时盲目操作,无详细方案和预算计划。在开展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工作时,经常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这都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与资产的无形流失,两者严重脱节。究其根本,这些行为的源头就在于内控制度的不足与缺失,资金和资产管理的审批程序不够严格,无法实现全过程的跟踪管理,这才导致违法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绩效考核遗漏

行政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有其自身的明确职责,然而,这些职责与工作的完成度和完成效果并没有与内控制度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绩效考核的遗漏和缺失,实际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不足的典型表型。绩效考核本质上也属于内控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内部的自我监督和控制有着非常好的帮助。此外,虽然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并没有予以落实,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效用,这对于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

(四)内部审计缺失

审计是监督的关键环节。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且具备检查职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检查或者评价发挥出监督的作用。但是,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完全缺失、审计部门无法独立的问题异常明显。如果内部审计无法保持自身独立性,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监督与评价,这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审计工作程序和财务检查标准的缺失也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效能减弱,存在许多的疏漏或者不严谨的问题。

(五)监督机制缺乏,无法实现自我监督

就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而言,监督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的重要步骤,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力度不断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更多的内外压力,监督便成了确保其相关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首要保障。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监督机制还相对缺乏,自我监督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监督机制难以跟上内控制度的实行进度,这种样态极易造成工作思想的松懈,内控部门缺乏监督和规范也容易引发各类错误,更甚者还会使内控制度的工作流程的规范性降低。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过度依赖监察和审计部门,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监督的方式过于单一,主体也缺乏多样性,群众监督严重不足,内控效果难以达成。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策略反思

问题发现有助于问题解决,正是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有必要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

要想全面建立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首先就必须增强制度建设的认识,提高重视度。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干部、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合规管理,提高职责的明确度,确保办事程序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最终实现管理与服务、规范与效率的统一和整合。另外,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业务风险点进行梳理,尤其是各单位遵守财会法规的情况和日常监督工作中的风险,建立日常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政府采购、资金和资产管理等工作风险防范制度和内控制度操作流程,最终形成覆盖本单位全部业务的内控制度。

(二)树立良好的内控制度建设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基础,树立良好的内控制度建设环境是顺利、高效开展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基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建立清晰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或者条例规定。同时,工作人员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必须对其加大培训和教育学习力度,让其提高在内控方面的素质,向他们普及相关的内控知识,让其能够真正地认识到内控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另外,清晰的组织框架是极有必要的,这样的框架有助于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对于绩效考核的落实有重大帮助,也便于资金和资产管理的联系和加强。合理的奖惩与追责制度能够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内控制度的建设离不开监督和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也同样如此。单位必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体制,与单位自身的纪检监察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联系起来,重点检查内控制度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与管理遗漏点,从而完善和加强单位的内控。另外,还要开展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评价,借助自我评价、内部审计的方式提高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制衡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当然,内控建设离不开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要有机地利用这两种监督方式,提高内控建设的工作成效。

(四)强化资金和资产管理

督促和引导行政事业单位遵守财会法规,做好財会工作是内控建设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资金和资产管理,重点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特别是要加强预算管理,与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考核评价有助于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这对于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有积极效应。另外,资金和资产管理的强化还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能够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财务保障。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明确财务部门的工作权责,帮助财务部门了解本单位的各种情况,为预算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撑,提升预算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促进内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

(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实自我监督

监督机制的构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还能够推动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而言,完善监督机制有利于树立起单位的内部监督、自我监督,能够保障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单位内部的监督,要从内部出发,从工作人员的意识、制度、规范等各个方面入手。同时,不仅要继续依赖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还必须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为群众监督单位工作提供手段和途径。另外,还可以财务岗位轮岗、定期联系群众的方式强化外部监督,并以此反推自我监督的充实。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之下,不仅我国的各项改革正逐步推进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也大力展开,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自身改革,逐步加强自我的内控制度建设,通过良好、科学、高效、有序的内控制度实现对单位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不断地提升单位服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照民.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217-218.

[2]王海霞.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6):248-249.

[3]田晓霞.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8(16):153.

[4]黎云霞.财务管理视角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初探构建[J].知识经济,2018(11):69+71.

[5]冯艳霞.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7):98.

作者简介:

王淑琴,双辽市财政局。

猜你喜欢
财会管理社会经济内控制度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研究
关于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探究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环境下的财会管理创新研究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
简论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